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番茄細菌性潰瘍病菌
- 拉丁學名:Clavibater michiganensis (Smith) Davis et al., subsp. michiganensis (Smith) Davis et al.
- 別稱:番茄潰瘍病
- 二名法:密執安棒形桿菌密執安亞種
- 界:原生生物界
- 門:放線菌門
- 目:放線菌目
- 科:微桿菌科
- 屬:棒形桿菌屬
- 英文學名: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
- 原產地:美國密執安州
入侵地區,傳播途徑,寄主植物,為害特點,形態特徵,生物學特徵,控制方法,
入侵地區
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新疆、山西、山東和上海等9個省市的28個城市或地區 ,並有逐漸向南方擴展蔓延的趨勢。
傳播途徑
病原菌存在於土壤里的病殘組織中,可存活2~3年。在田間或溫室,病原菌通過水、培養料和修剪刀等傳播,由植株的傷口、葉毛、根、氣孔和其他自然孔口或幼嫩果實表面侵入植物組織。果實上的病斑是通過風雨或噴灌時從病汁液上滴下的帶菌水傳播的。花柄染病後病菌經維管束進入果實的胚,侵染種臍或種皮,致種子內帶菌,病健果混合採收時,病菌黏附在種子上致使種子帶菌,種子內外層都可帶菌,種子帶菌率一般為1%~5%,嚴重可達53.4%,種子帶菌率1%時能迅速引起病害流行。如果苗床土壤帶菌,病株可達50%以上。遠距離傳播靠帶菌種子、病株。
寄主植物
主要寄主是番茄,還侵染辣椒,龍葵,菸草等47種茄科植物,但無侵染馬鈴薯的記錄。
為害特點
該病是細菌性維管束病害,主要寄主是番茄,還侵染辣椒、龍葵、菸草等47種茄科植物,但無侵染馬鈴薯的記錄。一些感病茄科雜草是該病原菌的永久侵染源。幼苗期至結果期均可發病,病株發生萎蔫和死亡,大田定植後造成缺株斷壟。病菌可通過維管束侵入果實,造成果實皺縮、畸形,由外部侵染果實引起“鳥眼狀”斑點,影響番茄的產量和質量,危害十分嚴重。據國外報導,番茄潰瘍病可使番茄產量損失25%~75%。在自然條件下,番茄植株對此病非常感病。病菌侵入以後有1個很長的潛伏期。在植株中,病菌存在於木質部導管里,影響溶生細胞間隙。
形態特徵
可選用營養肉湯培養基和酵母、蛋白腖、葡萄糖培養基分離病原菌。病原菌為需氧細菌,無芽孢,棒桿狀。細胞大小為0.6~0.7μm×0.7~1.2μm,以單個或成對方式存在。碳水化合物氧化代謝,不解脂,硝酸鹽還原陰性,脲酶陰性,明膠液化慢,水解七葉苷,水解澱粉能力很弱或不水解。病菌生長緩慢,形成具光澤、圓形、邊緣規則的黃色菌落,也存在粉紅色、白色、紅色及橙色的變易菌落。病原菌是一種好氣、不遊動、革蘭氏陽性、無孢子形成的彎曲形桿狀細菌。
生物學特徵
帶菌番茄種子使幼苗發病。病菌在田間和雜草間通過水或人為的栽培措施(修剪、化學防治)傳播。病原菌經由植株的氣孔及其他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組織,也可以通過傷口或根部侵入。幼苗更易感染病菌,自然條件下,番茄的整個生長期均對病菌敏感。病菌侵染後經過較長的潛伏期才出現症狀。細菌只存在於木質部維管束組織中,並由於細菌溶解產生孔洞。
控制方法
1、檢疫措施:選用無病種子是防治番茄潰瘍病的首要條件;建立無病留種田;嚴禁從疫區向非疫區調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