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展開了對我國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研究,並選取異質性勞動力作為全新的研究視角,採用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創新性的提出異質性因素作為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內因、逐漸成為未來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的觀點,並通過空間經濟理論模型的構建和分析,證明了異質性因素對空間經濟內在分散力的作用過程,合理地解釋了當前我國勞動力空間分布和生產空間分布不一致的原因,也對現有勞動力市場表現出的各種現象作出合理論證。
基本介紹
- 書名:異質性勞動力與我國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
- 作者:孫曉芳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Astudy on Heterogeneity Labor and Labor Migration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頁數:193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孫曉芳編寫的《異質性勞動力與我國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展開了對我國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研究,並選取異質性勞動力作為全新的研究視角,採用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創新性的提出異質性因素作為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內因、逐漸成為未來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的觀點,並通過空間經濟理論模型的構建和分析,證明了異質性因素對空間經濟內在分散力的作用過程,合理地解釋了當前我國勞動力空間分布和生產空間分布不一致的原因,也對現有勞動力市場表現出的各種現象作出合理論證。
作者簡介
孫曉芳,女,1979年9月出生,政治經濟學博士,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勞動力流動理論
二、人口紅利理論
三、異質性勞動力理論
第三節 研究內容
一、主要研究內容
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三、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第四節 研究的技術路線和方法
第二章 文獻述評
第一節 國外勞動力流動理論
一、勞動力流動模式研究
二、勞動力流動理論研究——微觀關注
三、行為主義勞動力流動理論——多元個人特徵考察
四、社會網路理論(social Network Theory)——中觀視角
第二節 國內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動態
一、二元經濟分析框架的理論探索
二、實證研究
第三節 人口紅利理論
一、人口轉變理論及模式研究
二、人口紅利研究
三、後人口紅利——基於中國特色人口轉變道路的修正
第四節 異質性勞動力研究現狀
第五節 文獻述評
一、國外理論對研究思路與方法的啟發
二、當前國內研究存在的問題
三、本書的理論基礎與現實依據
四、異質性勞動力命題的創新性
第三章 異質性勞動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一節 異質性勞動力的概念界定
一、異質性勞動力的內涵與外延
二、異質性勞動力的屬性
三、異質性勞動力的特徵
第二節 異質性勞動力的演變
一、勞動力商品:異質性勞動力的市場化
二、入力資本:異質性勞動力的資本化
三、社會資本:異質性勞動力向社會關係的拓展
第三節 異質性勞動力與各類資本
一、人力資本與勞動力
二、社會資本與勞動力
三、物質資本與勞動力
四、異質性勞動力與三類資本要素的關係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異質性勞動力流動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新經濟地理學關於勞動力流動的核心思想
二、線性模型
三、異質性勞動力的引入與理論解釋
第二節 基本模型:勞動力空間分布與流動
一、模型基本假設
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行為
三、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行為
第三節 模型擴展:基於異質性勞動力的空間流動模型
一、引入異質性:離散選擇理論
二、存在區域差異時的均衡分析:異質性勞動力打破“核心—外圍”模式
三、不存在區域差異時的均衡分析:逐漸增強的異質性導致分散成為必然
四、工資的影響
五、效率和公平問題研究
第四節 模型啟示:二元經濟勞動力流動模型的修正
一、啟示一:劉易斯拐點後工資上升並非充分條件
二、啟示二:二元經濟下勞動力城鄉流動是永久的
三、啟示三:不同區域在吸引普通勞動力方面會逐漸趨同
四、啟示四:勞動力流動進入自主性流動
五、啟示五:跨區域勞動力流動主體會從普通勞動者升級為資本型勞動力
六、啟示六:我國空間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的道路漫長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自主性流動: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的新階段
第一節 我國已開始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一、後人口紅利時代及其特點
