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題黃山院

《留題黃山院》是北宋詩人楊億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通過對黃山院及其周邊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歲月無情、人生無常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留題黃山院
  • 出處:《全宋詩》
  • 作者:楊億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留題黃山院
禾黍離離一徑通①,遊人攬轡即過從②。
趁齋幽鳥聞疏磬③,出定高僧見偃松④。
夜靜龕燈凝古殿⑤,雨余岩溜迸前峰。
昔年曾此題名處,素壁攲斜翠蘚重。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禾黍:指粟、稷,糧食作物
②離離:繁茂貌。攬轡:把持住駕馭牲口的韁,繩,指停車。過從:互相往來。這裡指拜佛。
③齋:供奉神佛的食品。磬:佛寺中缽形的銅樂器。
④定:謂心專注一境集中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偃松:也稱“矮松”,常綠灌木,枝幹偃伏。
⑤龕:供奉佛像的石室或柜子。

作品譯文

繁茂的禾黍間小路通向寺院,我來到此地便停車拜佛求神。
鳥聽到稀疏的磬聲趕來食齋,剛脫離禪定的高僧仰望偃松。
夜深人靜佛燈閃爍古殿凝凝,雨後天晴岩石滑溜水流飛濺。
當年我曾在此石上留下題名,如今壁空傾斜只有綠苔重重。

作品鑑賞

這首詩通過對黃山院及其周圍景物的描寫,闡發人生無常的道理。一、二句,作者寫自己來到黃山院參佛的情況,“遊人”當是詩人自稱。只見一條小路隱約於繁茂的禾黍之間,通向山寺,山路曲折幽僻,求禪之路又何嘗不是這樣。三、四、五、六句描寫寺院周圍的景觀。磬聲幽幽,鳥雀趁齋,高僧出定,偃松叢叢,古殿中佛燈閃爍,雨後岩石滑溜,山清水明。這是一幅多么快樂、自由的修禪之地啊。與世俗相比,顯得清靜無為,令人神往。七、八句在前文描寫的基礎上予以點題,說明作者悟出的禪機。昔日在石上刻下的題名,如今早已被時光抹去,只留下重重的苔蘚。其實,抹去的何止昔年的題名,現在的題詩,他年不也是同樣的結局。真可謂時光倏忽,歲月無情。世人痴迷,不曉得世事無常的佛理,只能徒增惆悵與傷悲。

作者簡介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崑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諡文,人稱楊文公。曾奉詔編制大藏目錄,校刊《傳燈錄》。
留題黃山院
楊億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