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向微調

異向微調

博物學家司諦芬·界·顧得(Stephen Jay Gould)發現並提出幼態延長(或稱幼態延續、幼態持續)現象,但人們陷入了分類學陷阱,這個重要的發現被歸入社會生物學,因此人們對它的態度,趨向了套用,而不是發展,使之止步於假說。且人們對它的認識停留在:它只是偶然現象。甚者有不少研究嘗試否定它。

感謝顧得。我們由幼態延長可以推導出異向微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向微調
  • 提出者:岳明年(網名)
  • 提出時間:2016.01.07
  • 套用學科:進化生物學
  • 適用領域範圍:生物學
引入,胚胎期,四種基本性態,異向微調,本質與假象,異常的結果,綜述,
異向微調

引入

有人對我的理論斷章取義,將“自然選擇”視為物種進化的唯一緣由,儘管我在《物種起源》每一版的緒論中都有提及:“‘自然選擇’不是物種進化的唯一方式。”人們仍視而不見。社會群體的力量似乎高於一切,有時會以輿論把進步者拉回平庸的深淵。
異向微調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輻射對稱的海星和其兩側對稱的幼體與物種從輻射對稱演至兩側對稱有何關聯?龍蝦為何如同普通蝦類的大眼幼體的放大版?蛇類如何失去足?有些鳥類如何失去飛行能力?人類的頭骨形狀為何與黑猩猩幼崽的頭骨形狀形似?……這些問題,擁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胚胎期

個體的胚胎期與個體的發育期的不同在於:胚胎期的主題是細胞分化,而發育期的主題是細胞分裂;胚胎期的個體一般在卵內、蛋內或內附於母體。人們基於這兩個主要的不同點,將生物個體從受精卵到完全態之前的整個階段分為胚胎期與發育期。破殼前、出生前,個體處於胚胎期;破殼後、出生後,個體進入發育期。
實際上,細胞分化屬於細胞分裂,卵內與卵外的生存方式都是汲取營養。因此可以說,胚胎期與發育期被分類,是由於人們陷入了分類學陷阱。

四種基本性態

胚胎期也是發育期,就是說,胚胎期與發育期可歸為同一時期,可統稱為發展期。我們將整個發展期看成細胞分化對於細胞分裂占比的降低時期,在發展初期,細胞分化占比最高,在發展末期,細胞分化占比最低。
個體在胚胎期的性態與在發育期的性態(幼態)不能歸為同一性態——胚胎期的性態由於個體處於細胞分化高潮期而一直在改變,而發育期初期的性態已處於細胞分化的末期。換句話說,幼態是個體在發展中期的性態。
我們將個體在發展前期的性態稱為籽態,是在受精卵到剛出世幼崽早期之間;將發展中期的性態稱為幼態,是在剛出世幼崽早期到個體成熟之前;將發展末期的性態稱為成熟態,是在個體成熟初期到成熟末期;將之後的性態稱為完全態,是在個體發展期結束到生命結束,即衰老期。其中成熟態與完全態區別較小,因為成熟態已接近發展期的尾聲。
簡言之,從受精卵時期到完全停止發育是發展期,發展期的性態分別為籽態、幼態、成熟態,發展期之後是衰老期,衰老期的性態為完全態。
以靈長類為例,幼崽到出現經期之間的性態為幼態;從經期開始到停經之間的性態為成熟態——經期為靈長類與其它少數哺乳動物獨有,這種天然節點有助於人們對生物的四種基本性態科學地設立界限。

