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惑經

唐代劉知幾的史學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疑古惑經
  • 提出者:劉知幾
《史通》中有《疑古》、《惑經》兩篇,多譏往哲,喜述前非,對古代史實和儒家經典提出質疑,表現出一種懷疑和批判精神。據雜史和出土材料,以為堯禪位於舜不可信,舜放堯於平陽是事實。“觀近有奸雄奮發,自號勤王,或廢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廢其弟,始則示相推戴,終亦成其篡奪,求諸歷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載一揆。斯則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語耳。”(《史通》卷十三)而舜禪位於禹亦不可信。商之代夏以及周之代商都是以臣欺君。“湯之飾讓,偽跡甚多”(同上),“必稱周德之大者不亦虛為其說乎?”(同上)太伯讓位是為了免禍,非有至德。周公誅放管、蔡是由於攬權招疑,非是為了王室安危。從實錄直書的原則出發,反對先儒和經典的隱諱,認為此是愛憎由己,厚誣來世。他說:“又案魯史之有《春秋》也,外為賢者,內為本國,事靡洪纖,動皆隱諱。斯乃周公之格言。然何必《春秋》,在於六經,亦皆如此。故觀夫子之刊《書》也,夏桀讓湯,武王斬紂,其事甚著,而芟夷不存。觀夫子之定《禮》也,隱閔非命,惡視不終,而奮筆昌言,雲魯無篡殺。觀夫子之刪《詩》也,凡語國風皆有怨刺,在於魯國,獨無其章。觀夫子之《論語》也,君娶於吳,是謂同姓,而司敗發問,對以知禮。”(《通書》卷十三)《惑經》篇亦指責孔子多為賢者諱的作法。另對經典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看法,“今取其正經雅言,理有難曉,諸子異說,義或可憑”(《通書》卷十三)。唐末柳璨認為:“《史通》妄誣聖哲,評湯之德為偽跡,論桀之惡為厚誣,謗周公雲不臣,褒武庚以殉節,甚至彈劾仲尼。”(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七)此論雖立足於對《史通》的斥破,但卻基本概括了其疑古惑經的內容和精神。疑古惑經是劉知幾實錄直書觀點的具體運用,儘管對某些史實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卻表現出對歷史人物和儒家經典不盲目崇信的態度,值得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