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畢拉河林業局達爾濱湖林場和扎文河林場境內,行政區域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屬於大興安嶺北段東麓的森林、灌叢向草原與農牧過度的嫩江流域。保護區總面積為5660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3009公頃,緩衝區面積20289公頃,實驗區面積13306公頃。保護對象為森林沼澤草本沼澤以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

2017年12月,榮獲“中國最美休閒自駕游目的地、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
  • 氣候:中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區域面積:56604公頃
  • 類型: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 
  • 保護對象森林沼澤草本沼澤以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
  • 管理單位: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4年12月5日
  • 批准文號:國辦發〔2014〕61號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風力,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內容,開發利用,科研監測,旅遊景點,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服務中心服務中心
2003年2月19日,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批准,建立畢拉河盟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2月29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向國家林業局申請建立畢拉河省部級自然保護區。4月畢拉河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十五”計畫》。
2007年8月8日,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批覆,同意成立畢拉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並核定內部機構和人員編制,保護區管理局定為林管局直屬正處級單位,人員編制87人。
2012年2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經研究,認為畢拉河自然保護區已具備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條件,同意申報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2年3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檔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確認內蒙古畢拉河自然保護區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批覆》(內政字〔2012〕60號),同意畢拉河自然保護區晉升為自治區級保護區。3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出請示,懇請國務院批准畢拉河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12月27日,全國環保部晉級評審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環保部專家就畢拉河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投票評審,畢拉河保護區為首個參評單位。
2014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內蒙古畢拉河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國辦發〔2014〕61號)檔案,畢拉河自然保護區正式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畢拉河林業局達爾濱湖林場和扎文河林場境內,行政區域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屬於大興安嶺北段東麓的森林、灌叢向草原與農牧過度的嫩江流域,東與巴提克林場接壤,南與大二溝林場相鄰,西與北大河林場毗鄰,北與羊其河林場相接,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3°04′28.9″~123°29′16.1″,北緯49°19′39.5″~49°38′29.7″之間。保護區總面積為56604公頃。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質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東南麓,屬大興安嶺東南坡嫩江流域,地質構造屬大興安嶺中生代複式背斜構造,褶皺軸向多為東向。跨越喜桂圖旗中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和東烏珠穆沁旗早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兩個次級構造單元,頭道橋—鄂倫春深斷裂從其境內穿過,受深斷裂影響區域內岩漿活動頻繁,出露地層以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為主,分布廣;元古界、古生代地層零星分布。中生代主要為侏羅系中上統及白堊系下統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廣泛分布;元古界主要為興華渡口群,零星分布;古生代地層主要是石炭系、泥盆系變質岩零星分布。區域上由於受頭道橋—鄂倫春深斷裂影響,從泥盆紀後經歷多次構造運動,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奠定本區岩漿活動、火山活動、變質作用的多期性、長期性、複雜性,與成礦作用關係較密切。侵入岩活動存在華力西期、燕山期二期岩漿侵入旋迴。本區地質構造複雜,經歷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元古代矽鋁殼形成階段;加里東—華力西期西伯利亞板塊南部大陸邊緣發展階段;中生代板內構造發展階段。依據沉積建造、岩漿活動、構造變動等特徵可劃分為五個構造層,即元古代構造晚元古—早古生代構造層、晚古生代構造層、中生代構造層及新生代構造層。早期以板塊的“開”、“合”為特徵,形成不同類型的板緣構造;晚期受太平洋板塊對亞洲大陸的擠壓和俯衝作用的影響,形成一系列NE(北東)—NNE(北北東)向為主導的板內構造,包括各種斷裂構造,火山噴髮帶及岩漿活動帶,總體顯示“活化”特徵。測區構造演化總趨勢是:由板緣構造向板內構造演變,板塊剛性不斷增強,板內構造愈來愈複雜多樣。形成的岩石主要有花崗岩玄武岩花斑岩、碎屑灰岩、凝灰岩
四方山天池四方山天池

