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藤

番薯藤

番薯藤,中藥名。為旋花科植物番薯Ipomoea batatas (L.)Lam.的莖葉。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止血止瀉通經之功效。常用於吐瀉,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癰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番薯藤
  • 別稱:紅苕藤、番苕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旋花科
  • :番薯屬
  • :番薯
  • 分布區域: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24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甘、澀,性微涼。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止血止瀉通經。

主治

吐瀉,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癰瘡。

相關配伍

1、治婦人乳少:番薯葉六兩,和豬腩肉煎湯儘量飲之。(《嶺南採藥錄》)
2、治面疔:番薯葉一兩,金絲蜘蛛一隻,黃糖少許。搗爛敷。(《嶺南草藥志》)
3、治對口瘡:番薯葉、蝦醬各適量,共搗爛敷。(《嶺南草藥志》)
4、治狂狗咬傷:生番薯葉和黃糖共搗爛貼,每日換二次,連貼數天。(《嶺南草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4g。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

大量服用根芽或莖的嫩頭可引起中毒。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生用或鮮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

生長環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藥理作用

降血糖作用。

現代套用

1、吐瀉,便血,血崩。
2、乳汁不通,癰瘡。
3、引產。

相關論述

1、《本草求原》:“敷蟲蛇咬,並癰腫毒痛,毒箭,同鹽搗汁塗蜂螫。”
2、《嶺南採藥錄》:“治蛇虎咬,舌腫,霍亂抽筋。”
3、《四川中藥志》:“通乳汁,潰癰瘡,排膿。治婦人乳汁不通,癰瘡久不潰膿,大便中帶血及紅崩、腹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