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克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黑龍江
- 出生日期:1946.12
- 職業:畫家 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國畫專業班
- 代表作品:《中國畫十家·畢克勤》《中國當代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畢克勤》
人物概述,藝術履歷,藝術創作,展覽,出版,收藏,藝術評價,真誠的心靈與本真生命體的對話,水墨、情感與文化性,國際交流,赴英國講座,赴義大利講座及展覽,
人物概述
畢克勤,1946年12月出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 館書畫院研究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哈爾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高級編輯。畢克勤是東北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的畫家。塞北大地超然靜謐的風光,抒情詩般的天籟……,他深深地體驗著這片神奇土地上的世事蒼桑。
畢克勤青年時代起曾在哈爾濱師範學院藝術系和魯迅美術學院學習,之後分別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北京畫院學習深造 ,師從中國著名畫家史國良先生,藝術上深受先生影響。在京期間同時受到著名畫家聶鷗、石齊、王明明、周思聰、盧沉諸先生的指導,並得到中國畫大家黃胄、范曾先生的教誨,奠定了堅實的造形能力和豐厚的中國畫筆墨修養。
他的藝術思考緊緊圍繞著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和空靈的筆墨境界。他的作品造形嚴謹、筆墨酣暢、線條凝練、色彩厚重。
畢克勤熱愛黑土地,醉心表現黑土地。透過歷史塵埃,他感受到遠古的蒼涼,大地的悲壯,聆聽到荒原的悲歌。正是黑土地豐富了他的藝術感受,也造就了他的美學思想和藝術觀。
他的老師史國良先生說:“紮根東北這塊黑土地,表現冰天雪地的渾厚雄壯,畫自己的生活感受,一定會創作出一批有價值的新作品。”他的藝術靈感不僅來源於黑土地,隨著他感受生活的目光的延伸,也涉獵到黃土高原和西部邊塞。作品中的雪山、白雲、藏民、氂牛……,同樣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美,並體味到畫家熱愛生活的情愫。
近年來,他一直在努力地探索著,不斷更新藝術觀念,尋求新的藝術語言,紮根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表現東北這塊黑土地沿革的流年歲月,史詩般的悲壯。
藝術履歷
1974年—1977年先後在哈爾濱師範學院藝術系和魯迅美術學院學習。
1986年—1989年入北京畫院中國畫研修班,師從著名畫家史國良先生。
1989年—199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國畫專業班。
2010年12月應英國美術家中國畫學會邀請赴英國約克郡作中國畫講座。
2011年12月應教育部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邀請,赴義大利米蘭大學、都靈大學、帕多瓦大學孔子學院講學,期間舉辦個人畫展和文化交流。
多年來致力中國畫創作,主攻人物,寫意、工筆兼能。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美術作品展覽,並有多種個人畫集出版,作品被國內外多家藝術機構與收藏家收藏。
藝術創作
展覽
·中國畫四人聯展
·北京80年代中國畫展
·第25回亞細亞現代畫展
·2000年全國中國畫展
·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
·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
·全國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
·第十屆全國美展
·畢克勤義大利中國畫展等
出版
·發表於《美術》、《中國畫》等雜誌
·入編《輝煌60年·2009中國畫精品集》
·入編《2008中國當代國畫精品集》
·入編《黑龍江傑出美術家》
·出版《中國當代畫家·畢克勤作品集》
