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分析了旅遊體驗與認同的發展,跨國旅遊,在變化中的中國重新考慮休閒旅遊和認同,方法論,構建跨國旅遊空間,在跨國空間中定位自我,並對上述研究進行討論,最終對研究發現進行總結, 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書名
"
利瑪竇的記憶之宮:當西方遇到東方"的詳細介紹…… 本書通過對葡、意、拉丁和漢語典籍的廣泛研究,以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於1583年開始的在中國的傳教經歷為主軸,力求在全球史觀的巨觀指引下,客觀評價利瑪竇的生命意義,認真探討各宗教之間的相互關係,深入研究中國民間風俗和傳統文化,從而栩栩如生地再現歷史場景。"利瑪竇的記憶之宮:當西方遇到東方"的圖書目錄…… 致謝
第一章 記憶之宮的建立
第二章 第一個記憶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插圖:使徒在波濤中掙扎
第四章 第二個記憶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插圖:去以馬忤斯的途中
第六章 第三個記憶形象:獲利與豐收
第七章 第三幅插圖:所多瑪的人們
第八章 第四個記憶形象:第四幅插圖
第九章 記憶之宮的秘密
利瑪竇:大事年表
縮略語
參考書目"利瑪竇的記憶之宮:當西方遇到東方"的書摘…… 我們正處在一個極速變化的時代,層出不窮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生事物令我們興奮和浮躁,以至於常常淡忘了歷史.而一個在自己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沉浸了數千年的民族,一旦夢醒,對外開放,也似乎總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歷史之外的現實與未來.然而歷史是無法割斷的,無論怎樣健忘和忽略,我們都將無法逃避地承接歷史的因果..
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漢學家就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努力試圖從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尋求現代中國的答案,他就是史景遷,美國歷史學會主席.耶魯大學教授——一位景仰中國古代史家司馬遷的漢學家.史景遷治中國歷史既遵循了西方漢學研究的傳統——注重歷史個案的考查,同時又常以宏大的歷史敘事來承載其研究的成果,從而使得其作品在為學界關注的同時常常又成為大眾的暢銷讀物.這一點尤為難能可貴...
我們這次引進出版了史景遷的絕大部分作品,希望能夠引起國內史學界和廣大讀書界的重視.史景遷對中國歷史的許多觀點我們未必全都贊同,只是希望藉此開闊眼界,促進學術文化交流.
由於史景遷作品中常常引用大量中外文史料,因而翻譯難度較大,我們雖已做了精心的譯校,但仍可能掛一漏萬,錯誤難免.為此我們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並向史景遷教授表示歉意...."利瑪竇的記憶之宮:當西方遇到東方"的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 喬納森·斯賓塞),世界著名漢學家,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36年生於英國蘇爾里。曾受教於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歷史系和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史氏以研究中國歷史見長(從他取名蘊含景仰司馬遷之意可見他對此專業的熱愛)。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歷史,並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的觀察與研究結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成為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著有多部有關中國歷史的著作,主要有《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人,1620-1960》、《追尋現代中國》、《“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與太平天國》等。
個人會意
所謂的當東方遇到西方,主要是指東方美學與西方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可相匯相融的,但只能有機的,自然的融合。而這也將是最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只有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的,大多數的審美情趣的東西才能是好的東西,這些被人們所喜愛的東西上必定有它們值探討的精妙之處,就象一些古老的審美標準,如黃金分割不就被發現與中國的"易經"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就象東方的太陽與西方的月亮,同要存在於一個天空之下,當東方與西方風格統一於優美這個原則之下,折射出將是更美的光芒。
