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術語,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法相似過類
- 性質:佛學術語
- 記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相似:似能破十四過類之第二
於因明對論中,敵者(問難者)在駁斥立者(立論者)時,以對方所引證之同喻作為自己之異喻,並以之攻擊非難對方,強說對方犯‘不定過’,然實為敵者自己違犯此異法相似之過。例如佛弟子立‘聲是無常(宗,命題),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因,理由)’之論式,其同喻為‘凡勤勇所發者,皆是無常,譬如瓶等’,異喻為‘凡是常者,皆非勤勇所發,譬如虛空’。敵者欲破斥之,遂謂:‘虛空是常,非勤勇所發;聲是勤勇所發,即是無常。瓶是無常,有質礙;聲既無質礙,應是常。又瓶是無常,無常之法必有質礙,則可反顯“聲無質礙”,故聲應是常,由是汝犯不定之過,而以不定之故,究竟以汝“所作性”之因,據瓶為同喻而成立“聲是無常”?或如我以“無質礙”之因,據瓶為異喻而成立“聲是常”?’蓋於因明各種規定中,異品須具有‘遍無性’方能反顯,如敵者所舉之異品‘瓶’雖以有質礙之故,縱許反顯‘聲是常’,然其‘質礙性’僅與宗賓詞之‘無常’具有部分異品之關係,而異品中復有心、心所亦有部分關係,為無質礙性,是無常,亦可用以轉證‘聲無質礙,聲應是無常’,今敵者僅以‘瓶之質礙’證成‘聲為常’,而不以‘心、心所之無質礙’證成‘聲之無常’,系由於缺乏因三相中之‘異品遍無性’而令自己之論點無法確立,故亦無從據以駁斥對方。[因明正理門論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卷八、因明十四相似過類略釋(惟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1))](參閱‘十四過類’415、‘因明’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