·出版《中國當代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畢克勤》
收藏
·作品被北京畫院、京豐美術館、澳大利亞中
國美術館、馬來西亞連城畫廊以及義大利、英國、
加拿大、日本等國內外藝術機構與收藏家收藏。
·目前,畢克勤寫意人物畫八千元/平方尺;工
筆人物畫一萬元/平方尺。
藝術評價
真誠的心靈與本真生命體的對話
——解讀畢克勤寫實水墨人物
黑龍江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於顯達
伴隨審美習尚的變遷和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研究,人們對以素描改造後的水墨人物畫進行了反思,開始了寫意變形和筆墨自身語言的探索。經過了一段變形的試驗,又發現雖然加強了表現性和筆墨情趣,但是這樣的水墨人物畫又失去了表現大題材的能力。一時間,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處在了兩難境地,加之藝術市場的誘惑,有些人物畫家改畫山水與花鳥去了。儘管如此,有相當一部分畫家依然堅守在“寫實水墨人物畫”的陣地上,畫家畢克勤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堅信寫實水墨人物畫是長於反映現實生活和深入刻畫人物形象的藝術樣式,因此始終堅守,並矢志不渝。
“認真思考,認識自己,清醒地選擇自己的藝術道路”這是畢克勤的一貫主張。面對多元發展的藝術形式,每個藝術家都有選擇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的自由。然而就是這個自由,卻使許多藝術家在異彩紛呈的藝術主張、藝術風格、藝術樣式面前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畢克勤認為:“每個畫家的人生經歷,生活狀態,氣質個性、知識結構,學養品格,審美取向等不盡相同,因此在藝術上才有風格迥異。認真思考,冷靜地分析自己、認識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他崇尚 “學院水墨人物畫”的傳統,儒雅沉穩的氣質,恬淡平和的性情和造形意識的修養,都決定了他必定選擇寫實水墨人物畫。一個藝術家所選擇的藝術道路與藝術樣式是否和自己的個性氣質相適應,決定著他的藝術成敗。
根據畢克勤的創作思想和他的寫實畫風,以及他所繼承的水墨人物畫傳統,可以把他的畫定位在“學院水墨人物畫”上,也就是說他的水墨人物畫呈現了學院水墨人物畫的特徵。首先表現在造型上,他筆下的每個藝術形象都遵循學院的造形意識來塑造,通過動態方、動態圓賦予造形以生命、強調素描因素中注重形體的穿插與結構的鑲嵌、邊緣線的疊壓與外輪廓的方園轉折等造形觀念,並注重形態的審美意味。在筆墨技法上,他所遵循的還是 “學院水墨人物畫”那種外輪廓勾,內輪廓皴的用筆,更注重畫面的水墨構成和節奏韻律美。在造形上從安格爾和荷爾拜因素描中得到啟示,將素描因素濃縮在筆墨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具審美特徵。
當然,我們從畢克勤的水墨人物畫中不僅看到了與學院水墨人物畫的淵源關係,也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自己的藝術追求。他在《東北人》《秋日夕陽》《山雀飛來》《瑞雪融融》《北方三月》等作品中直面生命的自身,撲捉那種在高寒的自然環境和勞動生活中形成的堅韌、樂觀、樸實和生命品質,以及那種烙印著生命本質的略帶蒼桑感的原始意味。這正是從現代的視角對生命自身的觀照。現代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達,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激烈的生存競爭,使人們處於一種浮躁焦慮的狀態,一種回歸自然,回歸原始的生命渴求也隨之而產生。然而,我們又發現我們與本真生命之間受到了種種阻隔,特別是我們越來越感到生活在圖像包圍的世界裡,電影、電視、攝影、視頻、廣告,鋪天蓋地,現代工具遮蔽了我們面對生活的直接性。這使我們更加看重畢克勤那些直面東北漢子本真生命的作品,更加看重這生命的蒼桑感受和原始意味。而這種追求就是去掉阻隔與遮蔽,以我們的感覺和心把握對象世界。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真誠地面對生活,撲捉那些富有特徵的東西。畢克勤的水墨人物畫就是以這種真誠的心靈與對象本真生命的交流與體驗。我們看到他的作品中沒有唯美的矯飾,一個個富有個性的形象樸實無華,看看他的《東北人》《浴日》《秋陽》中的形象,那一雙雙因勞動而變得粗壯的雙手,那力壯如牛的身軀,那不善言詞的厚厚的嘴唇,那雖然小但很銳利的眼睛,那記錄著歲月蒼桑的皺紋,那因風吹日曬而變黑了的臉色,都流露著未經修飾的本真生命的自然之美、蒼桑之美。他的作品的現代意義正在於以這種本真生命之美對現代人精神的調解。
