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重要病害之一,局部地區發生。番茄晚疫病保護地、露地均可發生,但主要危害保護地番茄。連續陰雨天氣多的年份危害嚴重。發病嚴重時造成莖部腐爛、植株萎蔫和果實變褐色,影響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晚疫病
  • 主要危害作物:番茄,辣椒,馬鈴薯,草莓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莖蔓、果實
  • 病原中文名:致病疫黴菌
  • 病原拉丁學名:Phytophthora infestans
  • 病原分類地位: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 病原類型:真菌
病菌特徵,病因介紹,發病條件,危害症狀,發病特點,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

病菌特徵

菌絲絲狀,分隔,初無色透明,後變褐色,寄生於寄主組織內。分生孢子梗3-5根叢生成束,有時多大10根,從氣孔或病部表皮伸出,線狀不分枝,大小為112-456um×3-4um,多的達9-10個。分生孢子為無色透明,鴨梨型或慈姑型。成熟孢子有2-3個隔膜,大小為17-33um×6.5-11um,萌發時兩端細胞產生芽管,芽管的頂端產生附著胞,球形或橢圓型,深褐色,壁厚,直徑8-12um,緊貼在寄主體上產生侵入絲,入侵寄主組織。
生理生化特徵 : 菌絲髮育溫度為1~30℃,最適溫度為20~23℃;孢子囊形成溫度為7~25℃,最適溫度為18~22℃。相對濕度在85%以上。潛育期:18~22℃為3~5天。
侵染循環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塊莖中越冬。帶菌種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來源。病薯播種後,越冬的菌絲也隨著薯塊發芽而開始活動,並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苗。早期受害的病芽往往未出土就變黑死亡。在被害較晚的幼苗中病菌多沿著皮層縱向發展,形成條紋狀病斑,但幼苗仍能正常生長;遇適宜環境條件病菌繼續發展,並在病斑上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如遇水分即迅速萌發和侵入葉片內,使葉片發病,由下而上發展形成典型的中心病株。中心病株葉片上產生的孢子囊隨氣流傳播到周圍植株上進行再侵染。莖上的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進入土中,接觸塊莖後萌發和侵入,成為來年初次侵染源。一般在地面下5cm以內的發病重,超過5cm深度的發病輕。病菌為害葉片多從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而塊莖則多通過傷口、皮孔、芽眼,侵入後其潛育期的長短取決於病菌的致病力、寄主的感病性及環境條件,在葉片上一般為2-7天,塊莖上則需一個月左右。
番茄晚疫病

病因介紹

本病由疫黴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所致。本菌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真菌。菌絲無色,無隔膜,在寄主細胞間隙生長,以很少的絲狀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營養。病斑上的白黴是病菌的孢隔梗和孢子囊。孢囊梗3-5根成叢,由葉背氣孔伸出;病薯上也能形成孢囊梗,由皮孔或傷口處外露。孢囊梗纖細,上部常有3-4個分枝,其頂端膨大形成孢子囊。當一個孢子囊形成後孢囊梗又繼續生長,把第一個孢子囊推向一旁,呈側生狀,其頂端再生第二個孢子囊。這樣每一分枝在短時間內可以陸續產生好幾個孢子囊。凡曾著生過孢子囊的部分均腫脹,因此使孢囊梗的主梗和分枝先端普成粗細不勻的狀態。孢子囊長可達1mm,基部寬約10um. 孢子囊無色單甩,卵圓形,大小為22-32×16-24um,頂端有乳頭狀突起,在低溫高濕投機條件下能產生6-12個遊動孢子,從孢子囊頂端乳頭狀突起處釋放出來。遊動孢子腎狀,在凹入部位側生兩根鞭毛,在水中遊動片刻後便失去鞭毛,不久萌發產生芽管侵入寄主。在高溫下孢子囊直接萌發產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膜厚,黃色,直徑24-35um。此外,本菌也能在土壤中形成薄壁圓孢了和厚垣孢子。薄壁圓孢子直徑為15-24um,褐色,均具有致病能力。番茄晚疫病菌的致力很強,有生理分化現象。

發病條件

晚疫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條件關係密切,發展速度還與番茄的栽培條件和植株本身的抗病性關係密切。
1、氣候條件:氣溫在25℃潛育期最短,僅3~4天,過高溫度反而不利於病害的流行。病菌對相對濕度的要求較嚴,75%以上方可發生。
2、栽培條件:植株繁茂,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濕度過大時,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土壤瘠薄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長,以及番茄處於生長的中後期,都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3、品種:抗病性強的番茄品種不易發病,如中蔬4號。

危害症狀

本病發生於葉、莖、果實及葉部,病斑大多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水浸狀褪綠斑,後漸擴大,在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可擴及葉的大半以至全葉,並可沿葉脈侵入到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最後植株葉片邊緣長出一圈白黴,雨後或有露水的早晨葉背上最明顯,濕度特別大時葉正面也能產生。天氣乾旱時病斑乾枯成褐色,葉背無白黴,質脆易裂,擴展慢。莖部皮層形成長短不一的褐色條斑,病斑在潮濕的環境下也長出稀疏的白色霜狀霉。
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

發病特點

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馬鈴薯上發病,在薯塊中越冬。在有保護地的地區,可在秋、冬季溫室中為害番茄,成為春播露地番茄晚疫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靠氣流、雨水和灌溉水傳播,先在田間形成中心病株,遇適宜條件,引起全田病害流行。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8~20攝氏度,最適相對濕度95%以上。多雨低溫天氣,露水大,早晚多霧,病害即有可能流行。此外,栽培條件對病害發生影響較大。一般種植感病品種,種植帶病苗,偏施氮肥,定植過密,田間易積水的地塊,易發病。靠近發生晚疫病棚室的地塊,病害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如百利、L-402、中蔬4號、中蔬5號、中雜4號、圓紅、渝紅2號、強豐、佳粉15號、佳粉17號等品種。
2、條件許可時可與非茄科蔬菜實行3~4年輪作。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鉀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加強通風透光,保護地栽培時要及時放風,避免植株葉面結露或出現水膜,以減輕發病程度。
3、培育無病壯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須嚴格選用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營養缽、營養袋、穴盤等培育無病壯苗;
4、清潔田園:番茄、黃瓜、辣椒、芹菜等作物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株、病果,減少初侵染源。經常檢查植株下部靠近地面的葉片,一旦發現中心病株,立即除去病葉、病枝、病果或整個病株,在遠離田塊的地方深埋或燒毀,同時立即施殺菌農藥和連續消毒,防止病害蔓延。
5、避免在有番茄晚疫病的棚內育苗,定植前仔細檢查剔除病株,並噴1次藥。雨季及時排澇,降低田間濕度。

生物防治

1、發病初期適當控制澆水,保護地栽培注意增強通風,降低空氣濕度。
2、培育無病壯苗,增施有機底肥,注意氮、磷、鉀肥合理搭配。
3、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株落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