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與人生

《留學與人生》是一本研究留學價值、總吉他人留學經驗、探討留學對個人成長影響的絕佳讀本。《留學與人生》試圖通過真實的訪談獲取對留學選擇的真正思考,希冀為“留學價值”的探索提供一條人人都可以進行解讀的路,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和理智地做出關於留學的判斷,從而使人生變得更加豐滿、多姿多彩。 出國留學對每個人、每個家庭而言都是一個重大決定。在做這個決定前,我們應該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我為什麼要留學?我期望從留學中得到什麼?我為留學將要付出的代價值得嗎?現在我適合留學嗎?留學生活會極大地開拓我們的視野,真實體驗異國文化,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坦然面對勝利和失敗的心態,並且有助於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生和社會。 總之,不管是以何種理由決定出國留學,鍍金、炫耀並非最終目的,而是為了豐富自己的閱歷,增長相關知識,獲得某專業領域的技能,為自己未來的人生添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基本介紹

  • 書名:留學與人生
  • 作者:劉東、劉和平
  • ISBN:7508639553
  • 頁數:352頁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開本:16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留學與人生》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留學及其相關問題,探討留學對實現夢想道路的真正價值,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留學,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個人夢想,它已成為當下年輕人改變人生格局的重要選擇。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近幾年,隨著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和回國人員的增多,“海歸”變“海待”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由此,也讓許多想要出國學習的學生和家長心生疑惑:出國留學,真正有什麼好處?它對我們的人生髮展會帶來哪些影響?

作者簡介

劉東,江西樟樹人,同濟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中意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希望通過對留學與人生這一課題的探討,促進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發展。

劉和平,三十年財經記者,寫過許許多多的新聞報導,也獲得過不少新聞獎。她認為留學是一個深刻而又現實的人生話題,她願意與讀者一起去探索這個話題的方方面面。

卓敏,福建福州人,現居上海。北京大學文學碩士,現就職於同濟大學中意學院,從事國際教育合作和對外漢語教學工作。

圖書目錄

留學與人生:
序 吳啟迪
前言 有夢者才有路
第一章 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
總得出去轉兩圈
接觸到更大的國際環境
從各個角度看世界、看人生
感受最大的是社會文化的差別
三點才能成為一個平面
出去、去長閱歷
留學更多的是一種人生的財富
最大的收穫是重新發現自己
那絕對是非常豐厚的一段人生
打開更多扇窗去看世界
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的知識
去美國,感覺明白了很多
在移動中獲得價值
咱們也能起到一個橋樑作用
擁抱不同文明之精華
復旦大學訪問學者:出去把東西學回來,也把東西輸出去

第二章.一直往你感興趣的方向去努力
現在搞外交絕對是很好的事
學以致用
學習人家的那種理念
東西方文化就像兩條平行軌道
創新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
金融業在中國的未來是非常光明的
你要選擇成長型的公司
從行業里學習如何更專業
見識了很多新事物後就會慢慢地改變了
腳踏實地、真才實學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章.看見未來的十年二十年
世界大學新排名
熱門新專業
關注新興職業
從全球科技投入及優先研究領域演變趨勢看人才需求
後記
致謝