多年的設計生涯,經常會遇到很多業主提出有關裝飾設計風格的要求,例如有的業主會說,我這個項目要用"歐"的風格,又有些業主說我偏愛 "中式"的風格,又有些業主說我偏愛"中式"的東西,作為設計師能夠對業主的要求心領神會,自然相當重要,但是,作為設計師,怎樣把手中的筆當成指揮棒,指揮出或中或西的優美樂章卻是一個值探索的話題。筆者在:"無錫太湖國際會議中心"的裝飾過程中,遇到的是古典歐陸風格與中國民族特色相結合的課題,作為兩種風格的交匯的嘗試,從項目建成後好評如潮的反應看來,是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功,以下的是設計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希望能與同行們有進一步的探討。
無錫太湖國際會議中心位於無錫市西郊的梅梁湖風景區,北臨梅園,南瀕太湖,三面為山丘所環境,南面向太湖敞開,景觀層次豐富,山明水秀,景色怡人,是國內最大的園林式賓館之一,該項目設計為具有現代國際水平的綜合型五星級飯店。
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慶幸遇到了高素質的業主,該酒店的業主來自一間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團,具有豐富的五星級賓館的管理經驗,遊歷全世界,見聞廣博,尤其是他們對設計師的絕對尊重和信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設計圍繞著西方古典風格與中國傳統特色而展開。每當我們聽到"東方"與"西方"這兩個詞,首先給你的感覺一定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東西,就象太陽與月亮,黑與白一樣。的確,東方與西方無論從人文思想,建築風格,生活習俗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人與自然關係的這一概念上,東西方的哲學體系就有基本的差異。就西方而言,特別自文藝復興時期起,人類已被認為是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導致後來與興起的工業革命,以及卓越的發明。可是在東方來說,人類往往被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且不斷努力尋求與大自然達致協調。我們這個以西方為主導,競爭激烈的消費社會,往往欠缺安穩,而東方哲學體系所灌輸的和谷寧靜思想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我們常說西方人生性外向,熱情自信,而東方人生性含蓄,內斂而謙虛,類似的差別實在是太多。在設計風格方面典型的東方情調與西方風格表面看起來也是那么的不同,而如何將兩種風格結合,在業界一直是個公認的挑戰課題。從貝聿銘的香山飯店引起強烈的爭論開始,有關的探索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很多設計師在處理這個課題時不自覺地採取了一些速成的方法,就象一個廚師手中抓了一大把所謂的"東方"和"西方"的設計元素符號,如果想"中式"一點就放中式調料,假如想"西式"一點就撒點洋味,這樣再攪拌一下,就成了一道令人滋味莫辯的"怪味"。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正在越來越被更多的有品味的人們所摒棄。
在處理無錫太湖國際會議中心的大堂時,我特別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這個酒店大堂有一個透光天棚,意在引入陽光,使室內環境與室 外風景融為一體,這一點是非常開放,通透的。而在局部光環境的營造方面,我又特彆強調了區域感受和私密性,使人們覺得舒適,安全,特別有傾談氣氛,這種處理方式可以說是很對比的。通過各種檯燈,壁燈及射光源和藏光帶,營造 一個"光"的和弦,而這一切雙統一於一個"光"的和弦,而這一切又統一於一個總的大環境之中,與外部環境相互協調,相得益彰。這種結合不圳痕跡,恰到好處的把握了總的格調。
而休息廳的風格看起來很"中式"。例如有簡化了的"門拱"形式,及木格窗扇和中式的屏風,條幅等。而細推瞧之下,便會發現很多"西式"的東西,包括家俱的尺度,比例及色調的控制上,將兩種風格儘量自然地揉合在一起。
宴會廳的風格大氣磅礴,立面線條簡潔而概括,其中蘊含著中國古典風格的神韻,而裝飾書恰到好處地成了點晴之筆,也自然的將疏密對比關係作了一個適當的調節。天花的設計非常富麗溫馨,給人一種舒適而恬人的感受,適當的歐式風格燈具,同時也照顧到了照明度的需求。
接見廳體現的是熱烈而祥和的會客氣氛,既要表現出"相見歡"的熱情場景又要儘量的舒適。帶有中式風格的立面裝飾利用簡潔的線條使畫面不顯得單調,而同樣簡練的歐式線腳把書與畫融合在一個基調之中,乾淨利落。方的元素延續到天花的造型上,同一元素的重點使用就象樂章中變奏,但最後都統一於一個的弦之中。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能發揮創新都受過傳統燻肉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於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特有的藝術,馳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