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編輯:張立君 大連市旅順口區光榮街道辦事處宣傳辦、組織辦)
旅順工科大學(日文:りょじゅんこうかだいがく;英文:Technical University of Port Arthur)是1909由日本政府在關東洲旅順(現中國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設立的一所官立舊體制大學,前身為旅順工科學堂(簡稱:旅順工大)
根據日本大學令,旅順工科大學是第一批日本官立大學,也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工程技術類大學。其前身旅順工科學堂是當時日本少數的幾家四年制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在創立之初設立了機械工程學、電氣工程學、冶金學、礦業學等專業,後又增設了套用化學、航空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專業,畢業生與日本國高等學校、大學預科畢業生具有同等學歷。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旅順工科大學被蘇聯接管後被迫關閉。據1941年7月統計,旅順工科大學預科學生320人,其中中國學生40人。本科學生260人,其中中國學生20人。從1910年開校到1945年停辦為止,共有畢業生3233人,其中中國學生僅有270人。日本學生來自居住在大連的日本家庭。該校畢業的學生可去日本國內任職,也可在“關東州”各地任職。
旅順工科大學校史
旅順工科學堂時期: 1908年11月:關東洲都督大島義昌和首相桂太郎在《旅順工科學堂創立書》中提出創建旅順工科學堂。
1909年5月8日:在第26次帝國會議上通過了創立旅順工科學堂預算案。
1909年5月10日:《旅順工科學堂官制》頒布,(勅令第133號)。
1909年9月6日:制定《旅順工科學堂規則》,(關東都督府令)。設立4年制本科機械工程學、電氣工程學、冶金學、礦業學專業。
1910年4月21日:第一次招生
1910年5月10日:舉行旅順工科學堂開學儀式。
1910年6月20日:旅順工科學堂校友會(霊陽會)成立。學校建立在旅順兒靈山(203高地)南側。
1912年3月:學校宿舍竣工。
1913年4月:芳賀千代太・河村頼・真島宏創作了校歌。
1913年12月: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同學會“興亞技術同志會”成立。
1916年3月:在旅順高等公學堂內為中國學生設定了旅順工科學堂預科。
1921年6月:與南滿醫學堂(滿洲醫科大學)進行了第一次對抗賽。
旅順工科大學時代:
1922年3月31日:《旅順工科大學官制》頒布(勅令第160號)。旅順工科學堂升格為旅順工科大學,開始招生。
1923年4月:開設學制三年的大學預科,4月12日開始招生。
1924年1月:久米孝一作詞,信時潔作曲的《和平之鐘》被定為校歌。
1924年4月:將宿舍命名為"興亞宿舍"
1924年11月:內閣會議決定廢止旅順工科大學。(史稱甲子學難)
1924年12月:予科教授內堀的關於繼續興辦旅順工科大學請願書得到批准,旅順工科大學得以繼續存在。
1926年2月:取消旅順工科大學附屬工程學院。
1926年4月:在旅順市內的興亞旁開設3年制機械工程專業,電氣工程專業,冶金專業,礦業專業。
1927年9月:興亞宿舍自治。
1928年5月10日:旅順工科大學建校20周年慶典。
1936年6月:開設套用化學專業。
1938年4月:設定臨時工程技術人員培訓中心(機械,電氣,套用工程,採礦)
1940年9月:興亞舍10成員因傷寒死亡。
1941年12月:由於戰爭的原因,縮短了學制的期限(1942年5月至1945年九月)
1942年4月:廢止臨時工程技術人員培訓中心,設定意在培養科學和數學教師的臨時教師培訓中心。
1942年9月:領養會和興亞技術同志會合併,改組為旅順工科大學同學會。
1943年4月:3年制的預科減少為2年。
1945年4月:設定化學專業和物理專業。
1945年8月25日:旅順工科大學舉行最後的畢業典禮。
1945年9月4日:蘇聯紅軍接受興亞舍。
1945年9月5日:蘇聯紅軍接受旅順工科大學校園。
1945年10月3日:日本政府發出居住在旅順的日本僑民撤離旅順的命令。
1945年10月25日:蘇聯紅軍正式發出驅逐令。
1945年11月30日:旅順工科大學管理辦公室因戰事避難暫時關閉。
歷代校長
旅順工科學堂時期 首任:白仁武 (1909年6月 - 1917年8月)
第二任: 富田忠詮 (1917年8月 - 1922年4月)
旅順工科大學時期
首任代理校長:土岐(1922年4月 - 1923年6月)
第二任代理校長:神谷豊太郎(1923年6月 - 925年3月)
首任:井上禧之助(1925年3月 - 1931年4月)
第二任:野田清一郎 (1931年4月 - 1941年4月)
第三任:安達禎(1941年4月-)元浜松高等工業學校,新制山梨大學首任校長
校址
