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根狀莖具長的地下
匍匐莖。稈高20-40厘米,三棱形,下部平滑,上部稍粗糙,基部具紅褐色無葉片的鞘,老葉鞘常撕裂成纖維狀。葉短於稈,寬2-3毫米,平張,質稍硬,邊緣粗糙,具稍長的葉鞘。苞片芒狀,常短於小穗,或最下面的稍長於小穗,無苞鞘或最下面的具短鞘。
小穗3-4個,常較集中生於稈的上端,間距較短,上端1-2個為雄小穗,長圓形或棍棒狀,長1-3厘米,無柄;其餘為雌小穗,卵形或長圓形,長8-18毫米,密生多數花,近於無柄,或最下面的小穗具很短的柄。
雄花鱗片卵形,長約5毫米,膜質,褐色,具白色透明的邊緣,具3條脈;雌花鱗片圓卵形或卵形,長約3.5毫米,頂端急尖,具短尖,上端邊緣有時呈齧蝕狀,膜質,中間淡黃褐色,兩側褐色,邊緣白色透明,具3條脈,中脈綠色。
果囊斜展,稍長於
鱗片,寬卵形或圓卵形,鈍三棱形,長3-4毫米,革質,褐色,無毛,稍有光澤,脈不明顯,基部急縮為鈍圓形,頂端急狹為稍寬而短的喙,
喙口具兩短齒。小堅果較緊地包於
果囊內,寬倒卵形或寬橢圓形,三棱形,長約2.8毫米,基部具很短的柄,頂端具短尖;花柱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花果期4-6月。
生長環境
異穗薹草生長於海拔300-1000米左右乾燥的山坡、草地或道旁荒地。異穗薹草喜冷涼氣候,耐寒能力很強,氣溫-25℃情況能順利越冬。耐蔭能力特彆強,在在鬱閉度達80%的喬木下仍能正常生長,在建築物背蔭處,也能生長得十分茂盛。能耐鹽鹼,在含氯化鈉1-1.3%、pH7.5的土壤上仍能生長。沙土、壤土和粘土都能適應。能耐潮濕,在蔭濕地方和河灘水邊都能生長。不耐踐踏,踐踏後不易再生。異穗薹草的最佳生長季節為春、秋兩季。春季生長茂盛,進入炎熱高溫的夏季生長勢變弱,氣候涼爽的秋季生長又恢復正常。
分布範圍
分布於朝鮮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等省。
繁殖方法
無性繁殖:大都採用栽植
根狀莖方法,多用營養體穴植或條植。1平方米草塊可栽4-5平方米。栽植季節4-9月。異穗薹草的匍匐莖生長慢,容易直立生長,形成草坪必須適時修剪,一般留草高度6-8厘米為佳,不要超過15厘米。異穗薹草對水分非常敏感,水分充足則生長就茂盛,水分不足則生長緩慢。栽植後應經常噴灌水分,及時拔除雜草,定期修剪並噴施氮肥,促使葉片濃綠,色澤美觀。
種子繁殖:異穗薹草也可採用播種方法進行繁殖。異穗薹草的種子外層厚,不透氣、不透水。播種前必須催芽處理:處理方法①將種子裝袋放在自來水處沖洗,沖洗2-4天,洗去種子外層物質。②擦破種皮。將種子裝入布袋內人工揉搓。大量種子也可採用
碾米機進行處理。③混沙埋藏:將種子與沙按1:4混合或分層放入桶內(缸內)濕度始終保持70%左右,厚度為30-60厘米,上層加沙8-10厘米。放入低溫(1-4℃)冷藏或高溫(12-14℃)熱藏。一般2-3周。每天應加水並翻動,待大部分種子開始出芽,即可播種。播種量6-8克/平方米為宜,播種季節春、秋兩季皆可。
栽培技術
異穗薹草出苗後,幼苗生長緩慢,應及時鬆土、除草。不耐低剪,剪得太低,將暴露莖稈基部褐色葉鞘,會使綠化效果遜色。養護管理期間除了定期噴水和拔除雜草外,生長期內應適當噴施尿素等氮肥,以促進其葉色美觀。缺乏氮肥時葉片常呈黃綠色,影響綠化效果和景觀。
主要價值
異穗薹草一直是中國北京地區主要綠化草種之一,常作為封閉式草坪廣泛栽培套用,並把它栽植於喬木之下、建築物的背陰處以及花壇、花徑的邊緣,受到人們的喜愛。異穗薹草也可栽植在河邊、湖泊、池旁等陰濕地方,作為優良水土保持地被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