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非畫

畫非畫

《畫非畫》是200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雷子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畫非畫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5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雷子人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47465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畫與文對我而言,越想靠近越不能靠近,越不能靠近又越想靠近,在很多越想與越不想的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為難,也看到了某些真實。藝術圈的很多事不容細嚼,若干東西看起來又追求又暖昧,身在其中欲辨難言。畫畫之餘讀書,讀書之後寫作。畫,非畫;文,非文。皆因緣而生髮。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專論
“雅集”與明代山水畫
第二章 札記
如何為藝術立場
當趣味被藝術作為選擇時——對大衛·休謨關於趣味標準的一種解讀
何謂“美”,美存於何處?——讀馬克思關於“美的規律”和“人化的自然”
阿波羅式的藝術與夢
夢與畫境——對弗洛伊德關於人格結構的讀解
用生活理解藝術
第三章 課圖稿
黑與白——中國畫的景物觀
作為符號書寫的體態
中堂——家庭敘事:風格與秩序
贛繡
墨戲
遊藝在雅俗與苦樂之間(書評)
第四章 評論
陌陌千里蒼煙漠漠——郭味蕖先生山水畫風貌初探
畫出來的歌——讀悠悠作品
絢麗中的記憶——雷亮的畫
同一個“我”——方衛國其人其作
端點——關於張思永的作品
“看”見了什麼——讀春傑畫近作
粉本的另一版本——讀李文亮的畫
互為玩物——賀祖斌的畫
又醜又愛哭——王蔚和她的畫
“新瓷器”,舊生活——讀馬軍作品
不一樣的張仃
第五章 自批評
女人味(書評)
《風塵》中的疑惑
自說自畫
新古意
寫其生,得其意
玩意
玩泥兒
第六章 閒言碎語
盲言
雜記
再見山莊
蟋蟀、知了和螳螂
詩答徐迅師
羅漢們
客山門
生活秀
第七章 遊記
走走看看
湘黔遊記
博山小記
第八章 對話
這個曖昧的時代
作答——二〇〇一年的某一天,易英先生寓所
藝術創作能自圓其說就好
一棵瘋長的柳樹
後記

作者簡介

雷子人,1967年11月生於江西,1993年、2003年、2007年本科、碩士、博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07~2008年受聘於中央美院研究生部。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後。主要著作:《入境前後》、《入境無語》(合著)、《女人味》(合著)、《出入境》、《國畫演進——中國畫文化情態、空間及圖式》、《漠陂·漠陂——一個畫家的古村落圖記》、《新古意》、《人跡于山——明代山水畫境中的人物、結構與旨趣》等。

後記

二十幾年來,一些不大能說又試圖想說的東西,我大都借畫畫勉強表達出來了,其中有日常的瑣碎、痴心的妄念以及存活於社會中的,關於自己或他人的歡喜、傷痛,除偶爾為討生活畫了一些本不必畫的畫,或者說借畫的名義虛掩過自己的眼,大多數時候,憑藉畫能讓心回來。心在時,畫畫並不高深莫測,因為心和欲望、感知相連,只要不欺人欺己,畫,人人能看懂——兒童用這樣的心畫畫——講故事,沒邏輯卻動聽。畫被心虛掩時才生出障眼法,弄玄了,處處以“道”法伐人,實在是陷阱。與畫畫相比,寫作對我來說不是件輕鬆事兒,儘管有心而為,但自知能力有限。讀書少,總免不了少見識。近二十年來斷斷續續淺淺地學著寫了些,書中除少數幾篇比較契合心境且非寫不可,非吐不快,這類文章雖然於心態很是貼近,但也未必有大見解,甚至瑣碎得只許自己寬容。更多是因機緣而寫作,譬如某某學習任務,其中“札記”諸篇就是博士在讀期間的作業;寫論文更不是舒心養性,苦苦地點滴成文,換來開闊眼界;對自己也試著讀,試著看,嚼出些滋味供自己反芻,“自說自畫”等篇即是某次講座交流後的心得體會;書稿還收錄了一些極日常且看似私密的言情雜感,既真實亦虛幻;書中數篇畫評多半是應朋友們的抬舉,難辭推就,妄加評述,自以為說了些真話,有些並不討當事人喜歡,有些則博得他們歡心——說別人的畫既容易又困難,要好好看,認真讀,謹慎說——若有真見解才不枉費別人的厚望,也不自欺心手眼;“遊記”諸篇原本是私密的記錄,注定是一些瑣碎的見識;“對話”部分與對話人的問題有關,像命題作業,屬臨場發揮,難免粗糙。
畫與文對我而言,越想靠近越不能靠近,越不能靠近又越想靠近,在很多越想與越不想的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為難,也看到了某些真實。
最近較流行用“新知識分子藝術家”來稱呼一類有博士學歷的畫家們,很雅——像“學者型藝術家”一樣,對藝術學院的學子們來說是一種厚愛,也充滿了期待。在這個喜歡也善於冠名的年代,我對此類雅稱越靠近就越覺難為情。

序言

本世紀初,中國部分高等美術院校的藝術教育體系,相繼由教學型轉為教學並研究型,各單位教學與研究互動互補,雙向並進,形成了新世紀藝術教育與藝術研究並重的新局面。特別是在高等美術院校的研究生培養工作中,增設了藝術學博士點,為培養研究型的藝術人才奠定了寬闊的平台。
《清園文叢》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所產生的幾位博士所學、所思、所識的部分研究成果。多為從藝隨筆、美學思考、藝道探微、專題研究或藝術評論等,顯現了他們以文明道的理想與復興中國文化藝術的願望。
博士的稱謂,通常是指給予那些真正有創造性研究成果的人的獎勵。為此,許多大學都給社會上有創造性研究成果的人士授予博士學位。不同的是這六位博士是學院或研究院分別專門培養出來的藝術學博士。他們之間雖然研究方向不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各異,但均有出藍之能,都有文化擔當與自覺的思索,都有勇於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學人精神和狀態。今天,他們為藝術走到一起,編著出版《清園文叢》,應該說這是新興青年一代藝術人文精神的突顯。
他們六人中,有三位博士從事純理論研究,另三位博士從事理論與實踐並重研究,各有自己的文化積澱和構想。我們知道,中國歷代畫論名著都是實踐者和理論家一起撰寫的。如何理解和復甦中國畫論的生命力?如何體悟其中“神”、“意”、“理”、“氣”、“韻”之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