二、我國已開始進入後入口紅利時代
第二節 後人口紅利時代異質性勞動力凸顯
一、客觀基礎:快速實現的人口轉變
二、主觀條件:不斷強化的主體訴求
三、時代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節 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特點和條件
一、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特點
二、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條件
第四節 我國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階段分析
一、勞動力自主性流動導入期:政府主導向市場自發的過渡轉變期
二、勞動力自主性流動調整期:市場自發與勞動力自主產生矛盾
三、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穩定期:勞動力自主與市場自發走向協調
第五節 我國當前勞動力自主性流動階段分析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模式研究
第一節 研究的基本命題
一、二元經濟結構仍是主要的經濟結構
二、勞動力有限供給是人口結構的重要特徵
三、傳統控制型向現代開放型轉變是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徵
四、勞動者效用呈現多元化
五、勞動力流動行為呈現分散化
第二節 異質性勞動力分析框架下“資本驅動型”流動模式
一、人力資本驅動型流動
二、社會資本驅動型流動
三、雙資本驅動型流動
第三節 我國“雙資本驅動型”流動模式的表現形式
一、空間區域表現形式
二、產業部門表現形式
三、職業表現形式
第四節 我國“雙資本驅動型”流動模式的動態發展及解析
一、“民工潮”:市場驅動為主的勞動力流動
二、“勞工荒”:由市場驅動向內在資本驅動的轉變
三、“雙資本驅動”:勞動力自主式流動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人口與生產空間分布研究
第一節 經驗性理論前提
一、人口空間分布的生產依賴理論:受到質疑
二、基於異質性勞動力的人口空間分布:合理解釋
第二節 我國人口和勞動力的空間分布
一、定義人口(勞動力)與生產空間分布指標
二、我國人口空間分布及其與生產的關係
三、我國勞動力空間分布及其與生產的關係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推動我國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的政策研究
第一節 基本思路: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
第二節 政策取向:引導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第三節 政策目標:實現人的城鎮化和人類發展
第四節 政策建議
一、確保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程度,提升勞動力流動能力
二、將人口布局和生產力布局有機結合,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
三、完善制度環境,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四、針對人口發展功能區完善政績綜合評價體系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九章 主要結論與研究展望
第一節 主要結論
一、異質性勞動力是客觀存在的勞動力的自然屬性
二、異質性勞動力是區域經濟空間集聚的分散力
三、異質性勞動力流動造成我國現階段人口(勞動力)空間分布與生產空間分布的不一致
四、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以“雙資本驅動型”為主要模式
五、我國開始進入異質性勞動力自主性流動階段
第二節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附錄一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附錄4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勞動力流動理論
二、人口紅利理論
三、異質性勞動力理論
第三節 研究內容
一、主要研究內容
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三、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第四節 研究的技術路線和方法
第二章 文獻述評
第一節 國外勞動力流動理論
一、勞動力流動模式研究
二、勞動力流動理論研究——微觀關注
三、行為主義勞動力流動理論——多元個人特徵考察
四、社會網路理論(social Network Theory)——中觀視角
第二節 國內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動態
一、二元經濟分析框架的理論探索
二、實證研究
第三節 人口紅利理論
一、人口轉變理論及模式研究
二、人口紅利研究
三、後人口紅利——基於中國特色人口轉變道路的修正
第四節 異質性勞動力研究現狀
第五節 文獻述評
一、國外理論對研究思路與方法的啟發
二、當前國內研究存在的問題
三、本書的理論基礎與現實依據
四、異質性勞動力命題的創新性
第三章 異質性勞動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一節 異質性勞動力的概念界定
一、異質性勞動力的內涵與外延
二、異質性勞動力的屬性
三、異質性勞動力的特徵
第二節 異質性勞動力的演變
一、勞動力商品:異質性勞動力的市場化
二、入力資本:異質性勞動力的資本化
三、社會資本:異質性勞動力向社會關係的拓展
第三節 異質性勞動力與各類資本
一、人力資本與勞動力
二、社會資本與勞動力
三、物質資本與勞動力
