畎橋龍山空隱寺坐落於長興縣最西南與安吉一山之隔的畎橋鄉,素有“武術之鄉”、“舞獅之鄉”美譽,秋冬農閒時節習武舞獅已成習俗。該鄉龍獅村的獅舞(“雙獅戲球”)50年代曾走紅浙江大地,受到時任浙江省劇協主席、中國京劇藝術泰斗、有“江南活武松”美名的蓋叫天的交口稱讚,蓋老還向舞獅傳人施福元(現健在)學舞獅多次,“龍獅”村一名即由來已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畎橋龍山空隱寺
- 地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
- 著名景點:“獻橋”
- 所處山脈:浮雲山
簡介,畎橋鄉,
簡介
畎橋龍山空隱寺坐落於長興縣最西南與安吉一山之隔的畎橋鄉,素有“武術之鄉”、“舞獅之鄉”美譽,秋冬農閒時節習武舞獅已成習俗。該鄉龍獅村的獅舞(“雙獅戲球”)50年代曾走紅浙江大地,受到時任浙江省劇協主席、中國京劇藝術泰斗、有“江南活武松”美名的蓋叫天的交口稱讚,蓋老還向舞獅傳人施福元(現健在)學舞獅多次,“龍獅”村一名即由來已此。
畎橋鄉
該鄉的“獻橋”,是一座頗有傳奇色彩有古橋,建於清同治年間的七孔小石橋,現屬縣級重點保護文物。關於此橋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因一河之隔,阻斷該鄉東西交通,鄉民往來要擺渡過河,非常不便。一天,離獻橋不遠的盧村有兩個富翁在此飲酒聊天,借著酒性,突然富翁甲對宣翁乙打賭說:“如果你在此河上造一座橋,我就從盧村鋪青石板到此。趁著酒性,富翁乙也不服輸,滿口允諾,並且非常重諾守信,不久就造了這座橋。筆者小時候還曾踩過這長長的青石板路。橋建成後,富翁乙幾乎是傾家蕩產了,家裡只剩下一畝(死後葬身的)風水寶地和一條黃犬,後人便把此橋取名獻橋,以示紀念。富翁甲也不食言,固真從盧村鋪青石板到獻橋,足有兩華里長。
該鄉水塘星羅棋布、水產豐富,尤其是清香爽口,可剝殼生吃的菱遠近聞名。當地人叫“畎橋白水灘,野菱當夜飯。”當地另有一句俗話叫“雙手吃菱,不算獻橋人”,頗有豪氣。
該鄉有座與安吉相連的
界山叫龍山,又名浮雲山。系天目山余脈,西從泗安連綿而東,猶如一條“長龍”。筆者小時候生在龍山腳下,有關對這座奇山的見聞頗多,最為奇特的是周圍村民能從龍山山頂景色變幻中判斷出氣候變化。在晴熱的夏季,若是龍山突然不見,它告訴你雷雨即將來臨。當地有句俗語叫“龍山穿孝北山帶帽,天要下雨”,這是積千年之經驗,非常靈驗,已寫入歷代((長興縣誌》。
如有興趣,舉目遠眺,龍山像兩條交頭接耳的“青龍”,而“龍”的交口處,有塊大岩石,足有一畝面積,當地人稱“一畝墩”。相傳,在“一畝墩”上曾有仙人下棋,至今“棋盤”痕跡尚存。
龍山上野生動物較多,有山麂、野兔、野豬和狼等,特別是狼,時常在深夜竄到附近農村豬圈叼豬仔。每到寒露,龍山腳下的澗邊松樹下,便可採集到一種味道鮮美的野蘑菇一一寒露菌;那時鄉民結伴上山,懂門道的鄉民,一天能採到幾大框。
在龍山的尾巴上,還有一岩石裸露的小山崗,叫清明山。到了清明這一天,方圓幾十里的鄉民自發匯集到這裡踏青,最多時可聚集到上萬人,形成這一風俗,可謂源遠流長。相傳小山崗上有兩塊岩石形狀酷似烏龜和石癩頭,清明這一天,要是在這上面坐一坐,來年能交上“好運”。‘所以到了這一天,大家起早競相去騎龜石;筆者小時候曾隨父親上山騎龜石,當然還得趕個早,被人家搶先了就不應驗了。所謂應驗是不可能的,只是純樸農民為來年討個吉利罷了。
龍山腹部的山塢里,‘過去有座古寺,名空隱寺’。抗戰前該寺香火旺盛,寺廟有屋147間,僧侶近百人。當地老人還記得山門上有一副非常別致的寫真對聯:“山玲瓏,水玲瓏,山水玲瓏;鐘悠揚,鼓悠揚,鐘鼓悠揚;”據當地老人講,龍山如兩條盤根錯節的瓜蔓,空隱寺好比得龍山靈氣的大南瓜。如今空隱寺牆根及金剛殿(如來殿、觀音殿及當進方丈洗澡的元寶池,山門外的荷花池、金剛橋和空音洞)等遺蹟尚存,這裡群山環抱、山巒起伏,泉水嘩嘩,鳥鳴山幽,實為旅遊療養之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