地貌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貌的構成主要是中生代末期、第三紀早期具備雛形。中生代末期以前,大興安嶺為上升隆起的構造活動,中生代末期、第三紀早期,構造活動比較平靜,大興安嶺山地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晚期。第四紀時期,大興安嶺山地又傾斜式大面積隆起,地殼緩慢上升,松嫩平原間歇性下沉,由於兩者垂直運動幅度不大,從西北蜿蜒伸入到旗內的數道大興安嶺余脈,沒有深溝峽谷,峭壁陡崖,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500~600米,地面坡度都小於40°。這是區內地形地貌的第一特點。第四紀後,由於氣候條件曾發生較複雜的變化,在地殼的內、外力綜合作用下,低山和丘陵的頂部變得圓滑,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平原。這是保護區地形地貌的第二特點。保護區地貌分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類型。保護區地形高差變化較小,海拔高度在377~886米之間,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
杜鵑花海杜鵑花海

氣候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中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緯度偏高,遠離海洋,加之大興安嶺的屏障作用,使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團的影響減弱,境域大部分時間在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之下,形成區域氣候特點:春季多風,降水稀少,氣溫多變;夏季溫和,降水集中;秋季降溫劇烈,霜期早;冬季漫長嚴寒。年平均溫度為﹣1.1℃,極端最高氣溫35.4℃,極端最低氣溫-46.0℃。≥10℃的年積溫2014.4℃。年平均降水量為479.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無霜期130天左右。主要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為1.9米/秒。
湖泊濕地(千湖谷)湖泊濕地(千湖谷)

水文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為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地,受東南海洋性濕潤暖氣流影響,年均降水量479.4 毫米,產匯流條件好,水蝕作用強,河網較發育,是嫩江上游主要產流區。保護區主要河流有畢拉河扎文河、畢二溝河等,畢拉河流經保護區23千米;扎文河流經本區11千米,注入畢拉河;畢二溝河發源於本區並流經35千米,區內河流交錯,水澈透明。流域內樹木繁茂,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輕微,河流含沙量甚小。
畢拉河位於大興安嶺北段東麓,屬諾敏河最大支流,流經畢拉河林業局83km,流經保護區境內23千米。畢拉河源頭位於大興安嶺森林腹地,畢拉河流域擁有嫩江西岸最大的高山湖泊——達爾濱湖、大興安嶺最長的峽谷和面積廣闊的火山熔岩群。河流沿岸生態與環境良好,無任何工礦企業,河水清澈、無污染、魚類種類繁多。
畢拉河畢拉河
畢拉河上游兩岸植被茂盛,河水平緩,到中下遊河水進入大興安嶺唯一的一條大峽谷,峽谷長約數十千米,深30~50米,兩岸寬約100~150米,是火山噴發時衝擊出的溝壑。畢拉河水從峽谷穿梭而下,峽谷兩岸植被大多為針葉、闊葉混交林;河床遍布火山熔岩。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水深1~1.5米。河水流動的聲音,在數百米之外都可以聽得真真切切。畢拉河流域地質奇特、植被類型多樣、自然生態平衡,極具旅遊、科考、保護價值。
此外,保護區內的扎文河,流經該區域北部約11千米,平均河寬20米,平均水深1.5米,流速0.4米/秒。保護區內的畢二溝河,全長約35千米,平均水深1~3米,平均流速0.3~0.7米/秒。

