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測驗

畫人測驗

畫人測驗是一種投射測驗。在這種測驗中,只要求受試者畫一個人。

1885年,英國學者庫克首先描述了兒童畫人的年齡特點。此後,許多學者開始探討通過兒童繪畫來了解其智慧型發展是情況。1926年,美國心理學家古迪納夫首次提出畫人測驗可作為一種智力測驗,並將這一方法標準化。是適於4~12歲兒童的智力測量工具。1963年,哈里斯對畫人測驗進行了系統研究和全面修訂,發表了“古氏——哈氏畫人測驗”。1968年,考皮茨也編制了畫人計分量表,並首次提出了畫人測驗的30項發育指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畫人測驗
  • 外文名:Human Figure Drawing Test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人格心理學
畫人測驗介紹,繪圖的價值,繪圖的過程表現,繪圖與投射,兒童的表現,引導兒童的過程,引導兒童講故事的簡要方式,引導式訪談的問題,繪圖內容診斷指標之探討,

畫人測驗介紹

人類是先學會繪畫然後才會書寫,每個人都經歷過塗鴉的階段,因此繪畫在人類的成長占有重要的地位。繪畫可視為一種個人內在經驗獨特的表達,若適當地使用繪畫,則可以為診斷和治療工作提供寶貴的線索。繪畫也是藝術治療者常用的一種方式,而且繪畫對於未正式受過媒材訓練的人員而言,繪畫通常是一個較安全的表達方式。
繪圖在臨床上的診斷及治療的運用,已有相當的歷史和基礎,繪圖不僅是藝術治療中的一種介入方式,繪圖也常被不同理論取向的咨商實務工作者運用,因此,繪圖具有治療的效果是醫療、心理和咨商界的專業所共同肯定的(Oster, Gould,1987)。

繪圖的價值

透過繪圖的過程可以協助個案更了解他們自己,可以把他們有關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想法、感受表達出來,以促進自我了解。有關他們內在的想法、情感可能在意識或潛意識中抗拒或被壓抑、阻礙,但透過繪圖創作過程,兒童可以很有安全感受地做表達,進而釋放他們的情感、了解他們的需要,修通他們內在的衝突,因此,繪圖創作的過程是可以提升兒童的自我認同,促進成熟的方式之一。透過繪圖創作過程和作品的完成,具有下述四種價值(Orton,1996):
(一) 和兒童建立關係
(二) 評估兒童的需求
(三) 收集診斷資料
(四) 透過宣洩釋放情緒
(五) 催化成長

繪圖的過程表現

繪畫提供咨商師一個協助個案參與自我表達的工具,也給人們一個進入治療的機會,透過繪畫人們得以恣意地描繪自己的感覺、衝突和期望。治療師和個案間以及個案和自己的藝術作品間的關係,形成改變的催化劑。治療師建構一個溫暖和支持的環境,提供個案一條釋放挫折、攻擊、恐懼或困惑的道路;個案則藉由生動地呈現這些感受,公開、面對並學習控制他們,在繪圖的過程中,個案開始感覺到擁有較多情緒控制感,逐漸開始會為自己著想。並得到較好的自我認同。事實上,繪圖開啟一扇自我探索的門,以非口語的方式透露許多個人議題。一般而言,兒童天性是喜歡使用藝術媒材,加上他們尚無法用用複雜的語言,因此透過藝術自然真實的揭露,是可以協助他們解決內在的衝突(Oster, Gould,1987)。
在整個繪圖的過程,治療師當然會期待個案分享他們的內在世界,但在治療初期,邀請個案繪圖但不強迫他們談論,可能會讓個案更有自由度,有助於日後的自發。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最好保持被動、客觀和觀察者的角色。在整個治療過程,有幾個重要的觀點要注意(Oster, Gould,1987):
(一) 鼓勵自發與幻想(ENCOURAGING SPONTANEITY AND FANTASY)
(二) 鼓勵成長(ENCOURAGING GROWTH)
(三) 提供治療性改變的舞台(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THERAPEUTIC CHANGE)
(四) 闡釋和建立關係(INTERPREATION AND RELATIONSHIP BUILDING)
(五) 解決衝突(RESOLVING CONFLICTS)
(六) 運用不同的藝術媒介(USING ALTERNATIVE ART MEDIA)
(七) 情感轉移的表達(EXPRESSIONS OF TRANSFERENCE)
(八) 修通過程(WORKING-THROUGH PROCESS)
(九) (ENDING THERAPY)
畫人測驗

