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遺址
據《武陽志余載》:“留城在淹城東5里處,大小如淹城之內城。”據當地《竇氏宗譜·淹城記》說:“相傳吳越爭霸,越子為質於吳,被拘於斯,不得還國,自哀其羈縻之情,鄉思之切,因以淹、留名城。”可惜此遺址於1978年被平整土地後改為農田,現痕跡無存。
張良的封地
留城位於微山島西南六公里處,是微山古城中年代最遠的一個,可以上溯到唐堯時期。《路史》中載:堯的兒子“丹朱庶弟九,其封於留者為留氏”。據此記載,留之封國至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了。留國在殷末滅亡,春秋時為宋邑。《
左傳 襄公元年》:“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留即留邑。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在此置留縣,屬泗水郡。西漢建立,留縣改屬楚國。《漢書 張良傳》記載:“漢六年,高祖以三萬戶封良,良不敢受,自願封留足也,乃封良為留侯。”留縣即成為張良的封邑。東漢初,留縣屬彭城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留縣先屬彭城國,後屬彭城郡。《晉書 地理志》記載:“留屬彭城。其時軍旅迭興,留為東西門戶。”這時可能是留城較為繁盛的時期。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撤廣戚縣並於留縣。明帝泰始三年(467年),留縣入於北魏,仍屬彭城郡。北齊末,廢留縣,並於沛縣。縣雖廢,城猶在,稱為留城鎮。隋開皇十六年,復置留縣。唐初又廢。從此,歷時八百餘年的留縣,只作為沛縣的一個城鎮存在了。留城即是今天的微山湖。漢時,微山湖原本是山而並非湖。距今約8億至6億年間,形成中國大陸主體的華北地塊和揚子地塊多次的碰撞,聳立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山脈。微山湖便在其中。那時,微山湖山巒疊嶂,岌峰聳峙。然而隨地殼升降變異,這些處於兩大地塊結合部上的危峰峭壁漸漸地沉陷,形成一大奇觀——九十九座錐狀山峰。自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明末400餘年間,黃河屢屢決口泛濫南遷,侵奪泗河由淮入海,使泗河宣洩不暢,淤塞積水,使這九十九座山峰下瀦成湖沼。九十九座山峰經多次的升降和風化剝蝕,已成為大陸丘嶺似的小山峰,至此,留城變成了今天的微山湖。留侯城淹沒水中,雉堞圮毀,藻蔓荇茂。今人湖中泛舟,時或可見城闕遺痕,瀲灩湖心。 古留城是微山縣境內有名的歷史古城,位於微山島西南約四、五公里的水面之下,至今沉眠於風光秀麗的微山湖懷抱之中。古留城處於中原與南方交匯的咽喉地帶,因之造就了它的繁榮。《路史》記載,堯的兒子封於留(一作‘鎦’),劉氏便由此起源”。古留城在春秋時既為宋國的重要城邑。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取得最終勝利,這是古留城的又一次重要歷史發展機遇——由於當時古留城是距離漢高祖家鄉沛縣最近的大都市,於是大批功臣、親友、勛將被封官加爵於此地。其中最赫顯者便是留侯張良,顯官名臣的到來及經營使古留城進入了最輝煌的發展時期。
然而歷史注定古留城輝煌不再,地殼變化造成的低洼地勢是古留城致命的先天不足,導致水害頻仍。後來黃河泛濫更使古留城猶如雪上加霜、屢遭滅頂之災(史籍有水淹留城,居民南遷建銅山記載),幾千年里如是往復多次,古留城周圍形成大片濕地、沼澤和幾十處小型湖泊。時至明朝,黃河不斷決口更加頻繁地掃蕩古留城,終於在明朝萬曆年間,又一次決口的黃河奪泗入淮,從此古留城被徹底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永遠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古留城的謝幕,標誌著微山湖的形成,桑田終變為滄海!
