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先傑,名德華,冷水江市礦山鄉光家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先傑
- 別名:德華
- 出生日期:1930年
- 逝世日期:1980年10月24日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畢先傑(1930-1980),名德華,冷水江市礦山鄉光家村人,民國l9年(1930)元月生。
人物生平
1954年入零陵農校學習農作物栽培專業,1957年8月畢業,分配在新邵縣農業局工作。次年即主動要求去縣農科所,從事作物育種212作。
1964年,他用遠緣雜交育成“新邵小黑麥”,結實率和飽滿度均超過當時推廣的“八倍體小黑麥”。
1965年篩選出優秀雜交烤菸組合3個,在全縣推廣。
1967年8月,畢先傑因抬抽水機腰部嚴重扭傷。帶病工作,育成水稻早熟早粳“農8—5”、“農8—315”和晚粳“1、2、3號”。
1967年8月,畢先傑因抬抽水機腰部嚴重扭傷。帶病工作,育成水稻早熟早粳“農8—5”、“農8—315”和晚粳“1、2、3號”。
1968年又通過雜交培育出矮桿早稻“矮江99”。
1969年培育出水稻“廣68—1”,“朝51”和小麥“新邵麥l號”,解決了當時平原缺矮桿品種,山區缺早熟粳型品種的狀況。
1971年,畢先傑利用常規雜交育成水稻“71—01”和“71—03”。
1973年,畢先傑因勞累過度,傷病復發,住院20天,病未痊癒,就出院回所,拄著拐杖上試驗地。是年,水稻“72—2”培育成功。
1973年,畢先傑因勞累過度,傷病復發,住院20天,病未痊癒,就出院回所,拄著拐杖上試驗地。是年,水稻“72—2”培育成功。
1974年,傷病又發,由原腰椎骨陳舊性壓縮性骨折轉變為肥大性脊椎型炎,不得已又住進醫院。
1975年,他採用天然不育株,培育出定型品系84個,篩選出與雜交稻優良性狀相似的早釉品種4個。
1976年,他在開展水稻、小麥、菸草三大作物的單培體育種研究中,夜以繼日地連續7個月守護在實驗室和溫室里,終於研究出能大幅度提高誘苗頻率的菸草培養基——“H”附加激動素。
1976年,他在開展水稻、小麥、菸草三大作物的單培體育種研究中,夜以繼日地連續7個月守護在實驗室和溫室里,終於研究出能大幅度提高誘苗頻率的菸草培養基——“H”附加激動素。
1977年,他採用該培養基接種水稻花粉5025管,出綠苗680叢,獲Il0個株系,收種子530克;接種菸草668管,出綠苗6800株,培育l7個株系,收種子40克;接種小黑麥559管,出綠苗13叢,有2株加倍結實。
十餘年來,畢先傑育成在省、地、縣推廣的水稻品種有l7個,麥類5個,烤菸5個。其中“新粳4號”於1978年榮獲湖南省科學大會成果獎,不僅在全省推廣,而且被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引種推廣。“新邵小黑麥”也獲漣源地區科技成果獎,畢先傑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先進工作者,科技標兵、勞動模範,授獎30餘次,被人們譽為“畢專家”、“畢黃牛”。
十餘年來,畢先傑育成在省、地、縣推廣的水稻品種有l7個,麥類5個,烤菸5個。其中“新粳4號”於1978年榮獲湖南省科學大會成果獎,不僅在全省推廣,而且被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引種推廣。“新邵小黑麥”也獲漣源地區科技成果獎,畢先傑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先進工作者,科技標兵、勞動模範,授獎30餘次,被人們譽為“畢專家”、“畢黃牛”。
1978年晉升為新邵縣第一個農藝師,並任命為農科所副所長,當選為新邵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漣源地區第一屆科協委員。
1979年當選為新邵縣第二屆科協副主席,是年l月24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已年滿49歲。實是光陰催人老,時間不等人。要與時間爭先,就應牛命不息,戰鬥不止。”
1980年10月24日,這位為新邵縣農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畢黃牛”過早地去世了,終年50歲。
1980年10月24日,這位為新邵縣農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畢黃牛”過早地去世了,終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