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下轄村畢家掌村(Bì jiā zhǎng cūn)位於陵川縣附城鎮東北6公里處,全村居民都姓畢,故名畢家掌。地理位置在北緯35º41´65",東徑113º4´25"之間,東與崇文鎮吳水村相鄰,西與北馬村相望,南與黑土門、玉泉村,北與崇文鎮七峪毗鄰,總面積20平方公里,總戶數67戶,有居民256人,耕地面積889畝。畢家掌村為獨村大隊,環境優美,東有靈泉聖水,西有文昌古閣,南北松柏相映,有世外桃源之稱。全村林木覆蓋率達80%,整個村莊處於森氧包圍這中,全村有住所,由村西二仙殿、佛爺殿、戲台舞樓,由南山到北山建築整齊一體排列,全村全部在內,村內就向一個整齊的大院落。畢家掌村村民居住集中,歷史上行政區劃在民國時期,曾屬尉寨編村,後期尉寨編村又統屬,畢家掌編村統領,陵川解放後,由附城三區黑土門鄉、玉泉鄉、附城公社,屬附城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畢家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
- 郵政區碼:048000
- 地理位置:北緯35º41´65" 東徑113º4´25"左右
- 面積:20平方公里
- 人口:256人
地理氣候,資源,歷史文化,
地理氣候
畢家掌屬土石丘陵地帶,地形東高西低之勢,境內有東西走向山脈三條,各條山脈把畢家掌的版圖割成三個較大的流域的三條大河,呈川字型排列,東西走向分別為南溝河、里溝河、七峪溝河三條河流終匯合流入北馬河入西大河。
畢家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無霜期約為180天--210天,年均降水量約700毫米,年均氣溫約15℃,全村土地屬黃土地,由於氣候溫和,土地較肥沃,具有農作物生長的優勢條件。
資源
畢家掌村礦藏品種多,歷史上有煤炭、鐵礦、硫礦、石灰岩、鋁礬土礦的開採。
歷史文化
畢家掌歷史悠久,居記在明朝,由高平詩午村遷往而來弟兄三人,由詩午村羅門院一人建畢家掌村,一人赴潞城槐樹嶺連村,一人到清華定居。清朝康熙年間修佛爺殿,東西配房十三間,乾隆年間緊接佛爺殿南修舞台戲樓加東西配房21間,乾隆已未年七月完工,民國八年緊接佛爺殿後修二仙殿九間東西配房10間,三大廟宇連為一體,工程宏偉,碉梁畫栓,描金彩繪,十分壯觀。
村西鹹豐年間修有三元廟、文昌閣、奎星樓、字紙木塔,鹹豐九年八月九日完工,整個布局從村西南山腳下至北山頂端排開,顯得莊嚴古樸,幽雅壯觀,在松柏掩映之下,更加神秘而秀美。
畢家掌村的經濟發展,在清朝期間處於旺盛階段,全村戶戶有生意人,據村碑文記載,店輔遍及河南、鄭州、許州、中洲、洛陽、江蘇、鎮江、徐洲、邳縣、碾莊、灘上、安徽、官湖、懷慶、山東、濟南、大同、長治、晉城等地,由於經濟的發展,村民大量購置土地向外擴展,由建村不足2公里的面積,擴展30平方公里,由於連村失地農民過多,又將部分土地無償增送給地農民,最終行成清末土地面積格局。
畢家掌村人傑地靈,歷來注重教育,村碑文記載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成立義學會,村民選專人組織管理,由村民捐獻土地給義學會,義學會租出所收租銀,全部用於辦學事業,具統計全村有大專畢業生32名,中專生26名,解放前辦有秧歌劇團,常到附近村莊演出,清朝至民國年間辦有武學會,曾到縣城參加過武術比賽。
畢家掌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村黨支部成立以來,解放戰爭時期陵高縣政府遷址畢家掌在這裡辦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有13人參軍,18人因戰而殘,3人光榮犧牲。
改革開放以來,畢家掌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村民自治,村務公開,民主理財,從管民治民到村民自治,民主理財的巨大轉變,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