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性企業出口、勞動力技能提升與工資收入不平等

《異質性企業出口、勞動力技能提升與工資收入不平等》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蔡宏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質性企業出口、勞動力技能提升與工資收入不平等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蔡宏波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往研究通常認為促進非技能勞動力向技能勞動力轉變是縮小工資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徑之一,本項目將勞動力技能轉變作為連線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和政府外部政策引導的橋樑,二者綜合調節企業工資收入差距。(1)從不完全勞動力市場的搜尋摩擦和差異化的個人學習能力入手,通過把企業培訓投入引致勞動力技能提升模型化來拓展Melitz模型,推導企業異質性特徵和行為與工資支付的關係。(2)利用工業企業數據和經濟普查數據分別與海關數據匹配的樣本,估計工資殘差並統計分析區域-行業配對的組內工資方差,檢驗企業的特徵和行為對組內工資差距的影響,進一步對比組間差距的回歸結果,綜合解釋企業異質性特徵和行為如何影響工資收入不平等。這不同於以往有關收入分配問題的巨觀政策分析,而是力圖藉助工資決定的微觀機制把政府和企業雙重影響下的勞動力技能提升轉化為工資差距自發調節的動力,從而服務於收入分配政策、對外開放政策、人力資源政策的協調製定。

結題摘要

對外貿易在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我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以及工資差距也產生了複雜的影響。一方面國際貿易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工人的工資水平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作為開發中國家,一般貿易通過增加低技能勞動力的相對需求縮小了高低技能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而加工貿易的增長則增加了企業對高技能勞動力的相對需求,擴大了高低技能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本課題以更為微觀的企業層面數據對此問題進行再研究,控制企業特徵變數,並加入企業培訓投入,為我國貿易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課題借鑑傳統的HO貿易理論及其推論SS 定理和Feenstra and Hanson(1996)的中間產品貿易模型,從不同方面對貿易影響技能溢價進行理論分析。之後,利用我國2004年和2006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跟海關數據匹配的企業層面數據以及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分別計量分析了貿易出口、勞動生產率等對企業培訓投入的影響以及貿易出口、企業培訓投入等對我國工人工資水平、技能溢價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企業出口對企業培訓投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並不是工人工資水平提升的原因;較高勞動生產率使得企業更重視員工的培訓,而培訓投入的提高對員工工資水平的提升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也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此外,除了研究企業出口與培訓投入影響組間工資差距以外,我們還探討了出口和勞動力技能因素對組內工資差距影響。基於Liu(2012)最近提出的貿易、公司培訓和工資的模型,結合中國企業的特點並考慮中國法律法規,我們對理論和計量模型做出改進以更好描述企業培訓與工人工資關係。比如,對生產函式的伴隨效應進行改進、考慮離職率對企業利潤的影響、考慮中國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考慮企業的出口強度對員工工資水平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