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源多倍性

異源多倍性(allopolyploidy)指不同種的染色體組組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染色體倍數的變異(H.Kihara,T.Ono,1926)。根據組成核型的染色體組的數目又可分別稱為異源三倍體、異源四倍體、異源…倍體等(allotriploid,allote- traploid,sllo…ploid),總稱為異源多倍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源多倍性
  • 外文名:allopolyploidy
  • 本質:染色體倍數的變異
  • 分類:異源三倍體、異源四倍體
定義,簡介,

定義

異源多倍性(allopolyploidy)指不同種的染色體組組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染色體倍數的變異(H.Kihara,T.Ono,1926)。

簡介

根據組成核型的染色體組的數目又可分別稱為異源三倍體、異源四倍體、異源…倍體等(allotriploid,allote- traploid,sllo…ploid),總稱為異源多倍體。在近緣種間出現的自然多倍體種大多屬於此類。究其成因,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從種間雜交的雜種胚直接加倍而產生;另一類是由雜種的未減數雌雄配子相互結合,產生的幼胚。作為種間雜交的結果而產生異源多倍體種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大多數的人工合成種在細胞學和形態學上均與自然的多倍體種一致,可以證明異源多倍體種的真正起源。自然界裡在近緣植物群內出現的異源多倍性有二類:一類是同一屬內的基本種,其染色體組是由數目相同的染色體組成的。另一類是同屬內基本種的染色體組具有兩種以上的不同的染色體數目。前一類有小麥屬(x=7)、山年草(x=7)、延齡草(x=5)、棉屬(x=13)等:後一類例子有二歧蒲公英屬(x=3-8,10,20)蕓薹屬(x=8,9,10)等。異源多倍體的特性與同源多倍體不同,要複雜得多,性狀上表現為祖先基本種的中間型,有時甚至具有某些全新的性狀。特別是雙二倍體有這樣的特點,是減數分裂形成正常的二價體,結實性高,能形成完全獨立的新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