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重大教育問題史系列研究叢書

當代中國重大教育問題史系列研究叢書

“當代中國重大教育問題史系列研究叢書”包括《教育科研問題研究》、《高等教育政策問題研究》、《學校管理問題研究》、《當代教師教育問題研究》、《學校德育問題研究》、《課程與教學問題研究》、《高校招生考試問題研究》,共7本。梳理這些問題的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其在不同所史時期的特點,研究這些問題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並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代中國重大教育問題史系列研究叢書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2071頁
  • 開本:16
  • 作者:吳洪成 孫振東
  •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大象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重大教育問題史系列研究叢書”是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方曉東研究員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當代中國重大教育問題史研究”(課題批准號:DAA010155)的主要成果。本研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中的重大問題為對象,從新中周成立幾年來的教育問題入手,追根尋源,梳理這些問題的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其在不同所史時期的特點,研究這些問題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並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總主編,方曉東,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教育學碩士學位。1986年到中央教科所工作,現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教育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訪問學者導師。兼任《教育史研究》主編、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院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等
張傳燧,1956年5月生,侗族,貴州石阡人。張傳燧教授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中國教育史、高等教育學、教師教育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國家級、部省級科研與教學研究課題1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近20部,主編全國統編高校教材3部,發表學術論文近150篇(其中,分別被《新華文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ISSCI全文收錄3篇和40餘篇),科研與教學成果多次獲國家級、部省級一、二、三等獎,在全國享有相當高的學術聲譽。 在《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報》等全國性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4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全文轉載;多項科研與教學成果獲全國、部、省級一、二等獎。主要著作有:《中國教學論史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論》、《課程與教學論》、《中國教育史》、《中國傳統教育》、《行走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等。代表性論文有《教育到底應如何面對生活》、《大學之“道”與大學之“器”》、《的反思與重構》、《論教育傳統與教育創新》、《中國教學論發展的世紀回顧與前瞻》、《魏晉玄學教育思想研究》等

圖書目錄

《當代教師教育問題研究》目錄:

第一章 教師教育制度建設中的問題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向蘇聯學習建立我國獨立的教師教育制度
第二節 20世紀50年代初對獨立的教師教育制度的爭論
第三節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獨立師範教育制度的重建及問題
第四節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重新走向開放的教師教育制度及其問題

第二章 速度與質量--師範院校建設發展中的問題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17年,教師教育的建設發展時期
第二節 “文革”期間,教師教育的全面混亂時期
第三節 撥亂反正期間,教師教育的重建發展時期
第四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教師教育的轉型時期

第三章 借鑑與創新--教師教育的專業,課程設定及教學中的經驗與問題
第一節 學習蘇聯的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
第二節 教師教育內容的政治性與專業性的關係
第三節 提高教師教育的教學質量與快速提高教學效益的關係
第四節 教師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關係
第五節 學術性與師範性之爭--中國教師教育教學與專業、課程設定中的矛盾

第四章 重點與普及--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發展的問題
第一節 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師教育問題
第二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教育問題
第三節 特殊教育中的教師教育問題

第五章 普通與職業--教師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教師教育的矛盾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教師教育的矛盾
後記

《學校管理問題研究》目錄:

