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留萊布爾尬茲之戰
- 地點:Battle of Arcadiopolis
- 時間:公元970年
- 參戰方:拜占庭;基輔羅斯
- 結果:拜占庭勝利
- 參戰方兵力:羅斯軍3萬,拜占庭軍萬餘
- 傷亡情況:羅斯軍損失數千,拜軍損失55人
- 主要指揮官:巴達斯·斯科萊魯;斯維亞托斯拉夫
拜占庭農兵
但在同時期的東羅馬帝國,歐洲當時惟一擁有職業化軍人的國度,農兵的表現卻是另一種情況,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民,平時耕種與訓練。戰爭時期騎乘神駿的戰馬,身穿重扎甲或鱗甲,手持長矛與利劍,伴隨更加精銳的中央軍騎兵對敵軍一齊發動猛烈衝鋒。成為拜占庭帝國黃金時代軍事力量強大的基礎。
農兵們賴以強大的制度一般認為出現於在公元7世紀,也稱為軍區制,從晚期羅馬帝國的總督區演變而來,席哈克略大帝一般被認為是這個制度的創建者,當時軍區的設立是在緊迫的抵禦外敵環境中進行的,軍區的建立使混亂的局面得到初步整頓,並將“軍役地產”作為整個軍區制度的基礎。簡單的說,就是讓大量士兵在各個軍區和平時期開墾、種植與訓練,戰爭時期出征。儘可能的自給自足,自備武器與裝備。
三個世紀的時光掠過,東羅馬帝國邊界的農兵們則在不間斷的戰火中凝望一個又一個對手們的逝去與更替。曾經擁有“不朽軍”,公元7世紀最強大超重裝騎兵的薩珊波斯帝國最終被東羅馬的軍人們擊敗,隨後就被興起的阿拉伯人徹底消滅,阿拉伯帝國經歷了倭馬亞王朝與阿巴斯王朝的輝煌,也在與拜占庭帝國不間斷戰爭中逐漸走向了分裂與衰落。
羅斯人降臨
拜占庭帝國西北部的蠻族也在不斷更替,這時,從北方沿河流駕乘龍頭戰艦南下的瑞典維京人們,也在烏克蘭草原上建立了新的羅斯基輔王國。他們擁有強悍的戰士與龐大的艦隊,與帝國時而通商時而衝突,已經成為帝國北方一股決然不可忽視的力量。羅斯人在著名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的帶領下,先擊敗了東歐最強大的哈扎爾人,又輕鬆擊敗保加利亞人,並俘虜了後者的沙皇。終於,羅馬人發現。這是一個比原先強大得多的對手,但顯然錯誤沒有這么快可以彌補。公元970年,羅斯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的強大軍隊開始進犯帝國的色雷斯地區。
馬其頓王朝時期復活的鐵甲聖騎兵,相比二百年前以致更早時代羅馬晚期帝國的同類,擁有更強悍的衝擊力與實用性。騎兵馬鎧儘可能採用板條甲與扎甲而非原先的純金屬鎧甲。而騎手的裝甲也採用了多層甲。手中的長矛長度則遠遠超過先輩,甚至用“船篙”一詞來形容這些長矛的外形。騎兵們均攜帶著長劍與釘錘,部分重騎兵攜帶弓箭與標槍。
超重裝騎兵們習慣排列成大楔形隊發動猛烈衝鋒,楔形陣兩翼的重騎兵則使用弓箭或標槍進行掩護,重騎兵們並非高速飛奔而使用小跑發動衝刺,並非過分沉重而是為了堅決保持整齊密集的隊形,其齊整程度甚至被人稱為“馬上槍陣”,這種騎兵牆式衝鋒方式效果更好,頗有後世近代騎兵的風采。這些沉重而紀律森嚴的騎兵成為熱愛征戰皇帝的一張王牌。他的繼任者約翰一世更是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頗有薩珊波斯風骨的皇帝禁軍“不朽軍”,這些重騎兵不但裝備精良,更是造型拉風,“全身披掛閃閃發光的金色鎧甲隨同皇帝出征”。
所以對於入侵時機,斯維亞托斯拉夫估計得恰到好處。因為當時的拜占庭皇帝約翰一世雖然才華卓絕,卻是靠與前皇后通姦謀殺了舅舅尼基夫魯斯才獲得皇位,可憐尼基夫魯斯也是一世英雄,墓碑上卻被“征服了一切,除了一個女人”的墓志銘所揶揄。卑鄙的行為之後,內戰不可避免,約翰一世正在集中力量對付東部發動叛亂的“舅舅黨”。一時半會還騰不出手。也就是說,斯維亞托斯拉夫的入侵將不會邂逅精銳的拜占庭帝國中央軍,更不會碰上中央軍最精銳的鐵甲聖騎兵或是“不朽軍”。他的對手,將僅僅是色雷斯地區的農兵。
一邊倒的決戰
經過二個世紀多的軍區建設。拜占庭帝國公元9世紀時進入被成為黃金時代的馬其頓王朝。10世紀則被成為黃金時代中的“征服者時代”。 當時的拜占庭皇帝約翰一世,他的前任尼基弗魯斯二世,後繼者巴西爾二世,都極其注重軍隊的建設。而之前的一些皇帝諸如君士坦丁七世時期則頒布了不少保護農兵財產與土地的政策,以免被大地主所兼併。為此創造了一大批帝國相對穩定的“中產者”。這個時期,農兵們由於收入穩定,隨軍裝備精良,大部分可以提供騎兵軍役。即使是中農往往也可以負擔一名準重裝騎兵的裝備(戰馬不屬於小農所有)。而富有的地產者,甚至能夠提供戰馬披掛全身裝甲或半身裝甲的具裝騎兵,從裝備上已經很貼近中央軍的那些同樣類型的精銳(也許訓練與紀律有差距)。
