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資深記者朱全弟的這本散文精選集,共分“心存余香”、“情懷天下”、“人生如歌”、“同氣相求”、“他山之石”五輯,總計20萬字。書中的散文隨筆,既有記者的銳利,又有作家的靈動,諸多文章視野廣闊,氣勢豪邁,題材豐富,關乎民生,鞭辟醜惡,頌揚美好,內容豐富多彩,文字細膩感人,富於情趣和哲思,體現了一位有影響的著名記者的社會責任、文化擔當和積極、樂觀、明朗的、又是令人羨慕的生活態度。
基本介紹
- 書名:男人之歌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421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朱全弟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147118, 978753214711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民晚報》資深記者朱全弟的《男人之歌》精選集,視野開闊,題材豐富,氣勢豪邁,關乎民生,變辟醜惡,頌揚美好,內容豐富多彩,文字細膩感人,文章富於情趣和哲思,體現了一位有影響的著名記者的社會責任、文化擔當和積極、樂觀、明朗的、又是令人羨慕的生活態度。
作者簡介
朱全弟,上海人,1977年畢業於市建二公司技校。畢業後在市建二○五隊、上海膠鞋六廠、上海金陵中學工作,1994年調《新民晚報》任記者。主要作品有小說、報告文學《上海S·C總部在波士頓》、《第四個領域》、《球迷的故事》、《中國少年足球隊在巴西》、《中國霸王花》、《精武之子》、《亦真亦假氣功界》等。
圖書目錄
第一輯 心存余香
笑臉
“死”是難忘的
最後的笑臉
一個黨員
讀書究竟為哪般
一紙賀卡太輕
看門人
吳家廳紀事
原味
關於名字
無法選擇
關於手套
客套
黑白之間
走過老街
無名者禮讚
有座城市支撐他
感悟秋霞圃
古城多壯士
十年一杯酒
與英雄合影
人是大寫的
金山嘴抒懷
拜年的回報
遺憾
人與鴿子一起飛
為家中水斗“招標”
男人之歌
什麼身價
另一種光芒
牽引我的一座島
眼光
生死兩界歌一曲
遠飛的蝴蝶
選擇是一種權利
一鬧一靜兩條街
思接輕軌話今昔
不輕言放棄
街頭隨想
小飯館和高原上
你好,提籃橋
金陵回眸
暴風雨之夜
眼鏡
中性之美
“精神助老”禮讚
共青森林公園紀事
生命的輓歌
身雖在後心在前
職業的情懷
過年的心情
那一夜,司機“毀”了我的心情
盧家橋浣沙浜
連在一起滬與川
1984:彈指一揮間
虎年新春手機簡訊
方塔園:“露天博物館”
讓長江鱘“游”進世博園的人
春節:富裕與貧乏
八旬老翁製作“三黃雞”
第二輯 情懷天下
走馬養馬島
第一次騎馬
燦爛星光在西藏
柳州底蘊不尋常
在地球之巔
尋訪四合院
我欲因之夢“聯網”
遊走的人
多情的熱土
群山藏秀人未識
金門容我問歸期
境界也是一座山
永遠的台兒莊
山裡的明星
二遇塌方
思維樹
巴西劉導
想起淮北那場雪
走過紅場
你好,安第斯山脈
個性的山
涵蓋古今一座山
大寨本色
騰衝,焦灼的土地
阿克蘇的新胡楊
馬鈴薯“進行曲”
“刀郎”舞王
靜思之美
青島之行
001號,安德魯之墓
匆匆一瞥北九州
成都之戀
兩隻籮筐
2007年:愛琴海記憶
不該是最後的淨土
看雷電從這山走到那山
湘西之行我想說
我的草原之夜
穿越塔克拉瑪乾之不期而遇
那些車轍,壓痛了我的心
我心中的虎跳峽
陸家嘴感懷
北京,有這樣一個村莊
我心中遙遠的白哈巴
啊!土地
維羅納的廉租房
煙花三月下“揚中”:吃河豚
軍民魚水世博緣
綠色,也是沖繩的標誌
再訪華西村 終見吳仁寶
第三輯 人生如歌
女兒不再怕陌生
做裁縫的父親
母親——人生大書
陽台上的聯想
葡萄歲歲報平安
回家
昆明路上一扇窗
親近泥土
花園之郵情意濃
田埂上走來的軍醫
路燈下的“寶貝”
境界也是一座山
不朽的記憶
中醫之道
佛肚竹
緘默中的豁達
天使的大愛
外科醫生“馬三刀”
雨後,那一片空白
東方“神手”
