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說

主張對典籍所載歷史事件抱懷疑態度的理論學說。儒家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如孟子之疑《武成》,認為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疑古說
  • 定義:主張對典籍所載歷史事件抱懷疑態度的理論學說
東漢王充以疾虛妄著稱,很具有疑古的批判精神。隨著學術文化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具有理性精神,不少人看出唯古是尊的危害性。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其中有兩篇以“疑古”和“惑經”作篇名,十分引人注目,也是十分大膽的行動。北宋歐陽修打破《易傳》為孔子所作的傳統觀點,大膽地指出:“余之所以知《繫辭》而下,非聖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也。”(《易童子問》三)這就動搖了傳統聖典的地位。唐宋以下,對《詩》、《春秋》,不少學者做過大膽的懷疑和批判,至清朝樸學大師輩出,辨別出了許多偽書、偽史。例如傳誦幾千年的儒家經典《古文尚書》,經過閻若璩的細密考證,證明它是一部偽作。清代學者崔述集古代疑古之大成,所作《考信錄》。以六藝為準繩,廣參博採,糾正典籍中的不少錯誤。“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大解放,傳統經學、史學受到全面的批判整理,激進的國學大師錢玄同甚至以“疑古”為別號,提出要辨清偽經、偽史、偽書、偽事,受到胡適的贊同,而由顧頡剛集其大成,開創了古史辨學派,標誌著儒家疑古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產生了豐碩的成果。古史辨學派的疑古思想的理論綱領是顧頡剛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1923年,顧頡剛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其中說:“時代越後,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無征,知道的古史越多。汲黯說:‘譬如積薪,後來居上。’這是造史很好的比喻。”(《古史辨》第一冊)顧頡剛這一古史觀得到當時其他疑古派人物的極高評價,錢玄同發表意見認為,“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這一看法“真是精當絕倫”,“希望先生用這方法,常常考查,多多發明,廓清雲霧,斬盡葛藤,使後來學子不致再被一切偽史所蒙”(同上)。圍繞古史辨派的觀點,當時學術界展開了一場大論戰。後來,顧頡剛等人將古史辨派討論古史以及古代典籍的文章共300多篇編成7冊《古史辨》出版。進一步擴大了疑古思想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