旅順工科大學舊址坐落在旅順203(尓靈山)景區南側(旅順口區茂林街89號),建於1900年,建築面積11,680平方米,原是沙俄海軍兵團營房。
傑出的畢業生
日本畢業生:
水橋東作(教授,史密斯圓圖的專家)
大越新(大越新(元常磐炭礦社長)
小野義一郎(小野測器創業者)
池田紀久男(元日本工営社長)
本田富雄(前新潟県阿賀野市長、旅順工科大學附屬臨時技術人員培養中心畢業)
伊藤虎丸,1927年生於東京。1944年到中國,進旅順工科大學預科,1947年回國,1953年考入東京教育大學東洋文學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禮,1957年起先後在東京教育大學和東京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碩士課程,1963年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以後,歷任廣島大學等校講師.副教授、教授,學校法人和平學院院長、理事長。200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魯迅與終末論》(龍溪書舍,1975年),《創造社研究》(亞細亞出版社,1979年)、《魯迅與日本人》(朝日出版社,1983年)等。日文版《魯迅全集》的編輯委員.譯者。
中國畢業生:
丁文濤(1901~1931) 曾用名丁濤,字松山。出生於營城子(今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營城子村)貧困儒生家庭。自幼才智聰敏,雖上學較晚,但幾經跳級,於1919年由南滿中學畢業,考入旅順工科大學。1923年工科畢業後,又去瀋陽就讀東北大學。學業未滿,輟學就業。1930年中東鐵路理事會欲恢復扎齎諾爾煤礦的生產,並於同年9月委派俄人捷久凱維奇為該礦礦長,丁文濤任副礦長。丁文濤接任後,積極謀劃籌備,於1931年5月攜眷前往礦區,親臨監督恢復工作。當時,俄方雖同意恢復扎礦的生產,但態度曖昧,不予以充分款項,並且主張扎礦煤的開採量供中東鐵路所需半數為限,其餘由俄煤礦供給。丁文濤與俄方據理力爭,主張應當允許扎礦充分開採,除供中東鐵路之用外,余者亦可外銷,且能照顧失業的華人礦工。其憂國憂民之心可見一斑。當時扎礦工人對丁文濤的評價是:“丁副廠長自到扎礦赴任以來,將及一載,對於礦務之進行,可謂竭盡全力,上為國家挽回權力,下為困苦工人維持生計,雨露之恩普及全市工商各界,莫不愛戴”。 1931年7月27日下午6時,丁文濤從達蘭鄂羅木河乘船,準備到河南查看礦井生產情況,不幸途中翻船,溺水身亡,時年30歲。
孫照森,高級工程師。奉天復縣(今遼寧瓦房店)人。1940年畢業於旅順工科大學電氣科。曾任瀋陽富士電機廠試驗課課長。建國後,歷任鞍山鋼鐵公司設計處工程師、電器修理廠廠長,東北重工業建築局電氣總公司第二公司副經理,冶金部建築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冶金部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理事。1948年領導修復了40噸蓄電池車。1949年領導製造了大量新電動機,滿足了鞍山鋼鐵公司恢復生產的急需。
戴家璋,高級工程師。奉天(今遼寧)瀋陽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畢業於旅順工科大學化工系。曾任瀋陽工業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佳木斯造紙廠總工程師、代廠長,吉林造紙廠總工程師、副廠長,輕工業部造紙局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輕工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造紙學會副理事長,聯合國糧農組織製漿造紙專家顧問委員會中國代表。組織了吉林紙廠的擴建和鹼回收工程。組織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大型硫酸鹽紙漿車間。研製成功了壓榨紙板。主持設計了遼陽工業紙板廠。
姜 琪(1921~1968) 遼寧蓋平(今蓋縣)人。1945年畢業於旅順工科大學。曾任義大實業公司燈泡廠技師,撫順礦務局工務處助理工程師。瀋陽解放後,歷任瀋陽解放啤酒廠助理工程師、瀋陽燈泡廠技師、副廠長等職。1951年到青島建國燈泡廠技師、任副廠長、廠長。1951年8月調濟南。先後任濟南燈泡玻璃廠副廠長兼工程師,濟南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工程師等職。1959年試製出第一支二極體,成為濟南半導體工業的奠基人之一。同年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63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生產者。1964年,帶領全所職工提前完成100萬支金鍵開關二極體2AR1的任務(當時年生產能力僅十幾萬支),受到國防科委領導和用戶的好。是1959~1966年曆屆省、市黨代會代表,歷年省、市先進工作者。