文摘

前言
有夢者才有路
近幾年,不斷會有學生問到“要不要出國留學”、“出國留學有沒有價值”、“應該去什麼國家”、“應該學習什麼專業”等問題,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對留學的價值取向等問題進行探討,寫一本有關留學與人生的書。
其實,留學不是現代才有的。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中講述的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就是他們師徒的一段“留學”歷程。漢唐時期,也常有高僧前往西域、天竺(印度)研習佛學經典,後至17世紀中期的清朝初年,又有僧人去到現在的義大利、法國等“西洋”地區學習基督教。這些前輩開了中國留學的先河。
留學是一種異國教育,即某國的學生留在別國進行學習。不同時期的留學教育受當時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因此,以時間為坐標回顧不同時期的留學教育特點,對於我們正確認識留學的意義是很必要的。
中國的留學歷史源遠流長,但是把留學作為教育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才逐步形成,至晚清時期形成了第一次留學浪潮,那時的特點是強調留學救國,中國在應對西方列強入侵的過程中屢次慘敗,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國難當頭,人們將留學和救亡結合起來,了解和探求世界的熱情高漲,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探求救國救民之路成了歷史的必然選擇。以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支持下實施的中國幼童留美為標誌,國家開始有計畫地組織青年留學日本,或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學習製造、冶礦等科學技術。留學生在辛亥革命的發生、發展和中華民國的建立過程中,功不可沒,他們中大部分在民國初年回國,並以其精博的知識、出色的才幹,成為民國時期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
民國時期形成了第二次留學浪潮,特點是尋求真理、獻身革命、科學救國。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有責任的學人開始重新思考中國的前途與命運,認為出國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所追求的科學和民主的願望,給傳統思想帶來巨大的衝擊,更新觀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成為當時留學生的主要追求。無論是學習理工科還是人文社會學科,留學生在國外大都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不僅學到了當時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還培養了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由此成為推動國家社會與文化現代化發展的中流砥柱。無論在抗日救國運動還是新中國的建立過程中,一批留學歐美、日本的學生都起到了最重要的領導作用。新中國的開國領袖中,有留學經歷的人也占絕大多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第三次留學浪潮,特點是踐行強國之路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結合。當時,留學教育被看作培養知識精英的重要途徑,留學歐美、日本的學生,以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留蘇學生,大都成為共和國60年歷史的重要參與者和締造者。之後,10年“文化大革命”使留學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留學熱情才被重新點燃。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使中國許多家庭的經濟狀況大為改善。國家積極和寬鬆的留學政策,國家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家長對孩子教育寄予的厚望,催生了中國新一輪且一浪高過一浪的留學熱潮。
翻開中國近現代史,可以發現留學生群體是我國近現代歷史舞台的主角。他們中不但有錢學森、錢三強等一大批物理、化學、數學、工程、醫學、建築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傑出人才,也有如陳寅恪、胡適、傅斯年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家。這一群體在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政治經濟領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81%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54%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有過留學的經歷。
再橫向比較,我們的近鄰日本一直都重視向外部世界學習,歷史上就存在遣唐使的記錄,伊藤博文等人留學歐洲,給日本帶來了明治維新,加快了日本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在恢復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沒有放鬆對外界先進知識、文化的吸收和學習,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他們能夠大量外派學生留學,由此形成了雄厚的人才後盾,國家經濟因而能夠保持強勁的發展。
留學造就人才,人才強盛國家,這已成為當今世界諸多國家的教育國策。與此同時,通過留學實現個人的事業夢想,也已成為目前中國千萬個家庭改變人生格局的重要選擇。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為33.97萬,是2000年的8倍,而2012年,這一人數超過了40萬,再次創出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的歷史新高。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近幾年,隨著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和回國人員的增多,“海歸”變“海待”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由此,許多想要出國學習的學生及其家長心生疑惑:出國留學真的有價值嗎?
留學或不留學,已成為若干大學生甚至不少高中生的兩難選擇,留學價值也無可避免地被推上市場,接受社會的多角度評判。
