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克禎

畢克禎(1917~1999) 2月9日出生於大連金州。祖父畢宗武系清末秀才,曾任候補知縣,參加編纂《金州志纂修稿》。其父畢庶元曾擔任大連《泰東日報》主筆,是大連戲曲評論家,因在一篇文章中抨擊日本侵略中國,被日本當局驅逐出旅大。畢可禎幼時讀書勤奮,1930年3月於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畢業後,考入旅順二中(旅順高公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克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99
  • 畢業院校: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
  • 代表作品:《金州志纂修稿》
畢業院校,堅決鬥爭,平反昭雪,

畢業院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旅順二中學生為抗議日本侵略東北罪行,積極組織準備罷課,畢克禎參加了這次活動。1932年3月,日本殖民當局組織中國學生慶祝偽滿洲國成立,畢克禎與同學們一起積極參加抗議活動,堅決不拿偽滿洲國國旗。1935年,畢克禎於旅順二中畢業後,考入旅順工科大學,並於1942年於該校畢業。

堅決鬥爭

畢克禎大學畢業後,先後在長春、北京、撫順等地工作,長期從事冶金生產和教學工作。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撫順鋼廠曾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兼生產副廠長、代理廠長等職務。50年代初,他領導研製成功“六角中空鋼”,屬國內首創。他還領導並參與了結構鋼RT廠、絡不鏽鋼第一系列鋼種返回吹氧冶煉試驗工作,特別是指導設計了電爐買析技術,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研究成功“滾珠”鋼,解決了國內急需。研製耐熱不鏽鋼和有特殊用途的高溫合金鋼,對國防工業做出了貢獻,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冶金部的嘉獎。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學風嚴謹,重視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講授的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為適應教學需要,他編寫了《電爐煉鋼》教材,受到好評。他指導的“VHD爐外精煉工藝開發”課題,獲得冶金部科技成果獎。“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殘酷迫害,但他始終堅信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持真理,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同“四人幫”的錯誤路線進行堅決鬥爭。

平反昭雪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旅順二中學生為抗議日本侵略東北罪行,積極組織準備罷課,畢克禎參加了這次活動。1932年3月,日本殖民當局組織中國學生慶祝偽滿洲國成立,畢克禎與同學們一起積極參加抗議活動,堅決不拿偽滿洲國國旗。1935年,畢克禎於旅順二中畢業後,考入旅順工科大學,並於1942年於該校畢業。
1978年,畢克禎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調入東北工學院後,曾任東北工學院副院長、院長、顧問等職。任院長期間,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整頓治理“文化大革命”給學院造成的創傷,從戰略上提出構想以推進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他在黨委的支持下,在瀋陽高校中首先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在冶金院校中他首先提出用在職學位進修的辦法培訓教師,為學院師資隊伍的培養開拓新路,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他根據學科建設的要求,大力組織推薦選拔一批學術帶頭人,形成學術帶頭人、中年骨幹和青年優秀教師三結合的學術梯隊,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以後的重點學科的形成和博士學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和學院師生共同總結東工建院三十多年的經驗教訓,提出“奉獻、求實、團結、創新”八字校風,與全院人員共勉。
畢克禎曾兼任遼寧省科協副主席,遼寧省冶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冶金學會榮譽會長,瀋陽中日科技聯誼會會長等職。期間,為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和中日人民友好交往做出努力並取得成果。1987年離休。
1999年10月21日,畢克禎於瀋陽病逝,終年8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