登臨鳳凰台,駐足山巔,舉目四顧,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時時可以看到千變萬化的景色:晨暉初露,百里湖面浮光躍金,白帆點點;夕陽西下,夜幕低垂,湖水靜如練,唯見星星漁火閃動。初春,湖水澄澈,點點漁帆似在銀絹素帛上滑動;盛夏,十萬畝荷花映紅天日,縷縷馨香沁人心脾;金秋時節,蒹葭蒼蒼,菰草金黃,水鳥啁啾,漁歌唱晚,千頃湖面採蓮摘菱一片豐收景象;寒冬,遼闊的湖面恰如潔淨的琉璃世界,偶見裝了冰撬的小舟滑向冰面,或獵鴨或鑿冰捕魚。多變的湖面,撲朔迷離,令人留戀忘返。在島峰上觀湖,確是迷人極了,但若划動小舟,盪入翠綠的清波中,更是美妙絕倫。且還可西行20公里,去水上覓古,水下尋幽,探那水中古城之勝。這水中沉城叫留城,是漢張良的封地。據史料載:留城曾是魯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市井儼然,樓舍櫛比,富商大賈、名流顯貴雲集,人、車熙來攘往。至唐以前,這裡一直保持著繁華景象後因黃河泛濫而淤淹了留城。但民間對留城的失陷卻有著神奇的傳說:張良眷戀封地,憐愛百姓。在他彌留之際,曾囑咐兒孫,把他葬在微山島,平禮薄葬,只是要趕緊修造七隻大船。等屍身下葬七天祭祀時,供在墓前備用。子孫們和當地百姓對此頗費猜想:地處廣袤平原上的留城,四周皆無河汊水溝,造船何用?轉而想,張良乃漢室謀臣,定有謀略。子孫們便請來能工巧匠星夜趕造大船。就在張良葬後的第六天,奇蹟出現了:天突降暴雨,黃河決口,濁浪排空,洪峰咆哮,席捲留城。張良的子孫們和部分留城百姓乘七條大船幸免於難。後來,在淤陷留城六十年的那天,人們竟看到在那片水域上復現原城:依舊是古時的市井,古時的車馬和身著古裝的人。據傳,有幾隻夜漁晚歸的船,竟駛進燈火輝煌的古城區,與古人對酌言歡。從此,“六十年留城一現”便成為島上婦孺皆知的奇聞。舉世聞名的蓬萊仙境幾乎每年都出現幾次,而古留城卻六十年一現奇景,由此說來,現留城遠比蓬萊仙境更珍稀。若能躬逢其時,可謂眼福不淺。
留城存在幾千年,隨著黃河的泛濫和微山湖的形成,逐漸沉入水中,但在微山湖畔卻長久流傳著一個“陷留城”故事:
傳說明朝初年,留城裡住著一戶叫劉伯通的人家。有一天,祖上顯靈告訴他“留城要陷”,命他速造一條木船,只要大門口兩旁石獅子的眼睛變紅,全家人就快速上船躲避,直到遇有火光的地方才能下船上岸。於是,全家人急忙伐木造船,一邊派人輪流觀察著石獅子的動靜。鄰里人知道後都笑他家太傻,根本不相信留城會陷。當時,劉伯通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早已出嫁到一戶姓陳的人家,生有一子。船快造好的那天,女兒正巧帶著其子回娘家,劉伯通就讓這個小孩在門口幫著看石獅子,並反覆叮嚀,千萬不能到處亂跑,一定得認真盯著石獅子的眼睛。小孩子貪玩,哪裡有耐性,看守了一會就耐不住了,於是靈機一動,就抓了把紅土把石獅子的眼睛塗紅了,然後跑進院裡,大聲地告訴家人“獅子的眼睛變紅了”。話音剛落,只見天昏地暗,大水陡漲,很快把留城的房屋、樹木淹沒了,人和牲畜全部葬身水底,只有劉伯通一家包括他女兒和外孫憑藉著船的保護才得以活命。水大浪急,他們只能聽天由命,隨水漂流。一天夜裡,他們突然看見遠處有一絲火光,一明一滅,就拚命地划過去,在此上岸,原來是一位老漢正在樹下吸旱菸袋,他們看到的火光就是老漢吸菸時發出的光亮。他們把這個地方起名“遇火地”,這就是目前韓莊鎮前性義村最早的名稱。劉伯通一家在此居住下來,經過一代代的繁衍,逐漸成為一個村落。其外孫成家後居住在“遇火地”的北邊,經過一代代的繁衍也成為一個村子,稱為後性義。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兩個村子劉陳兩姓至今都還互稱老表呢。
韓莊劉氏族譜碑及家譜中有類似的記載“吾祖劉氏,世居彭城,始遷留城。永樂二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尹河漲水,湮沒留城。劉伯通攜三子來嶧陽定居……”當然,留城如同地震般沉陷和只生存劉陳數人的傳說,固不可信,但它確能給後人研究留城沉陷以啟示。根據志書記載推算,留城陷沒,約在明末清初。留城陷入微山湖之後,曾在湖水乾涸時露出過遺址。後來,由於微山湖的淤積,留城遺址再沒有呈現過,但民間卻有留城六十年一現的傳說。其實這種再現,只不過類似於“海市蜃樓”的幻影罷了。
古留城遺址
北齊末,廢留縣,並於沛縣。縣雖廢,城猶在,稱為留城鎮。
