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中村(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溫泉鎮甸中村)

甸中村(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溫泉鎮甸中村)

甸中村隸屬安寧市溫泉鎮,地處溫泉鎮東北邊,距溫泉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溫泉鎮的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安寧市11公里。東鄰連然鎮武家莊 ,南鄰西山區團結鄉,西鄰本鎮溫泉居委會,北鄰本鎮羊角居委會。轄大村、中村、小村、迤村、外村,其中農業人口860人,勞動力55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68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農產品主要銷售銷售在本地。2006年全村種植業實現銷售總收入182.5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6.03%。該村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種植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甸中村
  • 村民小組:5個
  • 農戶:254戶
  • 鄉村人口:930人
文化教育,農村經濟,資源,人文地理,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60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距離鎮中心學校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7人,小學生94人,中學生43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
溫泉鎮甸中村溫泉鎮甸中村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6.6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2.51萬元,占總收入的36.03%;畜牧業收入86.23萬元,占總收入的17.0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13頭,肉牛111頭,肉羊613頭);漁業收入6.83萬元,占總收入的1.35%;林業收入4.39萬元,占總收入的0.8%;第二、三產業收入143.13萬元,占總收入的28.25%;工資性收入83.52萬元,占總收入的16.49%。農民人均純收入290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3.5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7人(占勞動力的33.75%),在省內務工183人,到省外務工4人。
電力設施電力設施

資源

全村國土面積18.7平方公里,海拔1925米,年平均氣溫14.6℃,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有耕地面積1179.39畝,人均耕地1.37畝,林地26744.31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6.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0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79.39畝(其中:水田686.37畝,旱地493.2畝),人均耕地1.37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擁有林地26744.3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9畝,主要種植桉樹、竹子、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2畝,其中養殖面積50.2畝;其他面積76.1畝。有石灰石資源。

人文地理

甸中村委會是安寧市溫泉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安寧市的北邊,離鎮政府5公里,地理位置為兩山夾一河,與連然鎮、西山區接壤。全村最高海拔1925米,山高、箐深、日照短、土層薄是本地區的顯著特點,地區氣候明顯。全村以種養殖業為主要產業。
古樹古樹
養牛養牛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村內無路燈。全村有248戶通自來水,有6 戶飲用井水,有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7.7%)。有250戶通電,有1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4%、62.9%和86.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7戶(分別占總數的63.7%和50%)。
民居民居
該村到溫泉鎮的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2個自然村村內主幹道均為硬水泥路面;另有3個自然村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28輛,拖拉機7輛,機車1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82畝,有效灌溉率為57.8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9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4戶,建有小水窖6口。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5個自然村未開通路燈。不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情況。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7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生態林生態林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34戶,共鄉村人口982人,其中男性475人,女性507人。其中農業人口939人,勞動力602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1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8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安寧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和具體要求,積極組織、各自然村農戶積極開展"四清四化",倡導文明鄉風,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在下一步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兩委班子將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積極推進全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村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交通、教育、醫療等條件較差。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配備不足,部分村組人畜飲水、農民出行等問題較突出,影響了人民民眾的生產和生活質量的提高。3、經濟薄弱,無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積極支持溫泉旅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優勢水資源,發展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60畝;發展壯大養殖業,養殖豬3000頭、羊16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903元增加到3600元。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9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31.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909.70萬元,有固定資產67.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53人,黨員中男黨員36人,女黨員17人。 團員34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