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輿情研究:2000—2020

當代中國輿情研究:2000—2020

《當代中國輿情研究:2000—2020》是畢宏音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輿情是公眾對於公共問題的情緒、態度和意見,深入了解社情、充分反映民意是政府決策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輿情研究特別是網路輿情研究,正在吸引跨學科的研究興趣。相關研究從最初的民意調查,逐步拓展到涵蓋輿情調查、輿情研判、輿情引導、輿情治理等在內的綜合研究領域,在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兩方面均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該書梳理進入21世紀以來的各類輿情研究成果,且在梳理、歸納及綜述中做出適時適當的分析,深入闡明相關學術觀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當代中國輿情研究:2000—2020
  • 作者:畢宏音
  • 類別:社會學著作
  • 字數:328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8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對21世紀前20年中國輿情研究的成果進行了比較全面與系統的梳理和歸納,釐清了以社會輿情和網路輿情為典型熱點問題研究的發展脈絡,回顧了輿情研究方法的承繼、演化過程,總結了“輿情支持”與“輿情危機”相互轉化下的輿情信息工作,以及輿情研究智庫的發展歷程與協同關聯,闡述了輿情概念和輿情變動規律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輿情學的構想。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當代中國輿情研究的基礎理論建構
第二章 當前中國輿情規律的研究探索
第三章 當前中國輿情熱點問題研究的快速推進
第四章 當前中國輿情研究方法的發展推進
第五章 當前中國輿情信息工作與研究智庫的發展
第六章 當前中國輿情研究反思與中國特色輿情學的建設構想

創作背景

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普及,直接帶來了大量網路上下的輿情現象。社會現實情況的變動不居促進了理論研究的勃興,也強化了對輿情概念的內涵外延的認識。輿情研究變得愈加突出和愈加重要。據知網統計,有關網路輿情的探討文章,2007年為35篇,2010年為493篇,2014年為1477篇,到2017年達到了1622篇。很多大數據手段也運用到網路輿情的研究之中,對輿情事件及其影響的量化分析水平不斷提高,以網路輿情為重心的整個輿情研究幾乎成為了一種“顯學”。在這個過程中,學者們對輿情現象和問題的探究大都堅持了“問題導向”,並聚焦輿情現象所包含的各種帶有規律性內容,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努力推進客觀和全面、深厚和鮮活的輿情調查和輿情分析,始終不改為黨和政府正確決策提供科學的“咨政服務”的初衷。《當代中國輿情研究:2000—2020》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作品思想

該書比較全面和系統地闡釋了輿情研究的學術史和理論基礎。輿情研究具有顯著的跨學科性,其理論資源來自於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傳播學等多個相關學科,需要在系統梳理和審慎整合基礎上建構該領域的學術史和思想譜系,形成相對明確的研究議題、核心概念和理論命題。該書基於作者的長期理論思考和學術積累,從對“輿情”這一核心概念及關聯範疇的界說出發,勾畫出輿情理論的基本架構,進而概括和提煉出輿情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發生髮展機制和規律。
該書從輿情熱點問題研究入手把握輿情研究的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輿情研究總體上是問題導向的,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問題,而不同的問題又要求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早期的輿情研究主要是對公眾關心的公共問題開展民意調查,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基於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隨著後實證主義的興起及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借鑑和套用,輿情研究的方法論逐步多元化,具體研究方法也越來越豐富多樣。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一方面網路輿情逐步成為輿情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數據挖掘技術、圖譜分析技術等競相湧現,大大改進了輿情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該書不僅清晰地呈現了輿情研究方法的發展演化,而且將研究方法與輿情指標體系建構關聯起來,對於開展當代輿情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當代中國輿情研究:2000—2020》
2021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8355-4

作者簡介

畢宏音,女,1968年生,天津市人,法學碩士,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研究員。從2009年開始追蹤新媒體發展,對新媒體輿情做了多年研究和探索。參與編寫天津社科規劃項目《網路輿情研究概論》,出版《訴求表達機制研究》《微博表達機制研究》等專著,多次獲得天津市優秀社科成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