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是一種有害生物,因首先在染病番茄上發現而命名,番茄斑萎病毒的分布範圍很廣,可侵害160種雙子葉植物與10種單子葉植物,因感染該病毒而發生的作物疾病稱為斑萎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斑萎病毒
  • 類型:有害生物
  • 可侵害種類:170中
  • 分布地區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和大洋洲
  • 首次發現時間:1919年
  • 主要為害部位: 整株系統性侵染
  • 可系統侵染:番茄、辣椒、菸草、心葉煙
  • 直徑:80~96納米
簡介,地理分布,主要危害作物,危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生規律,經濟影響,病原形態特徵,防治方法,

簡介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一種危害農業生產的重要病毒。它的寄主範圍很廣,可侵害160種雙子葉植物與10種單子葉植物,尤其是茄科、菊科和豆科的部分植物(Ie,1970;Lucas,1975)。
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和大洋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分布,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均有發生。屬於歐洲及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A2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同時也是中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地理分布

番茄斑萎病毒最初是1919年在澳洲發現於番茄,Brillelebank將此病命名為斑萎病(Spottedwilt)(Ie,1970;Lucas,1975)。TSWV在世界上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比較常見。
1941年前後TSWV成為影響歐洲菸草種植者經濟收入的一種重要病毒(Ivancheva-Gabroska,1979;Mickovski,1981)。TSWV在巴西東南部也廣泛流行。

主要危害作物

可系統侵染番茄、辣椒、菸草、心葉煙、百日草、萵苣等。
主要為害部位: 整株系統性侵染

危害症狀

其症狀變化大。苗期染病,幼葉變為銅色上卷,後形成許多小黑斑,葉背面沿脈呈紫色,有的生長點死掉,莖端形成褐色壞死條斑,病株僅半邊生長或完全矮化或落葉呈萎蔫狀,發病早的不結果。坐果後染病,果實上出現褪綠環斑,綠果略凸起,輪紋不明顯,青果上產生褐色壞死斑,呈瘤狀突起,果實易脫落。成熟果實染病輪紋明顯,紅黃或紅白相間,褪綠斑在全色期明顯,嚴重的全果僵縮,臍部症狀與臍腐病相似,但該病果實表皮變褐壞死別於臍腐病。
番茄斑萎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傳播途徑

汁液可接種,種子也能傳染,此外煙薊馬(Thrips tabaci)、豆薊馬(T.Setosus)、薊馬(Frankliniella schutzei)、菸草褐薊馬(F.Fusca)及苜蓿薊馬(F.Occidentatis)等均可進行持久性傳毒。
此病毒可以通過一些野生植物品種來越冬。但是,病毒流行水平主要依賴於蟲口密度。最主要的介體昆蟲薊馬的成蟲藏在土壤中,春季土壤溫度上升後,害蟲會遷移到雜草上。

發生規律

病毒可在多種植物上越冬,也可附著在番茄種子上、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田間越冬寄主殘體、烤曬後的菸葉、菸絲均可成為該病的初侵染源。主要通過汁液接觸傳染,只要寄主有傷口,即可侵入。黃瓜花葉病毒主要由蚜蟲傳染,此外用汁液摩擦接種也可傳染。冬季病毒多在宿根雜草上越冬,春季蚜蟲遷飛傳毒,引致發病。番茄病毒病的發生與環境條件關係密切,一般高溫乾旱天氣利於病害發生。此外,施用過量的氮肥,植株組織生長柔嫩或土壤瘠薄、板結、黏重以及排水不良發病重。番茄病毒的毒源種類在一年裡往往有周期性的變化,春夏兩季菸草花葉病毒比例較大,而秋季黃瓜花葉病毒為主。因此,生產上防治時應針對病毒的來源,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收到較滿意的效果。

經濟影響

當東歐國家認識到它對產量造成的重大損失後,其危害嚴重性已有所下降(Delon等,1993)。
在保加利亞,1956年和1969年的TSWV的嚴重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估計超過兩千萬美元(Ivancheva-Gabroska,1979)。
1969年希臘(Katis等,1992)和南斯拉夫(Mickovski,1981)也報導了該病的流行。所有的菸草類型均易感TSWV,病株葉片往往質量很差難於使用。
在美國,1975年在路易斯安那州、1986年在喬治亞州該病在Perique菸草上得到了確認,在這些地區該病害造成的損失正日益嚴重(Culbreath,1991;Culbreath等,1993)。
20世紀60—80年代,該病毒曾在歐美及非洲的菸草和番茄上大流行,每年的發病率為20%~50%,每年造成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在美國夏威夷、巴西、義大利和南非,TSWV在20世紀80—90年代某些年份的流行曾導致番茄、萵苣等作物近乎絕產。

病原形態特徵

病毒粒體扁球狀,直徑80~96納米,易變形,具包膜,存在於內質網和核膜腔里,有的具尾狀擠出物,質粒含20%類脂,7%碳水化合物,5%RNA。致死溫度40~46℃,10分鐘;稀釋限點100~1000倍,體外存活期3~4小時。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汁液可接種,種子也能傳染,此外煙薊馬(Thrips tabaci)、豆薊馬(T.Setosus)、薊馬(Frankliniella schutzei)、菸草褐薊馬(F.Fusca)及苜蓿薊馬(F.Occidentatis)等均可進行持久性傳毒。薊馬只能在幼蟲期獲得病毒。傳毒需要在體內繁殖,蔥薊馬經5~10天變為成蟲後才能傳毒,煙薊馬最短獲毒期為15~30分鐘,豆薊馬需30分鐘,時間長傳毒效率升高,薊馬一旦帶毒,傳毒達20天PA l,具終生傳毒能力。病毒接種多在番茄葉表細胞淺表皮吸食時獲取,一般經4天潛育即發病。番茄、瓜葉菊等外種皮帶毒,不進入胚胎。

防治方法

(1)目前尚未育出抗TSWV的專用品種,但可試用抗TMV的品種。如佳粉15號,中雜7號、9號,毛粉802,西粉3號,秦菜1號,L40z,吉農早豐,中蔬6號,薯葉早番茄,晉番茄3號,煙粉l號,霞粉,粵星,皖紅1號,浙雜7號,隴番5號,蘭優早紅,渝抗4號,紅雜16等新品種。
(2)發病地區要及時剷除苦苣菜,野大麗花及田間雜草。
(3)番茄苗期和定植後要注意防治媒界昆蟲——薊馬,由於薊馬獲毒後需經一定時間才傳毒,因此使用殺蟲劑治蟲防病有效,噴藥時最好噴到莖基部把生活在根際部的蛹殺滅效果更好。梅雨季前用藥1~2次,以後薊馬增多,隔10天左右1次以消滅媒界昆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