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果山綠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豆科植物。產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江西;越南,緬甸,印度,菲律賓,日本也有。生長於山谷水旁灌叢或林中。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栽培技術,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半灌木或小灌木,高1-3米。嫩枝有疏長柔毛。
小葉3;頂生小葉橢圓形至寬倒卵形,長2.5-6厘米,寬1.3-2.5厘米,上面無毛,下面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2厘米,有柔毛;托葉披針形,長約7毫米。
圓錐花序腋生,花序軸有淡黃色開展長柔毛;花萼寬鐘狀,萼齒寬披針形,短於萼筒或等長;花冠紫色,長約5毫米。
莢果長12-25毫米,寬約3毫米,有4-9莢節,有小鉤狀毛,腹縫線直,背縫線波狀。
生長環境
異果山綠豆種子在15℃以上可順利發芽。出苗後30—35天即開始分枝及根繫結瘤。6—8月生長最旺盛。冬季多數枝條半落葉,生長點處於“休眠”狀態。越年生枝條,2月初開始萌芽長葉,8月初、中旬開始現蕾開花,花期持續70—90天,10月中旬種子逐漸完熟、脫落。每公頃可收種子,900—1800kg。當年春播,當年正常開花結實,6月以後播種,多數植株當年不能開花。開花順序自下而上,每小花自開花到種子完熟需21—24天。種子千粒重2.2g,每公斤45—50萬粒。硬粒率50%以上。
異果山綠豆喜溫濕,野生多見於向陽山坡、平地、疏林灌木從邊、早田地埂及路旁。根系發達,主根可入土深2m以下,側根有根瘤,分布直徑約1.5m以外。異果山綠豆對土壤要求不但嚴格,較柱花草(Slylosanlhesgraciflis)、圓葉舞草(Desnidiumgy–roides)耐旱、耐瘠,適應性強。在較濕潤生境下,枝葉茂盛,根生長量減少,側根較發達;在較乾旱、硬實土壤上,主根增粗加長。土壤漬水,根系易腐爛。異果山綠豆為優良的多年生植物。無特殊侵害,生長十餘年長勢不衰,再生力不減,枝葉同樣茂盛,覆蓋性好。除作飼用外,植於旱地田園地埂周圍及易受侵蝕地段附近,既可作綠肥壓青,又可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它還可入藥,全株治跌打、蛇傷。飼用價值異果山綠豆枝葉繁茂,可青刈或製成乾草,也可放牧。無異味味,適口性甚好,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鮮嫩枝葉為牛、羊、兔和草魚等多種動物所喜食,尤其黃牛最喜食。異果山綠豆再生力強,年刈割鮮草4次,可產鮮草60一75t/ha,乾草18—25.5t/ha。其化學成分、必需胺基酸及微量元素見表46—1、表46—2、表46—3。異果山綠豆鮮葉的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灰分及無氮浸出物含量約為莖的2倍以上,但盛花期後有較明顯的下降。因此,刈怍飼草於盛花期前較適宜。異果山綠豆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鮮草產量高,種子產量大,易於栽培擴種,是一種優良的飼料兼用植物,可開發利用。
主要價值
全株藥用,能清熱,治跌打損傷。
栽培技術
異果山綠豆可用種子直播,也可扦插或育苗移栽。全年可繁殖,但以2—4月為宜。它種子硬粒多,搖前宜擦破種皮,或用濃硫酸浸種20—30分鐘,而後清洗晾乾即播,可提高發芽率30%以上,要拌入相應量的根瘤菌種,以利結瘤固氮。異果山綠豆種子小,前期生長慢,要精細整地,並儘可能施入土雜肥和過磷酸鈣(150—250kg/ha)作底肥。為防漬永爛根,可作畦寬1.5m留溝0.4m。條播,行距0.4m,每畝用種1500—2250g,覆土不宜超過2cm。苗齊後,結合除草每公頃定苗為6—9萬株。若作採種用,密度酌減。異果山綠豆幼苗易遭蟋蟀、蝸牛(東風螺)啃食,根莖及嫩枝有田鼠,金龜子等侵襲,開花時會招引花芫菁傷害花,宜注意防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浙江,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國外,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以及非洲、大洋洲等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