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僧

番僧

《番僧》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番僧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釋體空言[1]:“在青州,見二番僧,像貌奇古[2];耳綴雙環,被黃布, 鬚髮鬈如[3]。自言從西域來[4]。聞太守重佛,謁之。太守遣二隸[5],送詣 叢林[6]。和尚靈轡,不甚禮之。執事者見其人異[7],私款之,止宿焉。或 問:‘西域多異人,羅漢得無有奇術否[8]?’其一囅然笑[9],出手於袖, 掌中托小塔,高裁盈尺,玲瓏可愛。壁上最高處,有小龕[10],僧擲塔其中, 矗然端立,無少偏倚。視塔上有舍利放光[11],照耀一室。少間,以手招之, 仍落掌中。其一僧乃袒臂,伸左肱,長可六七尺,而右肱縮無有矣[12];轉伸右肱,亦如左狀。”

注釋

[1]釋體空:體空和尚。釋:釋子,和尚的通稱。體空是他的法名。
[2]奇古:奇特、古怪。
[3]鬈(quán 拳)如:捲曲貌。如,助詞,相當於“然”。
[4]西域:見本卷《西僧》注。
[5]太守:此指青州知府。
[6]叢林:指寺院。意為眾僧和合共住一處,如樹木之叢集為林,故名。《大智度論》三:“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 叢聚,是名為林,??僧聚處得名‘叢林’。”
[7]執事者:協助長老管理寺內僧眾及生活供應諸務的僧人。
[8]羅漢:即阿羅漢。佛弟子類名,地位低於菩薩。這裡是對番僧的敬稱。 得無,莫非。
[9]囅(chǎn 產)然:笑貌。《莊子·達生》:“桓公囅然而 笑。”
[10]小龕(kān 堪):供奉佛像的小閣。
[11]舍利:即舍利子。相傳釋伽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據說能 放異彩;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
[12]肱(gōng 弓):從 肘到腕的部分;通指臂膀。

譯文

體空和尚說:“在青州,曾見兩個外國和尚,相貌長得很古怪;耳朵上戴著雙環,披著黃布,長著捲曲的頭髮和鬍鬚。自己說是從西域來的,聽說青州府的太守很敬佛,特來拜見。太守派了兩個差役送他們到和尚住處。有個叫靈轡的和尚,對他們不怎么禮貌;但管事的見他倆不同尋常,就自己設宴款待他們,並留他們住下。
有人問他倆:‘西方有很多能人,師傅您是否也有奇妙的法術?’其中一個西域和尚笑了笑,從袖中伸出手來,掌中托著一個小塔,高不過一尺,玲瓏可愛。這房子牆壁上最高處,有個小龕,這和尚順手一扔,小塔就穩穩噹噹地落在小龕的正中間。小塔上還有舍利子放著光芒,照耀滿屋。稍過一會,和尚又抬手招塔,塔仍落在他的掌中。另一個西域和尚露著臂膀,一伸左臂,延長達六七尺,而右臂就縮得不見了;再伸右臂,也與剛才伸左臂一樣。”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