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漁鼓

界首漁鼓

界首漁鼓又稱道筒子或墜子嗡,行話為溜蘭條兒,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說唱藝術。源於明代敘事性道情。後由道士以道教為演說題材,到民間傳道時流傳至界首,約有四百多年歷史。

界首漁鼓主要分布於界首、太和、潁上、臨泉、阜陽、亳州、渦陽、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項城、周口、太康、鄲城等地,我市漁鼓藝人主要分布於光武鎮、蘆村鎮和顧集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界首漁鼓
  • 又稱:道筒子或墜子嗡
  • 面積:667.3公里
  • 人口:75萬
簡介,發展,

簡介

界首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西北分別與河南省沈丘、鄲城兩縣接壤,東連太和縣,東南與阜陽市相鄰,南與臨泉縣隔泉河相望,沙穎河橫貫市境中部,面積667.3公里,人口75萬。

發展

界首漁鼓源於明代,具體年份不詳,興盛於清朝道光年間,1920年左右,是界首漁鼓發展的全盛時期,其影響區域東至安徽省太和縣、阜陽市、蒙城縣,西至河南省沈丘縣、新蔡縣、鄲城縣、太康縣等。
界首漁鼓源於民間,流行於民間,發展於民間,以演唱為主,夾白為輔,因界首南北狹長又分為南稱“高音漁鼓”,北稱“低音漁鼓”,所持樂器為打擊器,即漁鼓筒子和簡板,所演唱曲目多為傳統書目,其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動聽。
界首漁鼓音樂已被收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分卷中,得到了北京有關專家的認可,稱讚為“安徽曲藝一枝花”。並與2006年11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界首漁鼓是河南墜子起源的曲種之一,同時又是中國地方稀有劇種道情戲的鼻祖,專家亦有論證,被譽為穎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是我國曲苑中又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