《疼痛共情的實驗動物模型及其神經環路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陳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疼痛共情的實驗動物模型及其神經環路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軍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共情是最基本的親社會行為,是一種理解和分享別人情緒狀態和感受的能力,是同甘苦共患難利他主義思想形成的基礎。反之,共情障礙可能與自閉症、自戀症、情述障礙、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發生相關,因此研究共情發生的腦機制既有科學意義,更有臨床意義。然而由於認為只有人類和非人靈長類才獨有共情,所以長期導致實驗動物模型缺如,致使缺乏對其分子與細胞機制的了解。近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我們研究組分別獨立地發現小鼠和大鼠均具有疼痛共情反應。此外,我們還發現內側前額葉(包括ACC、前邊緣皮質、下邊緣皮質)參與大鼠的疼痛共情反應,提示中樞神經系統記憶體在一個與疼痛共情有關的神經環路。本項目將在生物-社會心理-行為模型的框架下,集成多種技術如光遺傳學、在體多部位多電極陣列記錄技術、離體腦片微電極陣列記錄技術、腦片膜片鉗記錄和分子與細胞神經生物學方法解析疼痛共情的神經環路,為研究共情及其相關疾病的腦機制提供模型系統
結題摘要
本項目按計畫基本完成兩方面內容,其一是構建、最佳化和完善大小鼠實驗動物疼痛共情模型和研究範式,在低等嚙齒類動物至少鑑定出國中級兩類共情反應:①共情性觀獲疼痛傳染(Empathic observational contagious pain, EOCP);②共情安撫(Empathic consolation, EC)和靶向特異的幫助行為(Targeted help),提出和驗證了評估EOCP和EC的行為學參數和定性定量標準。研究了疼痛共情的大小鼠種屬和性別特徵,確定了種屬同一性和小鼠性別差異性。其二,套用該模型探索並證明了高度保守的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促親社會激素和化學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5-HT、催產素、加壓素、雌激素等在促進共情發生中的正性調節作用以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壓抑共情發生中的負性調節作用。利用現代分子與細胞神經生物學技術揭示了來自於下丘腦室旁核的催產素和來自於腦幹中縫核群的5-HT通過作用於內側前額葉的受體驅動大鼠疼痛共情行為的分子和神經機制,為“俄羅斯套娃”共情進化學說提供了生物學基礎。最後,本項目還拓展了共情的概念和理論學說,為開闢共情神經科學新領域提出發展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