水墨、情感與文化性
——畢克勤作品的文化研究
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張灝
水墨人物畫始終是畢克勤藝術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主題,這一點不論是在北京畫院、中央美術學院的求學期,還是延續至今的創作期,都未曾動搖與改變過。而繪畫主題的相對固定,客觀上為畢克勤構建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文化語境,使其能夠順利展開對於情感與形式的關聯,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關於文化記憶、情感結構、人類學民族志研究等諸多問題提供了穩定的界面。
從早期作品《月色》,到後來的《白雲飄過》《陽光下》《天高雲淡》《高原之春》等一系列作品,畢克勤創作了大量西藏題材的水墨人物畫。在畢克勤這一代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群體的意識中,西藏似乎是承載著理想主義與崇高情懷的精神寄託地,經過日積月累的歲月沉澱,逐漸轉化為一種情懷與信仰,與個人、與集體的記憶相糾結,進而上升為一種群體的“文化記憶”。這也正是西藏成為畢克勤東北之外另一創作資源地的原因。
“文化記憶”與“情感結構”是畢克勤水墨人物畫創作脈絡中並行的兩個主要線索。文化記憶具有一定的重構性,而情感結構則具有一定的延續性。畢克勤用西藏題材完成了他個人對於精神與理想在文化記憶上的不斷建構,而對於情感結構的深入探求,他選擇了現實生活的棲息地,即東北黑土的根性文化精神。
通過《鈴兒響叮噹》《雪融黑土情》《東北人》《雪飄冬至月》等一系列作品,畢克勤將東北農民的純樸形象經過典型提煉,將其圖式化,藉助瞬間的面孔捕捉人性的永恆。淋漓的水墨勾勒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質樸的農民形象,更是故鄉精神的人文輪廓,以及對故鄉情感的熾熱歌吟。
情感結構集中反映了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意義與價值,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一代人思想與感受的形成,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而發展,但其核心的價值觀則不會因此撼動。對於畢克勤來說,傳統東北農民的人物形象,承載著東北黑土文化所賦予他們這一代人精神根性的集中體現與探求,尊重土地,尊重人性,尊重生活。因此,畢克勤多年來以東北農民形象為主要藝術創作對象,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他個人的原鄉情結,更多的,是情感結構的一種延續。
然而,原始與異域,往往存在於文化獵奇者的冒險中,在今天原生態文化被濫用,直至泛濫的文化背景下,不惜以個人的文化記憶與真摯情感予之對抗,這不僅是畢克勤個人作為一個藝術家所體現出的真誠與道德,更集中展現了畢克勤所代表的這一代人,內心所特有的強大的精神世界。於是,透過畢克勤的作品,我們似乎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國際交流
赴英國講座
2011年年初,我應英國中國畫畫家學會(約克郡分會)的邀請,赴英國進行中國畫講座。這次講座使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英國各社會背景的畫家。他們對中國文化,尤其對中國畫的濃厚興趣和獨特的感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國中國畫畫家學會成立於1988年,目前已有300餘名會員,其中約克郡分會擁有會員108名,是該學會最大的分會。他們中有大學教授、講師、醫生、社會工作者、銀行經理、設計師等等。
1月9日清晨,在驅車前往位於西約克郡沃夫迪奧潭(Pool-in-Wharfedale)的中心紀念禮堂的路上,我反覆琢磨: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什麼讓西方人對中國畫——這一東方藝術如此熱愛?
