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歲月:阮章競回憶錄

異鄉歲月:阮章競回憶錄

《異鄉歲月:阮章競回憶錄》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異鄉歲月:阮章競回憶錄
  • 作者:阮章競 陳建功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24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3957420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異鄉歲月:阮章競回憶錄》為我社傳統項目、十二五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現代文學館鉤沉叢書之一,為現代文學史上著名詩人、劇作家、畫家阮章競回憶錄。阮章競生於1914年,逝世於2000年,1914年是其誕辰100周年。該回憶錄由阮章競口述,方銘、賈柯夫等整理。1986年開始整理,1995年結束,長達10年。回憶錄時間段為1934~1945年期間,講述傳主以文學創作形式參與抗日救國活動的經歷,其中不乏與眾多文化名人的交集,資料詳實。阮章競一生經歷豐富,經歷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革命大潮,親歷一個時代的建立,其回憶錄有一定的歷史文獻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

阮章競,詩人、畫家。曾用名洪荒。廣東中山人。中共黨員。13歲當徒工,20歲失業後到上海。1937年後歷任游擊隊指導員,八路軍太行山劇團團長,太行文聯戲劇部長,中共華北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青年作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屆人大代常委,全國文聯第一屆候補理事、第四屆委員。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異鄉歲月--阮章競回憶錄》講述了他的一生。

圖書目錄

第一部 大上海
附錄一:《阮章競自傳》節選
附錄二:致呂驥的信
附錄三:憶星海先生
附錄四:為回憶錄《大上海》寫的時間提綱
附錄五:我不能忘記的阮章竟
第二部 太行山
第一卷 初到太行山
第一章 第十三軍游擊司令部
第二章 在政治部里
第三章 情況突變
第二卷 第二戰區獨立游擊第一支隊
第一章 改編
第二章 到第三大隊
第三卷 初學創作
第一章 建立太行山劇團
第二章 演出
第三章 邁出第一步
第四卷 流動、擁蔣和文化運動
第一章 大流動
第二章 擁蔣大會
第三章 太行山的文化事業
第四章 民族形式問題
第五卷 反對投降派
第一章 反對投降“反共”活動
第二章 打退朱懷冰
第六卷 百團大戰前後
第一章 教書、學習、寫作
第二章 百團大戰
第三章 在掃蕩中
第七卷 艱苦歲月
第一章 困難的時代
第二章 與劇團小別
第三章 《未熟的莊稼》及其他
第四章 五月大掃蕩
第八卷 迎接勝利
第一章 劇團瑣事
第二章 整風運動
第三章 新的環境和任務
第四章 抗戰勝利之後
附錄一:風雨太行山——《太行山劇團團史》序
附錄二:太行山劇團團史
附錄三:關於記錄整理阮章竟回憶錄《太行山》的情況說明
後記

後記

1976年“文革”結束,我的父親阮章競先生已經62歲了。他痛惜時光虛擲,壯志未酬。他不想僅僅總結過去,而是要創作新的作品。在新時期龐大的寫作計畫中,有從抗日戰爭勝利就產生創作衝動,並已經寫出了初稿的長篇小說《群山》(後更名為《山魂》)、痛定思痛後創作新的詩歌散文,還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回憶錄。
在父親的遺稿中,有一頁紙簡要地記下了關於撰寫回憶錄的計畫:
第一部:童年——學徒——太古號
第二部:大上海——抗日救亡——戰爭(上太行)
第三部:太行山上——餘燼在天邊冒煙
第四部:解放戰爭
第五部:另外一種相逢
我推測這個寫作計畫當是制定於1980年初。
最早關於回憶錄的文稿是父親1980年3月給尹世霖先生講述《故鄉歲月》的36頁毛邊紙手稿;其後是1983年寫下的17頁手稿,其中有2頁是關於上海時期的,其餘都是在他青少年時期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歷史背景材料所作摘錄的筆記。
五部回憶錄中的《故鄉歲月》構思於1970年冬天,當時中國正處於十年動亂,父親也流落到石家莊,在政治運動中顛沛掙扎。他寫道:“長夜難眠,做什麼呢?回顧半個世紀,人民雖有壯麗的鬥爭日月,但都不敢寫了。於是想起童年,百感交集。人民總是要前進的,但後代對舊中國是不了解的。於是想把兒時所遇記錄下來,故分了若干小題,以便寫下去。”這部回憶錄1979年冬由出版社約稿而開始寫作,後該社改變計畫,未能在1985年完稿時出版。2012年在家鄉中山市的幫助下,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延宕27年的作品終於得以與讀者見面。
第二部回憶錄《大上海》,父親原計畫是要寫三章:大上海、抗日救亡、戰爭。遺稿中只有父親親筆書寫的21頁第一章提要手稿,以及由我在人民大學的同學賈柯夫於1986年春夏間記錄整理留下的一份1萬多字的記錄稿。而1936—1937年父親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淞滬戰爭爆發後的情況,都沒有來得及開始動筆。所以,我將父親寫於1956年4月的《自傳》中上海部分作為“附錄一”,1984年8月給呂驥同志信的有關段落作為“附錄二”,1985年10月為紀念冼星海先生80周年誕辰而寫的紀念文章《憶星海先生》作為“附錄三”,還有為回憶錄《大上海》寫的時間提綱作為“附錄四”,提供給有興趣的研究者一個資料匯集。
在1980年的回憶錄計畫當中,原來準備寫成太行山,解放戰爭第三、四兩部的計畫,因為時間和精力的原因合併成了現在看到的一部——《太行山》。這部長達十四萬字的口述歷史,是由中國語言大學方銘教授,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1988—1989年記錄整理而成的。這是父親對自己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次革命戰爭的完整回憶,內容翔實深切。父親在口述期間,寫了57頁、一萬七千多字的談話提綱。文中提到的歷史背景,都是經過查閱當時所能獲得的權威資料而來的。這些歷史資料在父親創作長篇小說《山魂》三部曲:《霜天》、《晴嵐》、《青春祭》中也同樣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而不可或缺。
太行山劇團是父親參加八路軍的第一個單位,也是他文學生涯的起點。他前期的創作成果,都是以在劇團演出作為傳播方式的。太行山劇團八年歷史,與晉冀魯豫邊區八年抗戰的歷史是完全重合的,亦能與父親的回憶錄互為印證。而父親為團史所寫的序言,是他本人親筆表述的文字,與《太行山》這部口述歷史同樣有著互為印證的關係,因此也都作為資料補充進來。
在遺稿中,見到父親在上海時期的提要手稿上寫了《異鄉歲月》的標題,我就揣摩他老人家的意願,將這兩部回憶錄的內容置於這個標題之下,也算作是對回憶錄《故鄉歲月》的呼應。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五部回憶錄,只有《另外一種相逢》沒有在遺稿中發現文本。是時間不夠支配,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風雲詭譎令父親躊躇駐筆,就無從得知了。就在父親2000年2月辭世前的4個月,也就是1999年10月間,他曾提出要向我口述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作家協會的工作經歷,只講了一次,談到反胡風期間田間跳海和稍後康濯揭發信兩個事件。我當時沒有做記錄,以後也沒有機會再繼續講下去,成為我時時自責的終生遺憾。 在《異鄉歲月》的行文中提到了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和阮老的太行戰友,有一些是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獻身的英烈。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更為了表達對先輩的敬意,我勉力做了儘可能的注釋。但由於才疏學淺,還是有相當的一部分材料未能查到,終是缺憾。
當年為父親執筆記錄歷史的賈柯夫、方銘兩位先生都寫來了回憶文章。對他們之前的辛勤工作以及對先父所表達的緬懷,表示深深的謝意。
本書的出版得力於“中國現代文學館鉤沉叢書”,謹向陳建功和吳義勤兩位主編表示感謝。

