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羊皮鼓舞,簡稱略陽羊皮鼓。
略陽縣白雀寺、荷葉壩、橫現河、馬蹄灣、白水江等地,流傳著一種帶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間舞蹈羊皮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略陽羊皮鼓
- 特性:民間舞蹈羊皮鼓
表演工具,表演方法,常用表演曲調,
表演工具
羊皮鼓舞離不開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樂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獨特風格和動律。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鐵圈上,並在鐵圈的把柄處系許多小鐵環(多為八或十二個),製成可以舞動的單面鼓。它是用藤鞭擊打鼓面和搖動鐵環發出的“彭、嚓”聲,構成舞蹈節奏和豐富多變的鼓點音響。通常情況下,由兩男性表演。表演者左手握鼓,右手持藤鞭,連打帶跳,邊敲邊舞,並在藤鞭擊鼓的“彭彭”聲和鐵環相撞的“嚓嚓”聲中,配以曲調高亢的唱腔和粗獷激越的舞蹈,形成一種別致、獨特的韻味。表演前,舞者原地先打一通鼓,起著醞釀情緒,烘托氣氛和招攬觀眾的作用。表演過程中,鼓聲又擔負著舞蹈唱腔的前奏和伴奏任務,同時為舞蹈提供鮮明的節奏。
表演方法
固定擊法的鼓點有軟三腰、硬三腰、野雞撲、偷點子、牛擦癢等。基本的動作有禳鼓、揉麻窩子、單腿跳、鳳凰三點頭、線爬子、禳星神、勾腿跳等。唱腔音樂有兩個特點:一是採用傳統的中國五聲調式,多以“5”為主音的微調式;二是在旋律的進行上多為向下進行,開始就出現全曲的最高音,然後急遽下行。有的曲音呈波浪式,但總的方向仍是向下行,給人以大跌大宕,大起大落之感。
常用表演曲調
羊皮鼓舞,屬舊時秦巴山區的“端公”(巫的一種)用於民間祭祀活動“開壇”時表演的一種形式。一般演奏的曲調有《立五門》、《甲子》、《學家子》、《迎春神》、《舞壇》、《猴子反天朝》、《四點紅》、《十二花》、《九道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