一些大的軍區可以提供超過一萬名農兵騎兵作戰,而擁有裝甲戰馬的頂級騎兵,也可以提供四千人。皇帝利奧六世曾經表示,如果在東部發生戰事,他可以立即集結三萬騎兵迎敵,並且還保留有預備隊。西部軍區的規模往往小一些,但迅速集結數千精銳騎兵也不成問題。 當羅斯軍隊開始四處劫掠之時,拜占庭方面斯科萊魯已經開始策劃組織一次大規模的襲擊,他將軍隊分成三個部分,自己親自帶領2000騎兵出戰,並將6000人埋伏在通往羅斯營地樹木繁茂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將讓自己當做誘餌來分割敵人的軍隊。
拜占庭騎兵悄然離開堡壘,以側翼一支佩切涅格騎兵為目標發動了突然襲擊,農騎兵們端起長矛衝進草原騎兵們的營地,佩切涅格人毫無防備,被沖得七零八落。得手後拜占庭騎兵重整隊形準備撤退。羅斯人把這當做是一次牽制性的襲擾攻擊,立即調集軍隊,準備圍殲這支“占了便宜就想走”的小部隊。更別說在這支軍隊中還能確定對方主將的位置。
拜占庭騎兵都是熟練的騎手與充滿紀律性的農兵,在敵人主力趕來之前,執行了漸進有序的撤退,但他們顯然低估了羅斯人軍中佩切涅格輕騎兵的速度,這些草原騎兵很快集中起來,追上了拜占庭撤退的騎兵,並射來漫天箭雨,雖然一部分拜占庭騎兵擁有全身或半身馬鎧,依然許多戰馬因箭傷而死亡或完全喪失戰鬥力。
這是考驗拜占庭農騎兵紀律與耐力的時刻,假撤退與伏擊,歷來是軍事史上貌似過程簡單,而極難執行的戰術。假撤退變為真崩潰的例子舉不勝舉。(前秦對東晉的淝水之戰就是絕佳好例)。更別提佩切涅格騎兵已經追上了拜占庭騎兵。殺死對方主帥成為羅斯人的目標。但拜占庭騎兵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隊形且戰且退,加之他們良好的盔甲防護,並未遭到大的傷亡。
完備的盔甲保護了士兵,更保護了主將斯科萊魯,佩切涅格騎兵差一點就成功了,根據利奧執事的記載,一名草原騎兵沖近了斯科萊魯,長劍狠狠地砸在了他的頭盔上,雖然這名草原騎兵立刻被斯科萊魯年輕的弟弟康斯坦丁殺死,但也足以讓拜占庭人驚出一身冷汗。
隨著追擊的繼續,羅斯人的軍隊被分成了三部分,最前面是圍攻斯科萊魯不捨的佩切涅格騎兵,之後是保加利亞人,最後被拖在後面的是羅斯人的刀斧手。當佩切涅格人和保加利亞人進入拜占庭人的伏擊圈時,斯科萊魯下令吹響了軍號,埋伏的6000士兵從林中殺出,從側翼和後方猛攻佩切涅格人,並切斷了他們的退路,草原騎兵們驚慌而逃,佩切涅格人的將領試圖繼續重整他的手下,被斯科萊魯驅馬猛衝過來親手用劍殺死。
將領的死亡使對佩切涅格騎兵的打擊成為追殲戰。草原騎兵的崩潰也蔓延到了保加利亞人身上,接著,拜占庭騎兵們轉向攻擊保加利亞人,後者隨即也四散奔逃。遭到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而位於最後的羅斯軍隊終於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他們停住追擊的腳步,一起隨佩切涅格人和保加利亞人殘部撤出了戰場,避免了損失。
這次戰役羅斯軍隊的損失根據利奧執事的記載是20000人,但根據後世歷史學家的整理,估算應該是“好幾千人”。拜占庭人方面有兩個記錄,斯科萊魯將軍記載的25人和利奧執事記載的55人,普遍認為55人的數字是可信的,當時戰爭絕大多數的傷亡都發生在崩潰而非相持。但拜占庭騎兵在對方弓騎的箭雨下損失了不少戰馬,很多戰馬因箭傷而失去戰鬥力。
這是一次不算規模特別宏大的戰鬥,卻顯示了拜占庭農兵的戰鬥力。這還是在沒有任何中央軍參加的情況下發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假撤退被追擊時顯示的紀律與耐力。這些對國家財政依賴甚少的地方農兵,發揮出了專業軍人的素養。也是當時帝國強大的保證。
這次勝利對於拜占庭人最大的好處,就是拖延了斯維亞托斯拉夫的入侵。羅斯大公認為應該繼續增加兵力,才能再次發動對羅馬人的進攻。在971年,斯維亞托斯拉夫親自前來,並將軍隊增加到了65000人。但問題在於。約翰一世利用這段時間已經平定了“舅舅黨”的叛亂,大量軍隊已經可以騰出手來派向色雷斯地區,羅斯人必將領教帝國中央軍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