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疊龍觀
- 別稱:狄托罐山
- 地址:湖南省石門縣雁池鄉
- 發脈:四川
- 文獻:疊龍觀
簡介,疊龍觀由來,詳細介紹,
簡介
疊龍觀山海拔550米,東、南坡逶迤於椿木溪灣,北臨竹溪河,西與群峰相峙。諸峰聳翠,唯疊龍山高聳入雲。環視遠方,則千巒萬嶂,具屈足下,縱橫綿延數百里,如瀚海之驚濤駭浪,長空之翻滾雲堆。雖山勢險峻,然羊腸曲徑,可通四方。此為古代風景名山,其上有歷數朝所建之廟宇,曰疊龍觀,被譽為石門西北山區的名勝古剎。
疊龍觀由來
民間傳說疊龍觀是峨嵋山下兩條青龍所變,故稱“疊龍”。山頂有一寺,依山名疊龍觀,為唐時所建。相傳唐末的空了祖師尋勝至此,驚呼此乃“萬國第一山”,遂建觀,許以終生。到明清時期,疊龍觀得到了大規模營建,為香火鼎盛時期,名震湘、鄂、川、滇,與石門南邊的夾山寺和慈利的五雷山聯袂論道,每年來疊龍觀尋勝拜謁者甚眾。
疊龍觀
安東
疊龍觀上礴雲行,
疊龍觀上礴雲行,
氣涎湘蜀繞春城。
天地一目四方缺,
風雨難隙疑無門。
弄堂餘音遙仙界,
玉街空佇紫宮亭。
漢殿遺風猶可衰,
萬戶興酣感其名。
弄堂餘音遙仙界,
玉街空佇紫宮亭。
漢殿遺風猶可衰,
萬戶興酣感其名。
辛卯正月
詳細介紹
到疊龍觀,首先要登“上天迷路”,這是一條天險似的羊腸小道,路基雖屬一色的青石鋪就,有百級石墩乘直而上,但寬不過尺,崎嶇陡峻,路外側是百丈刀削懸岩,望而生畏,人稱“捨身岩”。據說不忠不孝者來疊龍觀,往往難以通過捨身岩。小心翼翼爬過上天迷路,便到達雷公殿,再到獅子口。獅子口是一如雄獅張開血盆大口的巨石,巨石內面很寬敞。轉過獅子口,便到文昌閣、觀音閣,這裡是往昔僧侶們誦經的地方,曾收藏佛經上千卷。再沿險峻的天梯石級攀上金頂,即到疊龍觀。上觀第一殿,殿前坪地上有一條石地龍,一半露於外,就似是剛從土裡鑽出來的一樣。廟中高僧曾占了一卜,簽曰:“君攀疊龍觀,古閣龍臥灘。渫水流千古,青山不夜眠。”此詩生動地描繪了疊龍觀的絕世風景。
觀前列石燭二峰,有香爐石,中即獅子口,口裡生石井、石臼,有物以口承之,形狀如猊。石井中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傳說神仙呂洞賓雲遊此廟並歇了一宿,夜晚在井邊飲酒,看到這清泉煞是可愛,心想當酒喝多好啊!於是將酒撒了一些在井中。第二天,幾個和尚起床去提水洗臉時,頓覺芳香四溢,喝上幾口,宛如陳年老窖。和尚們大喜,經常挑酒下山去賣,廟宇日漸殷實。一日,有個老和尚晚上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發牢騷說:“這酒好,可是沒有糟餵豬。”神仙知道後,氣憤地說:“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當酒賣,還說豬無糟。”從此,井水乾枯,連酒也喝不成了。石臼與民間的碓盔大小形狀極相似。相傳每天一清早,臼中都有一滿臼白米,可供二僧一日之用。井水也常清甘甜。有僧利其然,把石臼鑿大了些,結果再也不出一粒米了。傳說臼中的米,系一隻神鶴從洞庭馱來,臼鑿大了,神鶴就必須多馱米,不堪重負,跌落在石門的一座山上死去,後來這座山就叫白鶴山。石門有句歇後語:“他家是疊龍觀的碓盔——越吃越有。”其典故就出在這裡。
米竭水枯之後,忽一日,石燭峰也山崩崖裂,亂石飛滾,陡然矮下去數丈。傳聞明末闖軍伏于山下,峰忽崩塌,這些兵丁全部活葬山中,悲慘壯烈。以後鄉民墾地,還常會挖出白骨及古器物。
現在獅子口裡擺放著數十塊各朝代的刻文石碑,記載著千年的風雨滄桑和古老的歷史文明,成為疊龍觀的天然文物收藏館。金頂已新建一座高2丈8尺的仿古八角樓,紅牆金瓦,古色古香,聳立在這奇峰異岫上,與藍天、白雲、夕陽、古藤老樹輝映成趣。各路香客、尋古的遊客又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歷經七朝,其觀之舊制有茶殿、山神土地廟、雷公殿、文昌閣、觀音閣、金殿等廟宇,皆建立於山頂岩磴之上。其基地大者達三百五十平方米,小者僅二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四百七十八平方米。