周連魁,字佐樞,1909年農曆8月21日出生,法庫縣柏家溝鎮柏家溝村人。少年時期在家鄉讀私塾五年、讀高小兩年。1922年考入奉天省立第一中學校,1926年通過考試升入奉天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校(其前身為省立第一中學校、現瀋陽市第五中學)。1928年畢業後,考入設於日本侵占區的日本國立旅順工科大學預科讀書,1930年畢業後又考入該校本科讀書。1935年畢業後,周連魁到長春(時稱新京)日偽政府任職。1945年初,到奉天大陸機器公司任董事。1945年抗戰勝利後,周連魁在極其混亂的情況下,為保護市內的交通設施、恢復市內的交通,欣然接受市民主聯合政府的任命,擔任了瀋陽市電(汽)車廠廠長,克服種種困難,做了大量有益於人民的工作。1948年瀋陽解放前夕,在原東北生產管理局的局長、處長受國民黨的宣傳紛紛逃走的情況下,他留了下來,參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在東北工業部任計畫處副處長期間,周積極參與制定瀋陽重工業基地的恢復和重建計畫。親自投入到具體工作中,為恢復發展生產、支援全國解放和建立新中國貢獻了力量。1949年3月,調到東北工學院電機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在教育管理職務方面曾先後擔任東北工學院業餘教育部副主任、電力系主任、自動控制系副主任等職。在東北工學院任教期間(尤其是抗美援朝時期),在各方麵條件都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周連魁主動承擔建校和教學兩方面的工作任務,親自參加學校規劃、設計、建設等具體工作;同時承擔多門課的教材編寫和教學教研,為建設東北工學院和培養新中國第一代工科大學生做出了貢獻。周連魁還曾任民盟瀋陽市第四屆至第七屆委員會委員、瀋陽市電機工程學會理事、市電機工程學會自動控制學組組長等職。周連魁體驗過日偽時期當亡國奴的滋味,親眼目睹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更看到了新中國蒸蒸日上的新氣象,因此倍加努力工作。1958年為支援建設瀋陽發電廠,在施工中曾摔傷昏迷,當省、市及學校領導人去醫院探望他時,周還惦記著工地建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周仍堅信“這個沒有法制的時期一定會過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周連魁重返教學崗位,恢復了民盟瀋陽市委委員職務,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和參政議政工作,受到了東北大學廣大師生的尊敬。1981年10月30日,周連魁因病逝世,終年72歲。
劉承烈,機械學家。吉林長春人。1944年畢業於旅順工科大學。後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曾負責研製成功戰車用高精度噴油嘴和高壓油泵及飛彈慣性導航用精密陀螺超精滾珠軸承。在國內首先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機件磨損的試驗研究,研創了表面潤濕性機理的研究,在延長精密滾動軸承壽命的研究中取得成果。
張有萱,奉天(今遼寧)大連旅順人。1937年畢業於旅順工科大學機械系,1937年9月參加八路軍,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敵工幹事,一二九師司令部二科參謀,魯南軍區政治部敵工科科長、敵工部部長、聯絡部部長,魯南軍區指揮部政治辦公室副主任兼軍務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大連市政府工商局局長,關東公署工業廳副廳長兼實業公司經理、工業廳廳長、旅大行署工業廳廳長、黨組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旅大行署工業廳廳長,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機械工業管理局局長,國家計委機械局局長,國家計畫委員會委員,國家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黨組成員,國家經委技術推廣總局局長,國家編制委員會委員,第六機械工業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副董事長兼廣州船舶工業公司董事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01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郝景盛(1903—1955),字健君,1903年6月18日出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正定縣西柏棠村一個農民家庭。