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發碗

畢業季,不少大學真是創意迭出:前些日子,中國科技大學為畢業生髮戒指;如今,華東交通大學又要免費給交大畢業生每個人發一個碗,寓意是:出門在外,勿砸飯碗,以此祝福學生們前程似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業發碗
基本內容,背景,意義,

基本內容

發畢業戒指也好,發畢業碗也罷,如果純粹為了紀念,倒也罷了;真要較真起來,非要和實際掛鈎,就難免成了笑話。難怪有網友調侃:“學校給每個畢業生髮個碗,也可能寓意著‘出去討飯,記得母校’喔”。可見,學生們並不傻,他們當然清楚,即便給每個人發個碗,也並不能保證他們畢業後人人都有“飯碗”可端的。說到底,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僅與他們大學四年的個人努力分不開,也與大學給他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知識學養、能力素質密不可分。而後者,往往決定了許多人的一生。

背景

很多聞名於世的大師級人物在談及其個人成就時,往往談到大學對自己的影響。比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就曾說過,西南聯大奠定了他一切成就的基礎,因為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都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西南聯大的學風、教風對他後來的工作“有決定性地影響”。
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微博教授張鳴在《跟著張鳴上大學》一本書中也談到,“大學的學習過程理所應當是一個思維和能力的訓練過程,一個訓練學生動腦動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用老師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具有責任心。過客意識要不得。”大學作為學生修身長智、獲取今後面向人生本錢的地方,本應讓學生充滿留戀、感念和感激。而現實中,不少大學生卻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不滿意。曾有《中國青年報》等單位組織的一項共有近萬人參加的社會調查顯示,有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其中有51.5%的人認為自己在大學裡“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還有39.2%的人覺得“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
當然,學生對大學生活不滿意並不全是大學教育造成的,在社會風氣的薰染下,大學難保象牙塔的純淨。教育導向功利化、學術生態不良、師生關係淡漠是不爭的事實。那些堅守講台、專注課堂教學的老師,本是教育的常態,如今已成了媒體上的新聞。試想,在一個被“論文、課題、經費”所包圍所裹挾的校園裡,又怎么指望教師下功夫教書育人,怎么指望學生們下功夫努力學習?四年後,又怎么指望這些學生懷著對學校的感激之情,獲得走向社會的“金飯碗”?記得曾有媒體到哈佛大學採訪,面對他們圖書館徹夜不滅的燈光發出如是感慨:“相比他們,我們大學生四年的生活太安逸了!”

意義

“畢業發碗”到底該發什麼“碗”?臨近畢業,其實給學生髮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大學究竟該給學生髮什麼“碗”——給學生哪些自立的真本事?改革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培育優良的學風教風,是全社會共同的呼聲。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保持自由活潑的個性、活躍的思維,培養受益終身的學習力、創造力。不然,即使給每個畢業生髮個“金碗”“銀碗”,在這個變化神速的年代也難免不成了“討飯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