風力

畢拉河自然保護區受大興安嶺地形及森林植被的影響,在全市內屬弱風區。大興安嶺山脈阻擋西北寒流南下,茂密的森林具有明顯的防風效應。年平均風速為1.9米/秒。月平均風速以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年最大風速在20~24米/秒(主要出現在春季),年內各月盛行風自北向南依次為西、西北及北風,主要風向為西北風。
雪中杜鵑花雪中杜鵑花
2006年年均風速1.9米/秒。3月最大風速2.6米/秒;11月最小風速1.6 米/秒。全年17米/秒以上的大風日數11天,其中3~6月大風日數8天,8月大風日數3天。2007年年均風速1.9米/秒。5月最大風速2.7米/秒;12月最小風速1.4米/秒。全年17米/秒以上的大風日數4天,其中5月大風日數4 天。2008年年均風速1.9米/秒。5月最大風速2.1米/秒;12月最小風速1.5米/秒。全年17米/秒以上大風日數2天,6、7月各1天。2009年年均風速1.9米/秒。3月最大風速2.2米/秒;12月,最小風速1.4米/秒。全年大風日數3天,其中4月大風日數2天,7、9月各1天。2010年年均風速1.9米/秒。5月最大風速3.1米/秒;2月和7月,最小風速1.5 米/秒。全年17米/秒以上大風日數5天,均在5月。

區域範圍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與巴提克林場接壤,南與大二溝林場相鄰,西與北大河林場毗鄰,北與羊其河林場相接,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3°04′28.9″~123°29′16.1″,北緯49°19′39.5″~49°38′29.7″之間。保護區總面積為5660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3009公頃,緩衝區面積20289公頃,實驗區面積13306公頃。
保護區水文地質圖保護區水文地質圖

保護目標

綜述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對象為森林沼澤草本沼澤以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

植物

截至2012年,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703種,其中被子植物565種,裸子植物3種,蕨類植物33種,苔蘚植物102種;低等植物中大型真菌124種;地衣51種;藻類植物240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植物3種,有鑽天柳黃檗野大豆;區級珍稀林木保護植物12種。
大花剪秋蘿大花剪秋蘿

動物

截至2012年,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322種,其中獸類45種,鳥類228種,爬行動物7種,兩棲類動物6種,魚類35種,圓口類1種;無脊椎動物昆蟲335種;環節動物6種,軟體動物門10種;節肢動物門(除昆蟲綱外)有18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5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5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野生動物主要有野豬狍子赤狐等。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人員編制87人。包括七個職能科室,五個二級機構。處長1名,書記1名,職能部門17名,基層單位68名(含管護站26名)。在管理隊伍中,基層人員數量占保護區總人數的78%,基層人員主要從事資源管護、濕地與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宣傳教育等工作,確保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火狐火狐

管理內容

2016年10月11日,為防止違法人員進入保護區內非法捕魚打獵行為,保護管理辦巡護執法大隊人員在霍日高魯南溝入口處加裝了防護欄桿。

開發利用

科研監測

2016年6月,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人員在生態功能區內布設40台紅外線感應照相機。8月份,對所有紅外相機採集的數據進行了收集整理與歸類分析,共收集到野生動物有效照片200餘張,視頻資料10餘段,在同一地點拍攝到野豬、狍子、赤狐、貉等野生動物。此次保護區紅外相機監測工作,旨在摸清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分布、棲息地狀態、活動規律等情況,為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管理措施提供原始資料和科學依據。
煙囪石煙囪石

旅遊景點

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
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該公園面積22081公頃,公園集山、水、農、林、泉、峽為一身,五山、三水、二分田,是集鄂倫春、達斡爾等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於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極具旅遊和科考研究價值。
四方山
四方山位於諾敏鎮西北30公里,畢拉河以南,諾敏河以西的群山之上。山體海拔933米,號稱“大興安嶺的巨魁”;山頂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由火山噴發形成方形;山頂平坦,林木茂密。站在四方山上,極目遠眺,群山低首朝拜。鄂倫春自治旗護林防火指揮部的瞭望台就設在這裡,可以隨時發現方圓百里之遙的火情,人稱大興安嶺的“眼睛”。
四方山四方山

生態價值

內蒙古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原始森林和自然濕地生態系統類型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和沼澤及其它各植被型對調節大氣、濕度和降水,對水資源的調控、水質的淨化,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旱澇災害,保持交錯區植被類型和野生動植物多樣性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保護區內小河流眾多並匯入畢拉河,是嫩江水源之一,保護好區內各類生態系統對嫩江的水源涵養,維護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水生態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還有,森林沼澤與草本沼澤的泥炭層較厚、碳含量較高,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