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畢節城隍廟
- 地理位置:貴州省畢節市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
歷史沿革
清末民國初年,畢節戰亂不斷,城隍廟日漸凋零破落。民國29年(1940年)貴州高等法院在畢節設立第五分院,同時將畢節司法處改稱畢節法院,院址同時設在畢節城隍廟內,城隍神不但管冥界還管起了人間煙火紛爭事務,這也是“司法路”得名的由來。解放初期,城隍廟曾先後作為畢節軍分區、畢節公安大隊的辦公駐地,巧合的是1952年公安大隊搬到城外的劉家祠堂後,城隍廟又成了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的辦公地點。1954年法院搬走後,城隍廟就成了地區公安局勞改科和監獄系統的家屬宿舍。
建築結構
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滄桑,原有的古建築已被住戶們改造成了磚木結構的院落,但還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沿廣惠路往上,在與司法路交匯處,只見一棟兩層磚木結構的5開間的瓦房,在散落在四周的民居中並不起眼,但在身後的四層磚混宿舍和張字坡上的財校教學樓的映襯下,卻又是那樣的不協調,誰又會想到這就是幾百年香火不斷的城隍廟?
爬上九道石坎,原大門與中殿間的院壩被一棟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四層的家屬樓擠壓得密密實實,家屬樓後面的中殿外牆斑駁脫落,但過廳中屋頂和牆面交界處依然飛檐拱角,保存完好。左側的牆壁上還依稀可見“毛澤東思想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的文革遺蹟,兩側的廂房中原供有泥塑的十八羅漢。出中殿過廳上10多級台階正面對的是供奉城隍神的正殿,如今已改成民居,但在正殿台階上還可見若干雕刻著花草蟲魚、吉祥如意紋飾的石柱墩,正殿前的院壩兩側原有鐘樓和鼓樓,雖已改成民居,但飛檐翹角在藍天的映襯下還顯露著厚重的古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