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半灌木,高20-50厘米。
木質莖低矮,分枝圓柱形,莖皮淡黃色至灰褐色;當年枝直立或外傾,有密粉,具微條棱和不明顯的色條,通常不分枝,或僅葉腋生有短於葉的小枝。葉對生,僅
花序下的數葉互生;葉片菱狀卵形、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0.8-2.5厘米,通常近直立,兩面有密粉,同為黃綠色至銀灰色,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具短柄,全緣。
花集成頂生有間斷的穗狀圓錐花序;雄花花被裂片5,
雄蕊5,不育子房柱狀;雌花的苞片果時近球形,肉質,直徑2-3毫米,邊緣幾完全合生,表面具疣狀突起及泡狀毛,基部有短柄。
胞果黃棕色至棕色,果皮與種皮貼生。種子直立,扁圓形,直徑1.5-2毫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
新疆北部。歐洲、伊朗、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及蒙古的西部也有分布。生於鹽鹼荒地、沙丘間、路旁、田邊等處。疣苞濱藜是一種旱中生耐鹽半灌木,平原鹽化低地草甸草地的伴生種或散生種。它的分布範圍較窄,僅見於中國新疆
阿勒泰、
塔城、
伊犁三地的山前沖積平原、大和三角洲、湖濱周圍的盆湖窪地。適宜生長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壤質鹽化草甸土上,具有耐鹽鹼、喜潮濕溫熱的特點。在阿爾泰山前平原鹽化低地草甸草地上,疣苞濱藜作為伴生種出現在以
多枝賴草、
偃麥草等植物組成草地型;在塔城盆地額敏河下游兩岸的鹽化低地草甸草地上它作為主要伴生種分別出現在以
芨芨草、
蘆葦、
草原絹蒿、
鹽節木、
樟味藜等植物組成草地型。
繁殖方法
種子預處理:疣苞濱藜植物果實為翅果,種翅和種皮堅硬,難以吸水、透氣,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力。在播種前必須採取人工或機械措施去除種翅,破壞種皮,增強吸水、透氣能力,以利於種子吸脹和發芽。
催芽處理:種子含有皂角苷,抑制種子萌發,可水選除去空粒、不飽滿種子,再用
高錳酸鉀1000-5000倍液浸泡2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置沙床催芽,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保持在60左右;或用40℃的溫水浸泡1-24小時,去除種子中的
皂角苷,以提高種子的發芽力。
播種:一般在溫度較低時種子發芽良好。在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民勤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或5月上旬,此時氣溫開始回升,適合疣苞濱藜植物種子萌發。栽培土壤為砂壤土,具有濕度較大、熱容量小、透氣性強、升溫迅速的特徵。播前應先澆透水,等土壤水分適合播種時施足底肥,深翻土壤,使土壤與底肥混合均勻。採用開溝條播方式,覆沙厚度為1厘米,用薄膜覆蓋,並使薄膜與苗床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以免出苗後發生燙傷。
栽培技術
幼苗正常出土時間為播種後6-20天,如溫度適宜可在12-30天出齊。出苗後期每天觀察出苗及生長狀況,如幼苗生長迅速,要及時揭去薄膜,防止燙傷;如溫度較高,齊苗後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及時除草、鬆土、防蟲。根據苗木生長狀況,可適當增施化肥。
病蟲防治
幼苗容易發生猝倒病、立枯病,可適當遮蔭或噴水。
主要價值
疣苞濱藜可作為牧草,各類牲畜均喜採食其葉及嫩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