異向微調

一個圓上的相鄰兩點,它們的方向不同,卻極相近。
每個子代在整個發展期,都會自然地、不同程度地調節自身的籽態、幼態、成熟態。
程度的不同,表現在性態特徵的保留量、豐厚度與延長時間的長短。
保留量、豐厚度、時間長短受父代影響較深,這一點與拉馬克理論高度一致。
子代基於區別於父代的新性態的自身先天參數與環境對子代的區別於對父代的後天參數,該子代以區別於父代的進化總量向前演進。
先天參數主要是父代獲得性狀,指父代的心理因素、性態、特徵、年齡等等;後天參數主要是子代獲得性狀,指攝入營養、環境因素、子代心理因素等等。
其中父代年齡尤為關鍵,父代年齡具體指父代完成授精時的年齡,即子代形成時父代的年齡,父代的年齡越長,父代獲得性狀的總量則越高,遺傳給子代的優勢就越多——排除極小機率的負面因素。
簡言之,其它參數一定,以保證精子質量與卵子質量為前提,在龐大基數下,父代的授時年齡越高,子代就越優秀。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叔梁紇在接近70歲時生下的孔子緣何智力超群。
這種微弱的進化總量的差別在父子代之間通常難以察覺,通過愈多代之間的對比,這種差別的辨識度愈高。在這個源動力的推動下,會出現“終代與始代有明顯的特徵區別,但又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情況。
這種規律地、微弱地發生在每個生物個體的發展期的自然調節現象,稱為異向微調。
一般來說,在龐大的基數與機率之下,終代往往比始代較為優秀。這側面說明了生物為何總向負熵演進,而不是漫無方向地演化。
異向微調,也是在任何物種中找不到一對完全相同的父代與子代的原因。

本質與假象

異向微調的調節內容是發展時間,發展時間大部分情況都偏向負熵,也就是延長發展時間;由於發展時間的延長,負熵總量變大,從多代更替的高度上看,就會有演進的現象,也就是說,多代發展時間的延長,集成了發展方向的改進。這就是“異向”之所在。
異向微調作用在生物的發展期,發展期占自然壽命的比例增大,衰老期比例則相對減小;極小機率下,發展期比例減小,衰老期比例則相對增大。
異向微調的本質是發展期的延長。雖然籽態的變化速度最快,但是由於籽態時期的個體總是在卵、蛋或母體內,所以籽態的延長不易被察覺;成態的變化相較於籽態與幼態的高速,不十分明顯,因此成態的延長也不易被察覺。造成的結果就是由於客觀條件的局限性,顧得只觀察到幼態的延長。於是在人們的認知里,產生了異向微調只作用在幼態階段的假象,即幼態延長的假象。
以靈長類為例。雌性黑猩猩壽命在50歲左右,經期在10歲左右出現;人類女性壽命接近80歲,經期一般在13-15歲出現。那么黑猩猩的父代年齡至少是壽命的20%左右,而人類的父代年齡則是壽命的16%-18%,如果按照國內00後的數據,很大比例的女性的經期在她們的11-12歲就出現,那么人類的父代年齡可以低至壽命的13%-14%。這是異向微調作用在幼態的結果。雌黑猩猩在30歲左右停經,人類女性在50歲左右停經,前者是壽命的60%左右,後者是壽命的65%左右,這是異向微調作用在成熟態的結果。衰老期則相應地從壽命的40%減小至35%。
參數良好,發展期占壽命的比重會愈發增大,衰老期的比重會相應愈發減小。

異常的結果

占總體數量極小比重的個體由於參數異常,造成的後果就是發展時間大幅度縮短或大幅度延長。
大幅度縮短時,個體會在發展期不同時刻出現發展階段停止、發展階段跨越的現象,常見的如:胚胎停育、阿爾茨海默症、早衰現象。
大幅度延長時,造成的常見現象是性早熟;另一種常見現象是智延展:個體在幼態早期的智力和同齡個體基本一致,但由於發展期大幅度延長,在同齡個體已經明顯減緩發育或停止發育時,這個個體仍繼續發展,產生的結果是:當該個體的發展期結束時,其智力比同齡個體要高很多。這兩種情況都十分常見,性早熟的表象清晰,易於察覺;智延展的表象模糊,難以察覺。
這些異常表象的源動力都是異向微調。

綜述

異向微調,是物種進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按時下的流行語說,異向微調是每個個體的標配。
它是自然的,必然的,因此我們說它是生物進化的源動力與乾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