講座於10點開始,許多人已早早到了教室,有的人是從數百里外開車趕來的。他們拿出很專業的畫具,熟練地布置畫案,看到他們親切的笑容和興奮的表情,聽他們熱情的問候和自我介紹……那種因語言和膚色的不同而帶來的距離感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親切而快樂的情緒。我突然想起了那句經典的話: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講座正式開始時,學員們拿起筆記本,靜靜地圍坐在我的畫案前。秘書長安妮做了開場白,並向學員們介紹了我的相關背景。在英國利茲大學任教的女兒畢薔,為我做了英文翻譯。站在國外的講台前傳播中國畫,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國畫博大精深,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傳遞我們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於是我力求高度概括,生動有趣,舉一反三,邊畫邊談。強調中國畫寫意、筆墨、程式等特徵,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中國畫的筆墨精神。
講座期間,畫室里常常安靜得只能聽到呼吸聲和記筆記聲,但當講到中國畫筆墨趣談,時而洋溢著快樂的笑聲;當看到演示水墨技巧時,畫室更是響起一陣陣的感嘆聲和掌聲。
英國人重視有藝術和文化內涵的休閒生活,看到他們認真地做著筆記,不停地對我的作品分析、拍照,認真提出各種探討性的問題,讓我意識到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已不僅僅是一種愛好,而是一種精神需求,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幽雅的人文環境,使他們心靜如水地熱愛著自己的藝術。這讓我充滿了激情,我盡情地即興表現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各科的技巧,讓他們融入中國畫的筆墨境界裡,進入自由輕鬆的創作狀態。看到中國畫神奇的筆墨技巧和獨特的繪畫語言,他們讚嘆不已:“太神奇了!太精彩了!”這種氣氛讓我真正感受到中國畫藝術跨越國界的魅力。
講座結束的那天,我和女兒在熱烈而長久的掌聲中告別英國的美術家們,他們跑過來緊緊握住我的手,表達他們有多么喜愛這個講座。現在,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們傳遞過來的熱忱的溫度。
講座結束的當晚,我便收到了英國中國畫畫家學會安妮·艾倫秘書長的郵件。她說:“此時我已收到了學員們的大量郵件,表達他們對這一講座的喜愛和對您的感激。我已開始著手編寫簡報,讓那些因故出席的畫家了解講座的內容……”後來當我看到秘書長安妮·艾倫編寫的簡報和對我講座過程的描述時,我又一次感受到英國畫家對藝術的感悟能力和獨到的見解。
赴義大利講座及展覽
應教育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邀請,著名畫家畢克勤、王子和等一行五人於2011年11月27日赴文藝復興發祥地,藝術之國義大利,在米蘭國立大學、都靈大學、帕多瓦大學等舉行中國畫藝術講座和作品展覽。
此行正值義大利孔子學院成立兩周年,教育部特邀著名書畫家畢克勤、王子和等五位藝術家前往義大利多所大學進行藝術交流和文化展示活動。此活動引起了義大利社會各界及華僑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11月30日,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迎來了成立兩周年紀念日,該大學師生400多人與畢克勤等5位專程從中國趕來的藝術家及各屆來賓一起,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及書畫藝術講座。活動中畢克勤現場揮毫,即興創作中國水墨人物畫《高原藏女》,王子和以書法賦詩一首,引來觀眾的熱烈掌聲,觀者感嘆中國書畫藝術的巨大魅力。
6時許,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蘭珊德、金志剛兩位院長及來自米蘭各屆代表、藝術家們和全院師生參加了雞尾酒會。活動在溫馨、友好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12月5日,“帕多瓦孔子學院2011年新聞發布會暨中國繪畫講座展覽”在帕多瓦大學總部“波之宮”NIEVO禮堂成功舉行,著名書畫家王子和、畢克勤分別以“東西方藝術的審美理念”和“中國畫的審美特徵”為主題進行了講座。講座之後,舉行了兩位畫家的書畫作品展覽,嘉賓饒有興味地欣賞和討論每一幅書畫作品。當兩位畫家現場揮毫創作時,把整個活動推向了最高潮。他們為中國書畫藝術傾倒和折服,藝術家將多幅現場創作作品贈予來賓,氣氛異常熱烈。
帕多瓦大學副校長Milanesi教授、帕多瓦市政府官員Paola Lincetto女士在致辭中對本次活動進行了高度評價。多家義大利當地媒體記者到場採訪,歐洲華文電視台當天播放了此活動的新聞報導。
講座之餘,畢克勤與王子和還分赴博特切和克雷莫納高中等學校和學會舉行中國畫講座,介紹中國的書畫藝術。並參觀了米蘭、佛羅倫斯美術館,考察了米蘭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