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南)黑山趣景是在秦巴腹地的旬陽流傳著的傳說
簡介,自然環境,
簡介
在秦巴腹地的旬陽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位於漢江南岸距縣城20公里桂花鄉境內的男(南)黑山,是遠古時期二郎擔山趕太陽恰逢在此地換肩時扁擔突折山落,故將兩山墩在漢江河的南北兩岸,因其雄偉高大,林密常青呈墨綠色,後人稱之黑山,又因兩山隔江相望,被分別稱為男(南)黑山和女黑山(女黑山位於段家河與白柳鎮交界)。
遠眺男(南)黑山,東面山頂的主峰和兩座側峰,形似草體的“山”字。山頂峰錯落有致,擇一觀山佳地,可見一人頭像平臥於此,五官協調精緻且具有偉人風範,當地民眾親切稱之為“毛公山(偉大領袖毛澤東仰臥姿勢)”。若逢雨過天晴,山頂薄霧環山之時,站在呂河漢壩川,又可見一位“壽仙老”站在山頂,伸出右手撫摸著他那銀色的鬍鬚,景觀異常神奇。留宿山頂,可以欣賞到安旬兩城夜間隱約的燈光。
男(南)黑山整個山系下端陡而立,中部平坦,上頂峭而險,貌似“大圈椅”,是眾多風水先生口中的寶地,人傑地靈的典範。
自然環境
山頂中央有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水池,旁邊有兩個大小相當狀如馬蹄的小坑,故稱 “飲馬池”。在向北三百米處,有十多畝緩平地,傳說是兩漢時期王莽追劉秀由此經過,由於山高路遙,王莽兵疲馬倦,遇池下馬飲水,然後又選平緩地駐馬停歇,叫“落馬場”。所以“飲馬池”和“落馬場”的地名由此而來。
在山的頸部有一個大山洞名曰“玉皇洞”,占地約半畝地,洞口高約30多米,洞裡有玉皇大帝等30多座大小各異的神像。據初步考察,廟宇始建於唐末宋初,後又經多次修補完善,但由於文革期神像毀滅性的破壞,現僅有殘缺不齊的舊跡。在神像的背後是一條狹長且彎曲小洞,洞頂有股清澈的滴水,像斷線的珍珠,無論春夏秋冬、乾旱或雨澇都沒有停止過它那滴落的腳步。長期以來,每逢旱季,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民敲鑼打鼓到這裡來求神要雨,並向征性地取回這裡的水,以敬神之禮,還以民心之安慰。
山的西面跟下是一塊大坑地,緊挨上面懸著一個合乎坑形的正方體的大青石,故名“四方石坑”。再往上面是兩塊巨石形成的石門,對準北面是塊圓柱形的大石鼓,所以就有了“石門對石鼓,黃金二萬五”的口頭傳聞,但由於年久失傳,其真正的涵義卻無從考證,留給後人的是一種懸念。
男(南)黑山不僅地形奇特,山中內涵也十分豐富。整座山是一片國有森林,生長著有千年檀木、白松、古松和其它樹木,林間生有柴胡、金菜(一中稀有名貴中藥材)、天麻等天然中藥材,也是稀有野生動物麝、鹿、麂子、棕羊等棲息的天然綠色家園,地下蘊含有豐富的磁鐵、鋇和鈦等稀有金屬,正等待著人們的開發。
山中湧出來的冬溫夏涼清澈透亮的泉水,顯現出大山的無私奉獻,它哺育著山下百餘戶人家的世世代代。同時,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也深愛著大山,呵護著它完美體態,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厚友誼。
大黑山蘊含著原生的靈氣,山上的人呼吸著山的氣息,山青泉秀池明、人傑山靈洞奇,山招喚吸氣的生靈光臨,人期盼扮山者青睞,草木笑迎四海賓朋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