什麼是價值?比較學術的釋義是:價值是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以這一釋義評估,價值之於留學,最關鍵之處應是對於留學者體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
就此,從2012年初始,我們設立了“留學與人生”的研究專題,力圖通過真實的訪談獲取真知,希冀為探索留學價值提供一條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解讀的路。
我們的訪談人員對象從40後(1940~1949年生人)到80後(1980~1989年生人),專業覆蓋了建築工程、生命科學、醫學、歷史、法律、經濟、管理等,其中有科學家、外交官、企業家、政府部門管理人員等,他們的留學方式、留學國家、留學時間長短和對留學的見解都各有不同,可謂中國近30年留學發展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對於留學價值,他們的見解和體驗不盡相同,但有兩點卻高度趨向一致:一是都無一例外地表示,留學擴大了視野,重新認識了世界和人生;二是出國初衷幾乎都源於當年的一個夢想和一份激情。
訪談中我們看到:一位在中國沒有學過英語、沒念過正規大學的女士,在美國陪同丈夫留學期間,憑著堅強的毅力和智慧,進入了全美專業排名第二的普度大學金融系,獲得農經博士學位,最終成為香港一所大學的教授。她的丈夫在評價妻子的這段經歷時說,美國給所有人機遇,所以做父母的也好,小孩也好,都拚命想出去,但能不能把握住機遇,主要靠你自己。
另一個年近40才赴德國留學,並在當時德國還沒有承認中國的本科、碩士學位的情況下,以紮實的功底和不撓的精神,克服了博士入學及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困難,並用兩年的時間順利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工作後,建立了中國的工程監理制度,為中國的工程管理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說,我覺得父母能給子女什麼呢?不是給錢,而是給他們一個教育機會。我去德國最大的收穫就是在德國受到了全面的教育,我覺得這是社會文化的差別,而不僅僅是技術水平的差別。
還有一名學暖通的工科學生,主動放棄了在國內即將完成的碩士學位,選擇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和博士後,並跨專業進入美國納米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成為所在大學當時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教學研究的中流砥柱。他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國內重點大學優秀學生到美國一流大學優秀學生,從工程領域到科學領域,從工程套用到基礎研究,從留學生到教授的轉變。他說,我覺得出國的機會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增加他們的閱歷,提高他們對國際化研究趨勢的認識,通過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還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還有一位當年的普通學生,為自己的專業夢想選擇放棄國內的博士學位而去美國學習,如今已成長為IBM集成供應鏈服務戰略尋源全球總監,成為了世界頂級企業所倚重的高級人才。他說,我所經歷的事情,是我在國內的同學沒有經歷過的,可能他們這輩子都不會經歷,所以我覺得說起留學,更多的是一筆人生的財富。
更有一位年僅24歲的年輕留學生,已有兩年多歐洲求學生涯和三年多美國求學生活的經歷,目前還繼續在美國學習人類學專業,由於每個關鍵節點他都把握得很好,因此對自己的未來顯得特別輕鬆和自信。他說,像我這種在學習上有一點兒死板的中國學生,結合國外非常豐富的資源,綜合不同制度之間的差異,接受一個國家教育制度中比較精華的部分,就非常好。
能否說,今天他們的感悟,亦是對留學價值中最核心價值的詮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100多年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漂洋過海去求學、去奮鬥,將祖國的強盛夢想與個人生命價值的實現融為一體。時至今日,當留學已經成為個人夢想和家庭夢想的另一條實現道路時,留學承載的夢想分量更顯厚重。
夢想是人類對於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有時夢想會不切實際,但毫無疑問,夢想是人類最真誠的願望,也是人類最能獲取力量的來源。
2013年高考,有兩個相關的數字特別引人注目,一個是100萬學生棄考,再次刷新了近年棄考學生的人數;另一個是有資料顯示,中國的人才外流數量已經位列世界第一。與此相關的另一個事實是,兩位專門教授英文口語的外教,在面對今年某地的英文高考試卷時竟然無法下筆,大呼“confusing”(困惑)。他們說,不,我們不是這樣說話的,中國學生為什麼要花大量時間在這些題上?
中國傑出的科學家錢學森曾經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尖銳的詰問被稱為 “錢學森之問”,曾在中國教育界、科技界引起震動。但遺憾的是,這個提問至今也沒有找到答案。
著名教育家竺可楨曾說:“歐美的科學技術,並不能產生現代歐洲文明,倒是歐美人的頭腦,才產生近代科學。換而言之,若是一般國人無科學頭腦,則雖滿街引擎,遍地電器,科學還是不能發達。就像沙漠裡雖然移植新鮮茁壯的果樹,其萎謝可立而待。”
然而,昨天和今天,當一代又一代的“海歸”都成為中國創新和發展的引擎時,當一批又一批的“海鷗”在海外取得非凡的成就時,對於“錢學森之問”和種種有關中國式教育的是非疑惑,我們解答的思路是不是就會清晰一些呢?
作為研究者,當我們記錄下被訪者如今令人羨慕的種種成就時,也更希望大家去聆聽他們為了夢想,去海外辛苦求索、艱難追尋的歷程和故事。也許,他們曾經走過的路,經歷過的酸甜苦辣,感悟到的方方面面,正是我們尋找的留學價值的答案。
“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終身之計,莫若樹人。”縱觀社會歷史的發展,無論是國家、公司、學校,人才始終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今天的年輕人真的應該慶幸自己生長在現在的時代,因為祖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盛、更開放,社會為走出國門創造的條件一年比一年完善,世界發展對人才也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渴望。這樣的時代,對於有夢想者,本身便是一個應該去全力追逐的大機遇。
夢想總是人生的引導,有夢想才有路,才有擊不垮的奮鬥力量。留學如此,不留學亦如此。但是,中國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誨,多經歷必然就多見識,多見識必然就多成長。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應該是五彩斑斕的。
所以,如果留學已經成為你的一個夢想,我們謹愿這本書能助你一臂之力。