前言
上篇:學枝常規管理問題篇
第一章 學校管理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我國學校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一、學校管理理論及其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二、我國近現代學校管理的產生和發展
三、我國近現代學校管理研究的繁榮
四、我國現代學校管理跌入低谷
五、我國現代學校管理重新起步
第二節 學習蘇聯學校管理的經驗與教訓
一、新中國學校管理學習蘇聯溯源
二、高等學校辦學模式學習蘇聯
三、中國小管理模式學習蘇聯
四、學習蘇聯教育的經驗與教訓
第三節 傳統學校管理的批判與繼承
一、傳統教育思想的界定
二、教育思想與學校管理
三、傳統學校管理的批判與繼承
第四節 現代學校管理改革的使命與追求
一、現代學校管理改革的使命
二、樹立現代學校管理思想
三、學校管理改革呼喚高素質的校長
第二章 學校領導體制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學校內部領導體制的歷史與現狀
一、學校領導體制的意義和作用
二、學校內部領導體制歷史變革
三、外國學校內部領導體制的改革
第二節 委員會制與—長制的交織
一、委員會制與—長制的優缺點
二、委員會制與—長制的實施條件
第三節 校長負責制的探索與實踐
一、校長負責制的含義
二j校長負責制的醞釀與初步探索
三、學校內部領導體制改革的特點
四、學校內部領導體制改革的初步成果
五、學校內部領導體制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
第四節 學校組織機構的職能與改革
一、學校組織機構的職能
二、學校組織機構的種類
三、學校組織機構的改革
第三章 校長的培養與提高
第一節 校長職務的專業化歷程
一、校長職務的專業化歷程
二、促進校長專業化的重要舉措
第二節 校長職級制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一、中國小校長級別現狀及問題
二、校長職級制理論研究
三、校長職級制實踐探索
四、實施校長職級制的建議
第三節 校長培訓中的問題與思考
一、校長培訓問題的提出
二、校長培訓的逐步規範
三、校長培訓中的問題
四、校長培訓的思考與建議
第四節 校長權力的透視與矯正
一、法律賦予校長的權力
二、校長權力失衡的透視
三、根治校長權力失衡的對策
第五節 外國中國小校長職權管窺
一、美國校長的權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
二、英國中國小校長是教師身份但權力在擴大
三、法國中國小校長具有雙重作用
四、德國中國小校長雙肩挑、待遇高
第四章 教師管理的歷史,現實與前瞻
第一節 教師社會地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一、教師社會地位的檢視
二、切實提高教師地位,使理想變為現實
……
下篇:學校管理難點問題透視篇
參考文獻
後記
……

