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商詹伯爾日記》是2011年7月1日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詹伯爾。本書講述了作者父子兩代當畫商時親歷和目睹的故事。
基本介紹
- 譯者:李嘉熙 ,文佩琳
- ISBN:9787531447085, 7531447088
- 頁數:500頁
- 出版社: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遼寧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7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 叢書:老菸斗·典藏藝術理論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畫商詹伯爾日記》作者生於1881年,父子兩代均系畫商,專營珍貴美術作品之收購與轉售生意。故自塞尚之第一幅天才作品問世之後在美術界所引起之革命性交化,乃至新藝術風格又如何風行全球,均為作者所親歷和目睹。作者本人承襲傳統藝術之影響,終生推崇18世紀之法國畫壇巨匠,而以夏爾丹為最。但雖然如此,一旦新作品以新形式問世,他倒也並不排斥而昧於發現傑出作家。他甚至認為,像布拉克這樣的當代畫家,其所臻之完美程度,倒也並不在他所鐘愛的夏爾丹之下。逐頁細閱《日記》,不免立即感到:作者雖然長期從事於藝林商賈活動,但其藝術鑑賞力並不因經商而有所不逮。作者的父親原系法國阿爾薩斯省人,後因1871年普法條約,該省割讓德國。在此情況下,他因不願當亡國奴而逃往巴黎,並於1889年創設了為作者所繼承的這份家業。
序言
本《日記》之作者生於1881年,父子兩代均系畫商,專營珍貴美術作品之收購與轉售生意。故自塞尚之第一幅天才作品問世之後在美術界所引起之革命性交化,乃至新藝術風格又如何風行全球,均為作者所親歷和目睹。作者本人承襲傳統藝術之影響,終生推崇18世紀之法國畫壇巨匠,而以夏爾丹為最。但雖然如此,一旦新作品以新形式問世,他倒也並不排斥而昧於發現傑出作家。他甚至認為,像布拉克這樣的當代畫家,其所臻之完美程度,倒也並不在他所鐘愛的夏爾丹之下。逐頁細閱《日記》,不免立即感到:作者雖然長期從事於藝林商賈活動,但其藝術鑑賞力並不因經商而有所不逮。作者的父親原系法國阿爾薩斯省人,後因1871年普法條約,該省割讓德國。在此情況下,他因不願當亡國奴而逃往巴黎,並於1889年創設了為作者所繼承的這份家業。反抗精神世代相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者和他自己的幾個兒子也都投身於法國抵抗運動,並因參加地下活動而遭到維希當局逮捕,1942年獲釋後又重遭德寇逮捕入獄。他在獄中為同難獄友教授英語,這用他的話來說,是為了迎接解放。嗣後,他被押往納粹德國,由於受盡折磨,終至處境危殆。
1944年,他在德國紐恩格姆集中營的難友舒弗爾,在幾年後寫給讓·格恩諾的一封信中曾談到他犧牲前的一段生活情況:“從肉體上看,軀殼還是原來的軀殼,形象依稀可辨,別人也大體如是;但就精神氣質而言,他之剛強如故,則實為罕見。他雖自知已不久於人世,但卻處之泰然,照常談笑風生,關於難友,他每天雖是感到過度疲勞、精神委頓,但作為一位問心無愧的愛國志士之典型,他實已無所牽掛,所余的唯一職分就是不但自己絕不退縮,同時也幫助他人堅強不屈。”正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老於世故孜孜以求利的人,其美學秉賦,竟能在他面臨生死考驗之時,大義凜然,威武不屈。
《日記》所反映的生活,我本人倒並不感到有什麼越軌之處,因為我深信美學上的價值也正是道德上的價值,《日記》所揭示的作者形象令人感到他是一個既忠實於家庭,又取信於朋友的人。他為人慷慨,慈善,且富於機智。
