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時期磚木結構四合院。大門(即原保定育德中學大門)坐西朝東,門楣上掛著一方棕地金字匾額,上面是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親筆題詞:“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踏上石階,穿過門樓,步入青磚墁地的四合院。院子中間那座面闊3間的過廳,把一個四合院隔成前後兩個部分,過廳的兩邊與前後院相通。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入選中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驛街86號
  • 館藏精品:江澤民題詞
  • 開館時間:1983年2月
  • 票價:免費
地理位置,運動由來,運動興起,運動熱潮,

地理位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驛街原保定育德中學舊址,是一所歷史專題類博物館。 早在1978年,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地區文化局和高陽縣文教局的部分同志在李維漢、何長工等留法老前輩的關懷、支持下,開展了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先後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十幾個城市走訪了一百多位留法勤工儉學生、赴法老華工和有關的老同志,收集到大量資料、照片和實物,並於1981年5月在高陽縣首次舉辦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簡史展覽”。同年8月,該展覽經中國革命博物館與河北省博物館共同修改補充,重新製作,並經中組部、中宣部、中共黨史研究會、國家文物局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及部分留法老同志的審查同意後,在北京再次公開展出時,轟動了京城,在京的留法勤工儉學生和有關領導都參觀了展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後,該展覽又赴當年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多的湖南、四川、廣東等省巡迴展出達兩年之久,受到各界廣泛的歡迎和好評。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驛街原保定育德中學舊址,是一所歷史專題類博物館
這所小建築群,規模雖說不大,但嚴整對稱。南北瓦房原是育德中學的教務處所,現已闢為紀念館的展廳。後院西房的門楣上有一方白色大理石匾額,上面有“幼雲堂”三個金色陰刻楷書大字,這是育德中學的創建人陳幼雲先生的祠堂。堂內正面牆上有陳幼雲先生的瓷質遺像,遺像下面白色大理石的功德碑上,刻著陳幼雲先生的生平事跡。“幼雲堂”的西面原是育德中學的校長辦公室,現為紀念館的辦公處所。院內松柏蒼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靜清雅。1995年,紀念館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進行展廳、展室和幼雲堂、校長室及所有房屋的修繕以及院落地面整修、更新陳列展覽。

運動由來

五四時期興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旅法中國人士提倡並組織的留法儉學,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學,以及歐戰期間旅法華工教育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近代留學活動初興於19世紀70年代,容閎是中國最早的出國留學第一人,在他的提議下,清政府向美國選派了第一批12至16歲留美幼童。
1912年初,李石曾和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其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生以低廉的費用和節儉苦學的精神赴法留學,從而把西方的文明輸入國內,以改良中國社會。後來遭到袁世凱政府的破壞,留法儉學會因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被迫流亡法國而停止活動。

運動興起

留法勤工儉學生赴法前,需要在國內進行必要的預備,學習一些法語、西俗和一般工藝技能,以便赴法後的交流、做工和學習。
1916年袁世凱倒台後,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相繼回國,開始在國內大張旗鼓地宣傳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經過艱苦的努力,留法預備學校和預備班在全國先後建起了20餘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陽縣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藝學校學校設有實習工廠,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人之一蔡和森就畢業於此校。
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學附設了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該班教學質量之高,教學設備之良,赴法人數之多,是其他學校不能與之相比的。革命前輩劉少奇、李維漢、李富春等湖南學生就先後畢業於此班。1918年還在北京、長辛店設立了高等法文專修館,趙世炎、何長工等就畢業於此館。

運動熱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勃然興起之時,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國內廣泛傳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國尋求救國之道,留法勤工儉學適應了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會賢達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儉學在五四運動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形成了全國規模的熱潮。
毛澤東就是為了聯繫留法勤工儉學事宜,才走出湖南、奔向北京,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雖然沒有赴法,但他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始終抱以極大的熱情和支持。當時保定育德留法預備班的湖南學生賀果(又名賀培真)。他在日記里詳細記載了毛澤東等人專程從北京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學習的湖南學生。四川的留法勤工儉學生人數最多。趙世炎、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均是四川籍的學生。
留法勤工儉學生經過在國內的預備學習之後,於1919年開始分批赴法。毛澤東還專程到上海為第一批學生赴法送行。據不完全統計,從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兩年的時間,共有20批學生赴法,約計2000多人。
勤工儉學生們在赴法航行途中生活非常艱苦,因為這些貧家子弟為了節省開支,他們乘坐的多是沒有等級的艙位,有的甚至和牛、馬同艙。他們一般從上海起程,途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科倫坡、亞丁入紅海,穿蘇伊士運河,經賽得港進入地中海到達法國港口馬賽或繞道英國倫敦,再到法國的首都巴黎。他們一路顛簸勞累,上岸後如患一場大病。但他們很快振作精神,投入到緊張的工作與學習中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