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學研究

當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學研究

《當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學研究》是李霞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4月。

該書把倫理學領域的生命道德帶入心理學領域,探討了生命道德與生命受威脅時的心理與行為的關係。一個缺乏生命道德感的個體有更多傷害生命的行為,而一個有較高生命道德感的個體在他人生命危急時刻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該書系統地採用多種實證研究範式探討了生命道德感對與生命相關的內化健康和外化行為的影響,驗證了生命道德感假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當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學研究
  • 作者:李霞
  • 類別:心理學著作
  • 字數:221千字
  • 首版時間:2020年4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探討生命道德感和生命意義感、敬畏、自我傷害、攻擊、虐待和親社會行為的關係;探討了生命道德感對自我傷害行為、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基於研究結論,提出生命道德感減少自我傷害行為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對策。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倫理學領域的生命道德
第二章 心理學領域的生命道德
第三章 生命道德感量表的編制
第四章 生命道德感量表的效度研究
第五章 生命道德感對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第六章 生命道德感對親社會行為傾向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第七章 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研究啟示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生命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生命也是一切之根本,離開了生命,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21世紀以來,青少年的校園暴力、校園謀殺、殘害動物、自我傷害、自殺事件屢見報端。不管是傷害他人還是傷害自己等都折射出部分青少年對生命的忽視與踐踏,這種漠視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社會現象引起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青少年冒著生命的危險挽救陌生人生命的報導也常有發生。當人們把這些社會現象綜合起來看時,不難發現,他們都和如何對待生命有關,主要包含對生命的漠視或關懷,不同的生命態度可能導致截然相反的結果。生命道德是人與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人類生命及他類生命之間關係的道德。生命道德主要與傷害、危及自己或他人生命的健康和行為問題相關。顯然,加強青少年生命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可更好地控制和減少青少年傷害自己和其他生命,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親社會行為,對維護家庭完整和構建和諧關係具有重要社會現實意義。基於此,《當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學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古今中外的倫理學史上蘊含著豐富的生命道德思想,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差異。其中珍惜自己和關懷其他生命是生命道德觀中的核心思想。(2)生命道德感是個體尊重和敬畏生命,關懷和保護生命的程度。生命道德感不同於生命態度、死亡焦慮、自我超越價值觀、生命意義感和敬畏,可對與生命相關的內化健康和外化行為有更好的解釋力和預測力。(3)該研究編制的生命道德感問卷,主要包含尊重和敬畏生命,關懷和保護生命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四個項目,共八個項目構成的生命道德感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結構效度。(4)問卷結果表明生命道德感與生命意義感、敬畏等心理構念呈現低程度的相關,同時生命道德感與健康、攻擊行為、利他行為,特別是緊急助人行為相關顯著,為生命道德感問卷提供了較好的辨別效度和聚合效度。(5)問卷結果表明具有較高生命道德感的個體有更少的自我傷害行為,其中與父母的聯結感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中介作用,並且該中介機制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因此,古人提出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存在心理學依據的,這種與父母的生命聯結感,讓人們會更珍惜自己的生命。(6)問卷和實驗結果表明個體的生命道德感越高,則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特別是緊急助人行為,其主要通過促進個體對所有遭遇苦難生命或具體受害者的共情這一中介機制發揮作用。可見,古人提出的“仁者愛人”同樣具有心理學依據,其關鍵在於能將心比心。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當代青少年生命道德感的心理學研究》
2020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6092-0

作者簡介

李霞,1982年生,心理學博士,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後。在心理學專業的SSCI、CSSCI等期刊上發表十餘篇論文,出版專著1部,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及省級課題。主要從事教育心理、社會道德心理及人格健康等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