後記

經過近兩年的工作,這本有關留學與人生髮展的書終於完成。這是一個嘗試,一名工科教師,一名新聞記者,一名青年中文教師,攜手合作,帶領一批充滿夢想和熱情的研究生做了相關的訪談、問卷調查、信息的收集分析,最終結成了這份成果。
回顧近兩年來的點點滴滴,特別覺得“工科+新聞+中文“的合作,可以進行優勢互補,大家能從不同的視野、角度和分析方法,去探討留學的價值以及對人生的影響這樣一個深刻的社會課題。
寫作初衷
我在一個以理工科見長的綜合性大學學習、工作了20多年的時間,目睹了不少同學、同門、學生、親屬出國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他們中有的留在海外生活和工作,有的回到了國內發展。我也曾親自參與並目睹了我供職的學校與義大利合作建設的一個國際合作教育平台——中意學院,從成立至今短短不到7年的時間內,就從只有兩個本科雙學位的項目,發展成為了一個集政、產、學、研優質資源協同發展的教育平台,而且正在國際性的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個平台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分享著它成長的快樂,也體驗著它所帶來的不同文化的煩惱和困難。這些經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際教育對中國教畜的強烈影響,也感受到了不同教育特點對中國教師和學生的巨大影響。
此外,還有兩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2011年7月,我去美國布法羅市尼亞加拉參加了美國工業能源中心主任會議;2011年9月,又去瑞士日內瓦參加了世界工程師大會,兩次會議讓我感觸很深。
前者透露,美國的工業能耗不到全部能耗的30%,建築能耗占40%,交通能耗占30%;而在中國,工業能耗已經占到70%,其他兩項的能耗僅占到30%。這意味著我們真的成為了世界工廠,自己在承受著大量消耗能源和環境污染壓力的同時,還成為了被別人指責消耗能源、產生污染的眾矢之的。後者則顯示,美國、德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確定了他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功,並成為這些國家科技、經濟能夠領先世界的法寶。
中國社會和經濟都正面臨轉型的諸多矛盾,面臨著下一步的發展應該何去何從?我們怎么樣才能夠做到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相協調?怎么樣才能夠掌握世界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這些都和我們的教育有關,都和留學有關,都和中國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方法有關。故此,兩年前,我們即萌發了寫作這本書的想法。
劉東
2013年6月於上海
寫作思路
不同於現在已有的國際教育實用類的圖書,我們的目光主要聚集在以下三個方面:留學的價值
在全球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和資源的獲得已經非常便捷,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人們也可以充分享受網路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出國留學是否還有價值?我們通過對數十位留學者的真實訪談,去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留學對人生的影響
對學生而言,通過留學可以學習到先進的知識,接受到另外一種文化的薰陶,在種種收穫之中,哪些對他們今後的生活、工作的影響是最大的?哪些影響是正能量,哪些又是負能量?通過留學,他們是增強了競爭力,還是削弱了競爭力?這些廣受社會關注的問題,這本書都給予了最透徹的剖析。專業選擇的參考
同樣是經歷海外留學的過程,有人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高端人才,有人變成了“海待”,除了機遇外,去哪些國家學習和學習哪些專業是否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本書中,我們通過調研、訪談、分析,也提出了很好的參考意見。

序言


同濟大學最近做了一個探討留學價值的課題,又將探討的內容集成了一本關於留學和人生的書。我覺得這很有意義,並向作者對這份艱辛工作的執著表示由衷的敬意。
留學有沒有價值?價值是什麼?其實中國百餘年的留學歷史就是一個很好的答案。從中國留學第一人容閎開始,詹天佑等第一代留學生最早把一些先進的工程技術引進國內;之後就是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這一代,帶回來革命的思想,在這一代留學生中,更有胡適、蔡元培、陶行知等國學大師和教育家,李國豪、嚴東生、謝希德等科學家,也包括以錢學森為首的“兩彈一星”元勛;還有去蘇聯、東歐的那一代留學生,在中國航天航空事業和能源機電領域中起到巨大作用;再後來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大批留學生,在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當中起到推動作用。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留學人員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在促進改革開放,擴大中國同其他國家在科技、教育、文化、經貿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發展民間外交,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們所起的作用應該是留學最大的價值。
現在,留學人員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在中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過程中,留學也成為一種很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式和渠道。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也面臨著跨國競爭及資源的跨國配置,教育的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因此,留學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人才循環和增值的方式。人力資源發展是留學價值在人才個體發展上的體現。
教育不僅是知識和能力的傳授,也是文化的承繼和人格的鍛造。留學是教育的重要一環,人們從留學生涯中獲得的跨國體驗和經歷都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小到個人的人生規劃,大到國家的戰略方針,留學的重要價值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一貫支持並且一直都在大力扶持留學事業。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就是一個重要平台,鼓勵更多的學生走出國門,也鼓勵和重視中國的學校與世界各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合作交流,並致力於推動各種國際教育合作平台的建設。因為我們清楚,當今國際化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要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培養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留學事業的開展,包括高校國際教育合作平台的搭建,都是為了最終將人才推向世界。我認為,這也是留學事業對中國未來發展極其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價值。當然,今天的留學已從“單向”變為“雙向”,即大批外國學生已經把中國作為他們留學的目的國。
對留學的價值進行理性探討,對留學的人文作用和文化啟示進行梳理,這在當前中國不斷湧現留學大潮,但留學觀念和形態卻有些混沌紛雜的時候,應該會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希望這本書能為讀者提供更寬廣的視野和思考人生的新起點。2013年是歐美同學會創建100周年,作為紀念,是為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前任副部長 吳啟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