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嶺口,是長城腳下的一個小村莊。界嶺口建村已有上千年歷史。據《撫寧縣誌》記載,唐天祐年間(904年一907年),董、喬、張、萬四姓由山東遷此地居住,因此地北靠界嶺,又位於關口處,故村莊取名界嶺口。
2016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界嶺口村
- 地理位置:秦皇島市撫寧區
界嶺口建村已有上千年歷史。據《撫寧縣誌》記載,唐天祐年間(904年一907年),董、喬、張、萬四姓由山東遷此地居住,因此地北靠界嶺,又位於關口處,故村莊取名界嶺口。界嶺口村夾在東、西兩山之間,飲馬河穿村而過,將界嶺口村分為東、西兩部分,一座新修築的石橋連線兩邊。河東的老城門是村莊唯一的入口,磚石搭建的城門,高5米左右,進深達9米,歷經風霜,盡顯古樸與滄桑。站在村莊入口處仰望東西,兩邊山上的長城似一條長龍蜿蜒直上,非常壯觀。
界嶺口是通往遼、蒙的一個重要關口,這裡地勢險要,易攻難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和名副其實的古戰場。據說僅明代發生在界嶺口的大小戰爭就有上百起,湧現出了一大批像戚繼光這樣的愛國將領,他們抵禦外來侵略,保家衛國。抗日戰爭時期,冀東十二團多次在界嶺口與日寇交戰,這些民族英雄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曲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長城讚歌。
依東邊山勢而建的小城被稱作東月城,如今保存較好。磚築牆體隨山勢彎曲延伸,由河東老城門行約200米可到東山腳下,再向上沿近乎60度的陡峭山路攀行約十多分鐘,到達通往山頂的暗堡,出堡即到東山頂峰。頂峰有圓台一座,東北、東南為直角,西側呈圓弧狀,圓弧中心開拱券門1個,拱門兩側城牆為八字形,分左右順山勢直至山腳處和老城門兩端的城牆相連。由頂峰再向東有一座方形敵樓保存較完好。敵樓為兩層,下層四周開有箭窗。
河對面西山上曾建有和東月城相似的西月城,如今僅留有遺址。界嶺口村的主體、村民主要居住地,如今仍如清光緒五年《永平府志》所載,分布在飲馬河東北的“主關城”——東月城。城內橫縱老街道各3條,形成傳統的九宮格布局,北街上幾棟保存完好的老宅,至少都有上百年歷史。村內有獸磚瓦鑲嵌的古門樓,圖案精巧的門臉石浮雕,這些老式建築群與古長城渾然一體,呈現出一幅古樸、壯觀的獨特街景。
如今,村子寧靜安詳,街道乾淨整潔。街北老宅院落門前還保存著石階,中街巷原有提調署衙,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遺址尚存。北街巷最東面原有一老廟和古戲台,現已不復存在。城堡內的街巷路面原以五花石鋪砌,東高西低,雨水穿城經西門流入飲馬河。城內還有古井3眼,呈三角形分布,據傳都是當年守關將士挖築的。
界嶺口村內還存有“長城記事碑”和“邊糧碑記”等7通石碑。“長城記事碑”記錄了明隆慶四年指揮修築界嶺口一帶長城的主要將領的姓名及官職稱謂,記錄了薊鎮總兵戚繼光曾在此督建和巡視的事跡。“邊糧碑記”則記載了長城邊防向地方上征糧的相關規定。
2016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