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畲族正月十八冥齋節
- 批准時間:2013年1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鼎縣佳陽畲族鄉羅唇村正月十八冥齋節俗相傳歷史已久,主要是紀念歷史上為抗擊海盜和倭寇而獻身的馬氏三姐妹和馬姓元帥的。
畲族正月十八冥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明嘉靖年間(1521—1566)。相傳在明嘉靖年間,羅唇沿海一帶百姓遭到倭寇百般侵擾,倭寇上岸搶劫,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處在種種苦難中。為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馬氏姐妹聯合當地民眾奮起鬥爭,三人先後英勇犧牲。為了紀念馬氏姐妹的功德,人們為她們塑像建馬仙宮(馬氏真仙宮)以祀,稱她們為“馬氏真仙娘娘”,並於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由全村民眾進行祭奠活動。相傳馬元帥系一位姓馬的武官,於明嘉靖年間奉命率軍到沙堤港一帶平定倭寇之亂,他作戰勇敢,取得不少勝利,但因糧草不繼,最後和士兵一道戰死沙場。後人不忘他的功勞,特為他塑造神像,尊奉在馬仙宮中和馬氏三姐妹一起加以恭祀。
人們不忘馬氏三姐妹的功德,為她們塑金身,奉其為神明。因此,每年農曆正月十八,羅唇宮口、柴嵐內兩村畲漢民眾便以粳米做成三個大冥齋來祭祀“馬氏真仙娘娘”,以此懷念伸張正義、揚善除惡的英雄,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從不間斷,形成習俗。
民俗內容
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冥齋節,祭典日到來前,人們在馬仙宮的正殿掛上一盞八角形宮燈式的太平燈,兩旁掛上四方形的子孫燈。燈下方桌上擺滿各種祭品,有各種水果、菜餚、全雞、全魚和全豬頭等,其中,三個大冥齋是必擺的供祭品。
三個大冥齋均用粳米製成,通常由十幾個人在大門板上反覆槓壓而成。每個重約二百斤,高約一點五米,底部需兩個人手拉手才能抱滿。大冥齋供於神像前,下方同時擺五個小冥齋和十個用白粿製成的壽桃。這些供祭品要連續供祭兩天兩夜。
為了讓供祭活動更加熱鬧,人們於冥齋節期間從城關請來戲班在馬仙宮前演戲三天三夜,以增添節日氣氛。這種冥齋節的祭神活動,是羅唇村的全民活動,四百多年來從未停止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祈求太平是冥齋節的主題。冥齋節以它頑強的生命力跨越不同社會形態,經久不衰,長期沿襲下來,並成為羅唇村當地民眾一大習俗。冥齋節和道家思想聯繫緊密,每年一度的正月十八冥齋節對羅唇的畲漢同胞而言都是個隆重的日子,參與者多,時間長,規模大,影響面廣,對傳承弘揚畲族文化具有促進作用。
傳承狀況
現代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也沒有興趣去學習製作“冥齋”,久而久之懂得製作“冥齋”的人也就少了,畲族正月十八冥齋節的傳承面臨困境。
傳承人物
蘭加安,男,2014年9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畲族正月十八冥齋節。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7年,福鼎市佳陽羅唇畲族“冥齋節”儀式參加第七屆中國·太姥山文化旅遊節民間文化踩街展演活動。當時,以彩車方式展現的三個大“冥齋”,高近2米,分別貼有紅紙書寫“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字樣。
2023年2月8日(農曆正月十八),福鼎市佳陽畲族鄉羅唇畲村村民在羅唇村馬仙宮舉行畲漢冥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