至齊宣帝天保元年 (公元550年)省沛郡,以沛縣隸屬彭城郡,與留同郡轄,史稱沛留,二縣不復獨立存在。隋末合併州縣,留併入沛,仍屬彭城郡。
唐置徐州,沛縣屬之。據《元和郡縣誌》載,沛縣有
微山、泗水、泡水、留城、沛宮。當時留已併入沛縣版圖無疑。一直到宋代,泗水、泡水、留城、微山、歌風台、張良廟、仲虺廟均在沛境,(詳見《宋史·地理志》)。至此,史志上不再有留縣、留國之稱。
唐開元以後,留城己趨敗落。這從著名的詩人劉長卿的詩中可窺端倪。他在《歸沛縣道中晚泊留侯城》一詩中寫道:“訪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雲去不返,危堞空崔嵬……蔓草日已積,長松日已摧。功臣滿青史,詞廟唯蒿萊。百里暮城遠,孤舟川上回。進帆東風便,轉岸山前來。”這就比較清楚地告訴我們,唐代天寶年間,留城是作為一個碼頭而存在的。從 “轉岸山前來”看,它離微山不遠,且是瀕臨河岸。按情勢應是泗水之岸,《
水經注》云:“泗水從湖陵城東南,又東過沛縣東,又東南流,徑廣戚縣故城南,泗水又徑留縣,而南徑垞城東。”詩中還反映出那時留城已十分荒涼冷落,城牆坍敗,蒿萊叢生。
至於留城的陸沉,當在宋元以後。《金史·地理志》載:“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下有按語云:“沛地自古以來,間有兵戈,不知河患。自金明昌中,黃河南北分流,而銅、沛、豐、碭迭攖河患。自此徐方不能安枕矣。”從金時,沛地河患迭起,一直到明代,“黃河之患,無歲無之”(《元史·地埋志》)。留城陷入微山湖,與河患有直接關係。沛地古稱沛澤,豐西亦有大澤,可見地勢低下。宋元以來黃河屢次泛濫,水從西來,西部淤積漸高,北水南流,聚為微山湖,留城遂陷湖中。地震可能也是留城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沛縣誌》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春二月六日夜半地震,有聲如雷,雞犬皆鳴。崇幀十六年 (公元1644年)“九月地震,十二月地複數震。”清順治、康熙年間,地震頻仍,沛、留一帶地面可能有輕度沉降,形成微山湖。留城就是這樣陸沉於湖底的。據《五段鎮志》載:三段村東北有留城故址,是漢張良的封地。留城故址有龍興寺,是漢高祖劉邦與張良初次相會的地方。1937年前,江蘇省國民政府考古單位,曾在此挖掘過,現挖掘痕跡仍可見。留城故址有兩段碑,一是天后廟碑,天后是水神,想是古泗水兩岸人民為防水患所修,修於明隆慶年間,現存魏廟鎮房村。一是龍興寺碑,修於明嘉靖年間,現已淹沒。據老年人回憶,此碑早已殘缺不全,僅能分辨出龍興寺和嘉靖年字樣,因此碑發現在三段村東南,可能為劉邦與張良相會留城南。1958年後,多次在三段村東挖河時,不斷發現明朝時的遺物,如張氏家廟碑和各類廟宇碑,以及各種瓷器等生活用具。
在銅山、沛縣收集的民間文學中,都有留城陷入湖中的說法。沛縣94歲的卞林氏敘說,據老輩傳說,很久以前,
微山湖一帶沒有湖水,是大片的良田,方園幾百里的人們生活過得挺好。一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一聲巨響,眨眼功夫,汪洋一片,城市、村莊全部陷入水中。銅山縣67歲的劉學勝講述,從曲阜到徐州有18座聯城,其中有一座留城,俺劉家的家譜註明,先人就是從那遷來的。某年的六月底的早上,就聽一聲天崩地裂的響聲,耳邊響起嘩嘩的流水聲,整個留城失陷了,變成了水天相連的大湖。在銅山的利國一帶,民間記述為明洪武二十二年,一夜之間,留城陷落水中。因此,留城,在唐人詩題中尚可見到,宋元以後就消失了。
留自唐堯時代為封國,至隋時併入沛縣版圖,其間先後經歷了氏族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有近5000年的歷史,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楚漢相爭之時,留地更以特殊的地理,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張良被封留侯,也給留城增加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蘊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