幼時讀過兩年私塾,後務農到17歲,才到縣城上高小。不久升入河北省立第七中學。1924年由校長推薦到日本占領下的旅順工科大學。為求強國富民之道,他選學造船。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後,參加反日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驅逐出境”,遞解到天津。同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後入生物系(該系停辦期間一度人地質系),為該系第一班學生。 著名林學家、植物學家。我國系統研究楊柳科和裸子植物分類最早的學者。較早提出東北紅松林人工更新為主、合理採伐的科學方案。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區農村建設走農林牧綜合經營道路的早期規劃人和開拓者。曾大力宣傳森林的多種效益、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和林產利用。
畢克禎(1917~1999) 2月9日出生於大連金州。祖父畢宗武系清末秀才,曾任候補知縣,參加編纂《金州志纂修稿》。其父畢庶元曾擔任大連《泰東日報》主筆,是大連戲曲評論家,因在一篇文章中抨擊日本侵略中國,被日本當局驅逐出旅大。畢可禎幼時讀書勤奮,1930年3月於關東州公學堂南金書院畢業後,考入旅順二中(旅順高公前身)。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旅順二中學生為抗議日本侵略東北罪行,積極組織準備罷課,畢克禎參加了這次活動。1932年3月,日本殖民當局組織中國學生慶祝偽滿洲國成立,畢克禎與同學們一起積極參加抗議活動,堅決不拿偽滿洲國國旗。1935年,畢克禎於旅順二中畢業後,考入旅順工科大學,並於1942年於該校畢業。畢克禎大學畢業後,先後在長春、北京、撫順等地工作,長期從事冶金生產和教學工作。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撫順鋼廠曾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兼生產副廠長、代理廠長等職務。50年代初,他領導研製成功“六角中空鋼”,屬國內首創。他還領導並參與了結構鋼RT廠、絡不鏽鋼第一系列鋼種返回吹氧冶煉試驗工作,特別是指導設計了電爐買析技術,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研究成功“滾珠”鋼,解決了國內急需。研製耐熱不鏽鋼和有特殊用途的高溫合金鋼,對國防工業做出了貢獻,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冶金部的嘉獎。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學風嚴謹,重視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講授的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為適應教學需要,他編寫了《電爐煉鋼》教材,受到好評。他指導的“VHD爐外精煉工藝開發”課題,獲得冶金部科技成果獎。畢克禎曾兼任遼寧省科協副主席,遼寧省冶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冶金學會榮譽會長,瀋陽中日科技聯誼會會長等職。期間,為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和中日人民友好交往做出努力並取得成果。1987年離休,1999年10月21日,畢克禎於瀋陽病逝,終年82歲。
喬傳珏(1910~1990),字和璞,民盟盟員。5月出生於大連營城子雙台溝(今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鎮雙台溝村)。幼年讀書,1925年從旅順水師營公學堂考入旅順二中,後又考入旅順工科大學。在旅順工科大學讀書時,由於愛國志向共同,與下一班同學張有萱結為好友,二人交談凡涉及國事常常以國恥而感慨激昂,憂國憂民的民族意識十分強烈。每當遇見日本警察欺辱中國學生,他都怒目厲聲怒斥日本警察,幫助中國學生脫身。1931年夏天,學校組團去日本觀光,他不隨波逐流,反與幾個同學去北平(今北京)參觀“國恥展覽館”。參觀時,他在鼓樓(國恥展覽館)一房間看到牆上掛著一副被外敵侵略的中國地圖和一副對聯(上聯是“大好河山頻年蠶食鯨吞舉目不勝今昔感”,下聯是“強權世界到處鷹瞵虎視擎心奠當圖畫看”,橫批是“還我河山”),遂停住腳步久久注視,反覆閱讀背誦。“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成立偽滿洲國,他對此極其氣憤。一天,他發現宿舍牆上掛了一張偽滿洲國地圖,他怒氣沖沖地用刮臉刀片將地圖劃破兩道大長口子。