序言

國人自古重“史”。而新史料的發現,對於歷史研究的推進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湮沒於歷史煙塵中的一鱗半爪,也會使史家乃至讀者如獲至寶。在文學歷史的闡述、文學理論的論證以及文學批評活動中,新史料的發現當然也每每相伴而生,同樣為新的立論和新的闡發提供堅實的基礎。更有學養深厚、學風篤實的學人,常常會把蒐集所得的資料,整理編撰,既是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服務,亦可供他人參考。這些資料,我們並不陌生,在林林總總的校點本、輯佚本、箋注本、年譜、詩文繫念、書目、索引里都可窺其面貌。比如,魯迅先生為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也曾蒐集了大量的小說史料,又將這些史料整理成《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等。這自周至隋的36種散佚小說,毫無疑問成為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也為普通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閱讀興趣。這正是“鉤沉”的價值。梁啓超所謂的“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為我們了解前人所思所想,乃至理解“人類社會史可能性的一切”和歷史進程提供了依據。這些“痕跡”的再發現,無疑多多益善。
作為集文學資料中心、文學展覽中心、文學交流中心、文學研究中心等功能於一身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在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譯著、書信、日記、錄音、錄像、照片、文物等文學檔案資料的過程中,在和廣大的研究者、作家及其家屬、後人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接觸到曾被歷史遮蔽、湮沒、忽略的有關人物及有關史料,因此,編輯、出版“鉤沉叢書“,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現代文學館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套叢書,旨在把我館認為值得引起注意的、涉及現當代文學的史料予以發掘,把某些有助於文學研究的帶有資料性的著述予以出版。舉凡作家的年譜、回憶錄、傳記、散佚作品等均在叢書出版範圍內。這一工作,有賴於著述者的勞動,也有賴於廣大作家及其家屬、後人的支持,這是需要向著述者和支持者致以誠摯謝意的。
然而,我以為不能不指出的是,“鉤沉”是有價值的。但“鉤沉”出來的,卻未必件件都有價值。 因此,其一,本叢書所含所有書籍的出版,惟以我館認識到的參考價值為取捨,是否真有“價值”,有待研究家和讀者的考量與開掘。其二,“鉤沉”,絕不是為了“爆料”,為了“翻案”,為了“聽唱翻新楊柳枝”。這在世道澆漓學風蒙塵的當下,是不能不有言在先的。也就是說,若有人慾借本叢書中涉及的一些史料斷章取義、譁眾取寵,謀取商業利潤,概由炒作者自負其責。本“叢書”所涉及的資料和史實,並未經過本館的考證與甄別;所涉及的觀點,只代表編撰者本人的價值立場與學術見解,與文學館的立場、見解無涉。
如果諸公能夠從這套叢書中獲取一些資料,經過甄別辨析,成一家之言,作為叢書出版的組織者,便欣欣堪以慰之。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