文摘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向蘇聯學習簡歷我國獨立的教師教育制度
中國現代教師教育制度是在1904年的《癸卯學制》中確定的。當時,晚清政府學習日本的教育制度,確立了我國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學制體系--《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癸卯學制》。在這個學制中,日本封閉的教師教育制度自然成為我們模仿的對象,由此我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教師教育制度。這個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師教育自成體系(建立了初級師範學堂、優級師範學堂兩級師範,分別培養國小和中學教師),建立了具有濃郁師範特色的專業和課程體系,以及獨特的師範生招生、待遇和服務制度。
雖然在學制體系中晚清的教師教育屬於獨立系統,但在現實中,由於新式學堂的設立急需大量受過新式教育的師資,因而,清政府在積極籌辦各級師範學堂的過程中,也鼓勵私人或其他團體舉辦教師教育,包括在普通學校設立師範科或部。因而,晚清的教師教育一直存在獨立設定的各級師範學堂和公私立學堂中的師範科共同承擔師資培養這樣一個局面。同時,清政府在學校建立初期,並未把師範學校看做是師資培養的唯一可行的方式。僅就中國最早的公立大學--京師大學堂而言,其師範館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師範教育的起源,但這個師範館在當時的確屬於綜合大學的一個部。
民國初期,北洋政府延續清末獨立的師範教育體系,後因師範教育的價值不被廣泛認可,以及院校升格浪潮的影響,很多高等師範學校升格合併為綜合大學,獨立設定的師範院校一度僅剩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兩所。1922年,我國學習美國的學制,實施開放的教師教育制度,開創了各級獨立設定的師範學校和高中師範科,獨立設定的師範大學(學院)與綜合大學(學院)的教育學院(系)或師範學院(系)等共同承擔教師培養任務的局面。這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基礎教育的師資培養基本上是由開放體制下的教師教育機構承擔的。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教師教育基本上是一個開放、多元的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一個怎樣的教師教育制度不僅需要考慮到中國教師教育的歷史傳統,更要與當時中國的建設事業相吻合,與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相一致。新中國的教師教育制度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建立的。
一、舊的教師教育制度與新中國的教育需求不適應
(一)新中國強烈的教育需求必須以充足的師資作保障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政權性質及今後的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鬥。”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宣言“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指出,新政府“將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把一個貧窮落後、千瘡百孑L的舊中國改造、建設成為一個獨立、民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首要任務。
為實現以上目標,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的方針。提出“我們的國小校應該多多吸收工農子女,我們的中學校和大學校,也應該有計畫有步驟地為工農青年大大開門,以期大量地培養工農出身的新型的知識分子,作為國家建設的新的堅強骨幹”。
但依託於為資產階級服務的舊的教育制度顯然不能完成這樣一個任務。據統計,當時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文盲。全國範圍內的婦女識字率估計為2%-10%,男性識字率估計為30%- 45%。那些被列為識字的人有相當一部分也只是在傳統私塾讀過幾年書,認識幾百個漢字的人。同樣,到1949年,在校生在同齡人中的比例也少得可憐,見“表1 -1:1949年在校生數”。新中國成立之前的36年,即整個民國時期,我國培養的高等教育專門人才僅21萬人。
為了滿足建立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對專門人才的需求,滿足廣大勞動人民對教育的強烈需求,就必須對國民黨遺留下來的、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造,建立適合新中國需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發展方針。
為此,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改造舊教育、建立新教育制度的具體思路:①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②創辦人民大學,有計畫有步驟地培養新中國的各種建設幹部;③普遍創辦工農速成中學,把工農幹部培養成知識分子;④實施全國規模的識字教育;⑤鞏固、提高老區教育,維持新區教育,爭取團結改造知識分子;⑥積累經驗改造舊教育制度等。
全國第一次初等教育與師範教育會議提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各級教育發展的目標:“隨著土改的逐步完成,工農業的逐步恢復,人民生活的日趨安定和改善,以及國家準備大規模的建設,國家與人民迫切要求我們大量培養建設人才,滿足工農勞動人民及其子女的需要。在今後五年內,我們必須為祖國培養12萬至15萬人的高級建設人才,50萬人的中級建設人才;必須使工農幹部都能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必須使現有的產業工人全部受到政治教育,使他們之中的文盲全部消滅;必須使全國農民受到政治教育,全國青年農民半數受到識字教育;必須使全國學齡兒童80070入學,同時使一部分幼兒受到適當的教養。
由此,教師教育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師範教育就好比工業中的重工業,機器中的工作母機,它是國家建設的根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培養一支一百餘萬人的新的人民教師大隊伍。”②建立一個高效的師範教育制度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二)解放初期混亂、低效的教師教育現狀難以培養充足、合格的師資
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師範教育基礎相當薄弱,不能滿足普及教育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對師資的需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各級師範院校的教師培養能力弱。據統計,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獨立設定的高等師範院校只有12所,在校生12039人;附設於大學的師範學院3所,在校生4363人;中等師範學校610所,在校生1 5 1 750人。其中,初級師範學校289所,在校生90380人,占全部中等層次師範學校在校生的59. 56%;正規中等師範學校321所,在校生61370人,占全部中等層次師範學校在校生的40. 44% 。
二是全國教師院校的分布不合理。中等師範學校的分布情況是老區多、新區少,初級師範學校多(占70%),相當於高級中學程度的師範學校少(占300%);④不少地方的國小教師培養缺乏穩定的場所;高等師範學校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遠不能適應全國大多數地區大力發展中等教育對師資的需要。整體看來,各級師範院校的設定和發展不平衡,不能滿足基礎教育的需要。
三是師範院校的教育教學缺乏統一的標準,難以保證質量。當時,全國各級師範學校實施的教育方針、任務、學制、教學計畫以及行政制度等,多不一致。各級師範學校也沒有一套合用的教材,特別是業務課,更缺乏新教材,因而教學有極大的困難。⑤無論是獨立設定的師範院校還是附設在大學內的教育/師範院系,教學內容都缺乏科學設計,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課程缺乏合理比例;教學內容空洞蕪雜,尤其是教育專業訓練缺乏操作性。
師範院校數量少,培養能力弱,教育質量低,遠不能滿足新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更不能滿足新中國建設的需要。什麼樣的教師教育制度能促進新中國各級教育的健康發展史新中國成立之初必須解決的問題。
——節選自《當代教師教育問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