於1935年在旅順工科大學肄業後,日本人對他極盡拉攏之能事,將他介紹到偽滿洲國財政部當雇員。但他不願意在一個以日本人惟命是從的政府里工作,便以“家有老母侍候”為名,要求回大連工作。日本人只好又將他調回大連,讓他擔任大連海關監查官,並準備提拔他到營口海關任職。海關工作是個肥缺,連日本人都眼紅,生活過得安逸。但他認定日本侵略中國早晚要失敗,絕不去做日本人的官。於是沒過多久,他便辭去海關工作,到大連佐政記鐵工廠擔任工程師。1945年8月22日大連解放,喬傳珏心裡充滿喜悅。工廠停工,他暫時回鄉居住,坐觀形勢發展。1946年2月元宵節前,喬傳珏在大連街頭與久別的張有萱邂逅相遇。在張有萱的勸說下,認清了革命形勢,參加了革命,主要從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他積極協助張有萱,創建遼東技術協會,擔任會長,為團結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參加建設新旅大做了大量工作。同年3月,他作為遼東技術協會的代表之一參加了大連市第二屆臨時參議會,在會上提出創辦大連工業專門學校,為建設新旅大培養人才的議案。他的這一議案當即得到參議會主席團成員韓光(時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的重視,韓光責成他負責籌備創建大連工業專門學校。受命後,他四處奔波,與時任市政府秘書長的朱秀春一同與蘇軍交涉,將南滿工專校舍(原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轉產,現為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南院)借來作為工業專門學校校舍;又去旅順、金縣等地,聘用了30餘名教師和日籍教授。同年11月6日,大連工業專門學校正式開學,他任該校校長。從教學計畫、培養目標、招生工作到教學過程實施,他都嚴格按照中共大連市委的要求努力工作,為我黨在特殊解放區大連成功地創辦培養建國人才的學校做出了貢獻。為了讓貧苦的青年得到求學機會,他嚴格執行市政府教育局制定的工專學生優待辦法,對革命先烈子弟、革命軍警子弟、家境貧苦的求學者、公教人員子弟等給以公費、半公費待遇,並一律免收學費、講義費、試驗費和住宿費。對於混進學校中的國民黨反動分子,堅決地做出了開除學籍的處理。1946年9月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臨時性地方機關)成立時,喬傳珏作為教育、科技代表當選為辦事處委員。當時國民黨叫嚷“接收”旅大,為粉碎國民黨的圖謀,中共大連市委審時度勢,於1947年4月宣告成立關東行政公署。此時他作為黨外民主人士,擔任關東行政公署副主席,與黨內人士親密無間、彼此尊重、肝膽相照地和睦相處,粉碎了國民黨企圖接收旅大的圖謀。1947年12月15日,關東行政公署由旅順遷到大連。1949年4月,關東行政公署改稱旅大行政公署,他擔任第二副主席。期間,他經常陪同韓光視察農村、工廠,深入基層開展工作。特別是在與反革命分子遲子祥的鬥爭中,他積極配合中共大連市委做了大量重要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旅大市集會慶祝黨的生日,他作為黨外人士代表,在大會上發言,熱情歌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黨所制定的正確方針政策。1951年,周恩來總理來到大連,在黑石礁別墅接見喬傳珏,稱讚他團結旅大知識分子與黨合作,囑託他通過“自然科學聯合會”向旅大知識分子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從1951年至1958年,喬傳珏歷任旅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旅大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旅大中蘇友協會長,科聯旅大分會主任。1959年被錯劃為“右派”後,調任大連汽輪廠廠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喬傳珏遭到殘酷迫害,被下放農村,但他對黨的感情絲毫沒有淡薄。1979年平反恢復工作後,先後任大連市政協副主席,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大連市科協顧問。喬傳珏曾任民盟大連市第一、二、六、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民盟遼寧省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員,政協遼寧省第四屆委員會常委,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4月19日,喬傳珏病逝,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