繪圖與投射

兒童的表現

當兒童利用鉛筆、蠟筆、黏土…等藝術媒介進行創作時,他們就正在進行一種表露性、體驗性和遊戲性的活動,而且這樣的過程是充滿創意和象徵的,這些圖畫的內容都是他的故事或他故事的一部份。兒童在創作的過程是將他在環境中,以及和環境的互動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在畫面上,他可以以藝術媒介安全的去探索他知覺中的環境變動(Geldard & Geldard,1997)。

引導兒童的過程

兒童可以利用藝術的媒介將他個人的故事,呈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更具治療意義的是他們是可以修正現實,使他們實現在實際生活中未滿足的需求,或將事情的結局作改變,以符合他們內心的盼望,其實這樣的過程都是在引導兒童將他們的內在世界透過繪圖投射出來。因此,Geldard & Geldard(1997)就建議,利用紙筆圖畫引導兒童創作的過程,有幾個目標要達成:1.引導兒童透過對圖畫內容的描述,將他們意識或潛意識的故事投射性地講出來。2.引導兒童將內在壓抑或強烈的情感表露出來。3.引導兒童自身感受繪圖的創作過程和咨商師的回響,提升兒童的自尊讓他覺得有能力感。
通常要兒童(尤其是較低年級及有適應困擾的兒童)做抽象層次的口語表達是不容易的。透過一個兒童自行創作的作品,然後看著作品引導兒童投射講出作品的內容故事則會比較容易,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困難度,因此,研究者在此提出一簡要方式來引導兒童投射出作品的內容故事。若兒童無法建構出一則完整的故事,則建議利用引導式的訪談來引導兒童講出一些內容。

引導兒童講故事的簡要方式

1. 先以開放式的問題為引導:
2. 促使個案持續去談
3. 澄清
4. 同理、簡述或覆述
5. 過程摘述
6. 引導式的問題

引導式訪談的問題

建議可用之引導式問題:
(1) 他是誰?他是男的還是女的?他幾年級?
(2) 他正在做么么?他在想什麼?他的心情如何?
(3) 他過的好不好?他目前最大的希望是什麼?
(4) 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喜歡他嗎?
(5) 他讓你想到什麼?
(6) 這幅畫在說一個怎樣的故事?之前發生了什麼事? 之後又發生了什麼事?
(7) 這是一間怎樣的房子?它經歷了什麼事?如果這房子會說話,他會說些什麼?如果這間房子有願望,他的願望會是什麼?
(8) 這是一棵怎樣的樹?它經歷了什麼事?如果這棵樹會說話,他會說些什麼?如果這棵樹子有願望,他的願望會是什麼?
(9)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它經歷了什麼事?如果他想說
(10) 這幅畫讓你想到什麼?

繪圖內容診斷指標之探討

Buck(1948)、Machover(1952)和Hammer(1967)皆使用人物繪畫做為投射的工具,並用來分析情緒的狀況。也建構出許多的診斷指標。Machover(1949)發展出來Draw-A-Person(DAP)解釋系統和Koppitz(1968,1984)發展的Human-Figyure-Drawings(HFDs)情緒解釋系統最為有名。
Koppitz(1968)以期從事兒童心理治療多年的臨床經驗,收集歸納38個情緒困擾兒童常出現的圖形特徵,並依據三個標準:1.必須具臨床效度。2.必須不常出現在正常兒童的圖畫中。3.必須不和年齡、成熟度有關。經研究後Koppitz整理出30個適用於5-12歲兒童的情緒指標。
Koppitz(1968)將情緒指標分為三類:整體質量、特殊內容特徵和缺漏。
在此筆者根據咨商個案之畫人測驗內容,試圖建構跨年齡、跨性別,且具有臨床意義之指標。就如同Sidun和Chase(1985)共同發展出Sidun—Chase畫人測驗檢核工具,此工具是對性受虐所設計。將這類族群個案的圖畫指標歸納為:性徵指標、低自尊指標、焦慮性指標、壓力性指標、身體意象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