古廟宇美若皇宮,廟門前塑有雙獅捧球、鳳凰銜梅、二龍戲珠、麒麟踏雪等精美石雕,廟堂里供有玉皇、佛祖、觀音、聖母、太上老君、四大天王、二郎神、文昌帝君、太乙真人、元始天尊、燃燈佛、文珠菩薩、準提道人、楊四將軍、黑神都尉、地藏王、藥王菩薩、華佗仙醫、赤腳大仙、八大金剛、十八羅漢、齊天大聖、十殿閻羅、雷公閃母、金童玉女、明星神等百餘尊雕刻精緻的神像。疊龍觀一般常住和尚五人以上,鼎盛時期常住和尚十人許,周圍還有數百擔出租廟田。昔日的廟宇,鳴鐘擊鼓,聲震數十里;燒香拜佛,香菸繞蒼穹;誦經念佛,罄聲徹廟堂。建築物與一草一木俱為勝景,頗負盛名的有蠟樁岩、百步磴、龍口、仙人碓、仙人井、龍頭岩、和尚洞、官砌岩等。其間,古木參天,百鳥栖鳴,奇花異草盈野,稀貴藥材遍山。那一帶四時如春,氣象萬千。游山士女絡繹不絕,老山野林宛如鬧市。山下參差數百人家,晨昏炊火,煙霧縷縷;入夜燈光,明星瑩瑩。廟中高僧曾占了一卜,簽曰:“君攀疊龍觀,古閣龍臥灘。渫水流千古,青山不夜眠。”此詩生動地描繪了疊龍觀的絕世風景。後疊龍觀毀於文革時期,今僅存依稀可辨的遺址。
蠟樁岩
蠟樁岩位於疊龍山龍口前,東西對出,古人譽以“玉筍對峙”。兩座岩樁于山腰拔地而起,均高60餘米,周圍直徑約30米,由厚薄不等的板岩層疊而成,聳立半空,突兀崢嶸,獨具風格。原有碗口粗細三根黑棉藤纏繞於岩頂,植根於龍口下唇岩壁上。雲觀和尚將黑棉藤枝條編織成一板軟藤橋架於岩壁與蠟樁岩之間,距離約45米。兩座岩頂供有神位,燒香之人腳踩棉藤橋渡過去祀神;畢,又沿藤橋返回。故世人傳說:“誠心進香來,就上蠟樁岩。”
和尚洞
和尚洞位於西頭蠟樁岩腳下,沿一條曲徑小路進入洞裡。洞深約90米,高、寬均有約30米,洞頂圓拱岩較洞底岩伸出洞口約3米許。洞底岩板較平整。裡面安置圓寂後的和尚的遺體,披剃後有職位並修煉成正果的和尚以木桶裝殮,盤腿坐式,放好後,把蓋邊及桶間的縫隙用桐油石灰泥實,不透一絲空氣,然後,抬進洞裡安放。無職位或修煉不足的和尚,則將遺體平放於洞底岩板上,用木板遮擋成長一丈一尺、高五尺、寬七尺的大木匣形狀,然後從洞外運土,把遺體掩埋好,並築緊。如此一代一代安放,木桶放於洞左,土堆置於洞右,從內往外,一桶一堆,依次排列。從唐朝至民國末,木桶、土堆各三十餘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全都被毀。
官砌岩
官砌岩在東頭蠟樁岩腳底下,本來是個洞。洞口呈園形,直徑一丈零,洞裡面幽靜無比,時而微風吹拂,時而異香撲鼻,是個避暑的好所在。
萬人井
萬人井位於雷公殿的座岩下,在一塊岩板上,偏出於外沿。上下岩板的距離約一尺五寸,人頭部可以伸進去。井,長不及一尺,寬不及五寸,深不及兩寸。井上方的大石板上有一小隙,不管天干下雨,秋冬四季,總有一滴一水長滴下井裡來,經常保持一滿井水,沒人喝時水外溢。水格外清澈,味甘美,十人八人喝有水,一百人喝有水,一天到黑有人喝也有水。暑天裡,這井水特別清涼,可以解渴。傳說神仙呂洞賓雲遊此廟並歇了一宿,夜晚在井邊飲酒,看到這清泉煞是可愛,心想當酒喝多好啊!於是將酒撒了一些在井中。第二天,幾個和尚起床去提水洗臉時,頓覺芳香四溢,喝上幾口,宛如陳年老窖。和尚們大喜,經常挑酒下山去賣,廟宇日漸殷實。一日,有個老和尚晚上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發牢騷說:“這酒好,可是沒有糟餵豬。”神仙知道後,氣憤地說:“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當酒賣,還說豬無糟。”從此,井水乾枯,連酒也喝不成了。仙人碓和仙人井米竭水枯之後,忽一日,蠟樁岩也山崩崖裂,亂石飛滾,陡然矮下去數丈。傳聞明末闖軍伏于山下,峰忽崩塌,這些兵丁全部活葬山中,悲慘壯烈。以後鄉民墾地,還常會挖出白骨及古器物。
龍頭岩
龍頭岩安置於觀音閣門口捨身岩裡邊尺許,為石頭雕琢而成一條岩龍,一半露於外,就似是剛從土裡鑽出來的一樣。頭上有角一對,一雙大眼睛,嘴裡含有一顆無價的寶珠子。頷下有長須,騰躍狀,身子彎曲,身尾長約兩丈許。麟片排列整齊,大小適中。有四足,爪子長而銳利。龍身特別圓整光滑。傳說從尾四川峨嵋山下的四條龍——火龍、黃龍、黑龍和青龍,均在石門縣西北山區現形,火龍現形熱水溪,黃龍現形雄磺礦,黑龍現形九伙坪,青龍現形此疊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