四、異質性勞動力與三類資本要素的關係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異質性勞動力流動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新經濟地理學關於勞動力流動的核心思想
二、線性模型
三、異質性勞動力的引入與理論解釋
第二節 基本模型:勞動力空間分布與流動
一、模型基本假設
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行為
三、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行為
第三節 模型擴展:基於異質性勞動力的空間流動模型
一、引入異質性:離散選擇理論
二、存在區域差異時的均衡分析:異質性勞動力打破“核心—外圍”模式
三、不存在區域差異時的均衡分析:逐漸增強的異質性導致分散成為必然
四、工資的影響
五、效率和公平問題研究
第四節 模型啟示:二元經濟勞動力流動模型的修正
一、啟示一:劉易斯拐點後工資上升並非充分條件
二、啟示二:二元經濟下勞動力城鄉流動是永久的
三、啟示三:不同區域在吸引普通勞動力方面會逐漸趨同
四、啟示四:勞動力流動進入自主性流動
五、啟示五:跨區域勞動力流動主體會從普通勞動者升級為資本型勞動力
六、啟示六:我國空間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的道路漫長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自主性流動: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的新階段
第一節 我國已開始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一、後人口紅利時代及其特點
二、我國已開始進入後入口紅利時代
第二節 後人口紅利時代異質性勞動力凸顯
一、客觀基礎:快速實現的人口轉變
二、主觀條件:不斷強化的主體訴求
三、時代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節 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特點和條件
一、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特點
二、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條件
第四節 我國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的階段分析
一、勞動力自主性流動導入期:政府主導向市場自發的過渡轉變期
二、勞動力自主性流動調整期:市場自發與勞動力自主產生矛盾
三、勞動力自主性流動穩定期:勞動力自主與市場自發走向協調
第五節 我國當前勞動力自主性流動階段分析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模式研究
第一節 研究的基本命題
一、二元經濟結構仍是主要的經濟結構
二、勞動力有限供給是人口結構的重要特徵
三、傳統控制型向現代開放型轉變是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徵
四、勞動者效用呈現多元化
五、勞動力流動行為呈現分散化
第二節 異質性勞動力分析框架下“資本驅動型”流動模式
一、人力資本驅動型流動
二、社會資本驅動型流動
三、雙資本驅動型流動
第三節 我國“雙資本驅動型”流動模式的表現形式
一、空間區域表現形式
二、產業部門表現形式
三、職業表現形式
第四節 我國“雙資本驅動型”流動模式的動態發展及解析
一、“民工潮”:市場驅動為主的勞動力流動
二、“勞工荒”:由市場驅動向內在資本驅動的轉變
三、“雙資本驅動”:勞動力自主式流動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人口與生產空間分布研究
第一節 經驗性理論前提
一、人口空間分布的生產依賴理論:受到質疑
二、基於異質性勞動力的人口空間分布:合理解釋
第二節 我國人口和勞動力的空間分布
一、定義人口(勞動力)與生產空間分布指標
二、我國人口空間分布及其與生產的關係
三、我國勞動力空間分布及其與生產的關係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推動我國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的政策研究
第一節 基本思路: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
第二節 政策取向:引導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第三節 政策目標:實現人的城鎮化和人類發展
第四節 政策建議
一、確保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程度,提升勞動力流動能力
二、將人口布局和生產力布局有機結合,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
三、完善制度環境,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四、針對人口發展功能區完善政績綜合評價體系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九章 主要結論與研究展望
第一節 主要結論
一、異質性勞動力是客觀存在的勞動力的自然屬性
二、異質性勞動力是區域經濟空間集聚的分散力
三、異質性勞動力流動造成我國現階段人口(勞動力)空間分布與生產空間分布的不一致
四、我國異質性勞動力流動以“雙資本驅動型”為主要模式
五、我國開始進入異質性勞動力自主性流動階段
第二節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附錄一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附錄4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