這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多彩的《日記》。我們能從中見到數十位藝壇知名人物。不論是見一次、兩次,或多次相見皆令人感到十分親切,其有關的文字描寫都栩栩如生,仿佛作者對人物刻畫這門藝術早已運用自如。但作者介紹所及也並不僅限於畫家或者收藏家,比如1919年1月11日的《日記》就記載了克雷孟梭的一些情況。在漫畫家和新聞記者筆下,這位“老虎”總是以半動物、半人形的形象出現。但《日記》說:“他其實臉上皺紋極少,腮幫子是圓的,圓鼓鼓的像個網球。漫畫把他畫成前額非常凸出,眼睛又凹得很深,這全是誇張,根本不是那回事。他鬍子很濃,但剪得很齊整,也很神氣。他們畫他一雙手像鷹爪一樣,
他也根本沒有。他下巴溜圓,腦瓜子也圓得像個球,很結實。”克雷孟梭有時顯得對繪事相當內行,據作者在他處反映,他也是莫奈的好友。
作者對他素所敬佩的畫家,《日記》中都有極為生動的反映,如:布拉克、卡薩特、福蘭、洛朗森、馬內、馬蒂斯、莫奈、畢卡索、雷諾瓦、蘇丁、於特里約等,有關洛朗森的記載使人對這位具有矛盾性格、而又舉止開朗的女人產生一種親切而完美的印象。在《日記》中對福蘭的反映也不少,寫得也很有感情。其次,《日記》也記載了不少他在藝術交易活動中的一些同行,比如,作者的表弟J·迪文、迪朗一呂伊、羅森堡、魏爾德斯坦、弗拉爾德等。此外,還有一些是著名的收藏家,如:亨利·克萊、弗里克、洛克菲勒、羅特希爾德和史蒂爾曼等。(作者本人也是著名的藝術珍品收藏家和藏書家)《日記》中還有不少有關藝。
術批評家的記載,如:阿波利內爾、布林遜、文丘里。布林遜在《日記》中露面早,收場晚,所發表的一些看法也每每令人不舒服,是個十分伶俐的波蘭人,而最叫人感到有意思的是有關普魯斯特的記載。早在1917年,作者就在(卡)波爾認識了普魯斯特,當時他們同住在一家旅館裡。只是由於都對弗美爾有興趣,而互相結識。但只是在過了十五年,普魯斯特在巴黎重訪作者以後,雙方的友誼才日趨成熟。這年(1922年)普魯斯特不幸逝世,作者也參加了他的葬禮,但在《日記》中,作者仍不斷回憶他們相互之間的過從細節,並發表了兩封普魯斯特寫給他的信。作者還談到了阿爾芳·卡恩對普魯斯特童年所寫的往事回憶,以及克魯美林克就普魯斯特的作品所發表的詳盡分析。
《日記》作者之所以對普魯斯特如此醉心,也恐怕是他在某種程度上認為普魯斯特是在為他自己的時代譜寫史詩,而他自己也對此具有同感之故。不過作者心目中的真正英雄,還得說是前義大利著名探險家卡薩諾瓦。1920年10月8日,他在《日記》中告訴我們,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頭四五天,讀了卡薩諾瓦的“令人欽佩不已的回憶錄”之後,才決定動手寫《日記》的。只接觸過卡薩諾瓦作品中的某些色情描寫的人,也許會懷疑這種說法的正確性。老實講,這不是一部隨隨便便寫下的《日記》,它是有其目的的,它部分屬於文學,部分屬於歷史,加上作者觀察敏銳,文筆生動,它當然將作為其時代生活的寫照,而傳之久遠。就這一點來說,《日記》的珍貴程度絲毫也不亞於普魯斯特的長篇作品。同時,它也是一種美術作品欣賞教程。這其實也還算不上是它的特色:作者在從事藝林商賈生涯的漫長歲月中,已經磨練成為一名藝術“專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瑰寶,也鑑定了不少藝林珍品。而這才是他的實際活動。不過我還是覺得《日記》所提供的,還遠不止這類專門知識,它還具有某種只有詩歌才具備的那種美感。1922年2月20日的《日記》,他記述了他面對透納的創作《巴特渥斯內景》所產生的感受。他說:“要想領會畫家的內心世界,要比領會那虛幻的詩境還要困難一些。”又說:“真怪,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境,我們還較易於接受其感染,而偏偏畫面所表達的這種幾乎全是具體的形象,倒反而使我們感到如此難於領會。”畫面所反映的內容雖然只局限於一定的空間範圍,但一旦要想用文字把它說清楚,誰都會產生同樣的困難。不過作者的難能可貴之處,正是在於他之作為一名藝術鑑賞家,業已在精神上逐漸領略了箇中的奧秘。
赫伯特·里德勳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