老高同志
將軍教授的戰地詩
斯人已去我獨來
戰地醫院哥倆好
鄉間儒醫一生情:“給”
大醫精誠“縫補”破裂腎
93歲種柿子樹,已經吃了七年
吃出來的壽星
——記豎新鎮百歲老人施祖英
“孝子不匱”,創老母死而復生之傳奇
第四輯 同氣相求
客從駐馬店來
世界盃馬後炮
打架也有一本經
回首驚看李小龍
尚武之事
城市的高人
我與朱廣滬結緣為足球
二十路上遇飛賊
一個92歲的“領跑者”
唯義所在
回憶桌球
桌球鑄成一生“錯”
打球並非只是玩
馬琳:只為證明男子漢
打球者說
桌球也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第五輯 他山之石
鋼鐵詩人
——詩人劉希濤印象
不瘋魔不成“活”
——民間工藝師吳根華印象
在田野里放歌的鎮黨委書記
——作家王勉印象
海兒
——青島作家李有利印象
峨眉山,有點距離更美
——畫家曾剛印象
“從我寫字到今天沒有要過一分錢”
——軍旅書法大家、離休幹部李壽頤印象
探看“高人”設計封面
——訪談書籍裝幀平面設計師袁銀昌
沙漠未了情
——強熒《死亡之海》紀實攝影展
外國翻譯文學一朵新蕊
——賀《世界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出版
象棋武俠小說品評
——讀丁旭光長篇小說《獨釣寒江》
生活,更多是淺吟低唱
——讀吳顥散文集《靈魂的舞蹈》
一面映照社會的多稜鏡
——讀桂國強新作《張聲華與803戰友們》
十年“調侃”不尋常
——試論季振邦隨筆風格
城市的“狩獵者”
——讀王唯銘《上海1965一-2005一個狩獵者的城市記憶》
讀解《朋友》做好人
——曾元滄的親情和鄉情散文
“畫”出了現代社會久違了的一種精神
——《畫像——描摹罪犯容貌的神筆》讀後感言
把“生活”寫下來
——李有利長篇小說“大海”三部曲的啟示
他寫出了上海人的神韻
——陳德楹長篇小說《南天風雨》暨其人其事
一本戰勝疾病的女人大書
——潘肖珏《我們該把自己交給誰?》讀後
把身體練得柔軟起來
——《張三豐武息益壽功》讀後感言
打內家拳從不跳起來
——《八卦宗師》拍攝見聞記
跋
笑臉
“死”是難忘的
最後的笑臉
一個黨員
讀書究竟為哪般
一紙賀卡太輕
看門人
吳家廳紀事
原味
關於名字
無法選擇
關於手套
客套
黑白之間
走過老街
無名者禮讚
有座城市支撐他
感悟秋霞圃
古城多壯士
十年一杯酒
與英雄合影
人是大寫的
金山嘴抒懷
拜年的回報
遺憾
人與鴿子一起飛
為家中水斗“招標”
男人之歌
什麼身價
另一種光芒
牽引我的一座島
眼光
生死兩界歌一曲
遠飛的蝴蝶
選擇是一種權利
一鬧一靜兩條街
思接輕軌話今昔
不輕言放棄
街頭隨想
小飯館和高原上
你好,提籃橋
金陵回眸
暴風雨之夜
眼鏡
中性之美
“精神助老”禮讚
共青森林公園紀事
生命的輓歌
身雖在後心在前
職業的情懷
過年的心情
那一夜,司機“毀”了我的心情
盧家橋浣沙浜
連在一起滬與川
1984:彈指一揮間
虎年新春手機簡訊
方塔園:“露天博物館”
讓長江鱘“游”進世博園的人
春節:富裕與貧乏
八旬老翁製作“三黃雞”
第二輯 情懷天下
走馬養馬島
第一次騎馬
燦爛星光在西藏
柳州底蘊不尋常
在地球之巔
尋訪四合院
我欲因之夢“聯網”
遊走的人
多情的熱土
群山藏秀人未識
金門容我問歸期
境界也是一座山
永遠的台兒莊
山裡的明星
二遇塌方
思維樹
巴西劉導
想起淮北那場雪
走過紅場
你好,安第斯山脈
個性的山
涵蓋古今一座山
大寨本色
騰衝,焦灼的土地
阿克蘇的新胡楊
馬鈴薯“進行曲”
“刀郎”舞王
靜思之美
青島之行
001號,安德魯之墓
匆匆一瞥北九州
成都之戀
兩隻籮筐
2007年:愛琴海記憶
不該是最後的淨土
看雷電從這山走到那山
湘西之行我想說
我的草原之夜
穿越塔克拉瑪乾之不期而遇
那些車轍,壓痛了我的心
我心中的虎跳峽
陸家嘴感懷
北京,有這樣一個村莊
我心中遙遠的白哈巴
啊!土地
維羅納的廉租房
煙花三月下“揚中”:吃河豚
軍民魚水世博緣
綠色,也是沖繩的標誌
再訪華西村 終見吳仁寶
第三輯 人生如歌
女兒不再怕陌生
做裁縫的父親
母親——人生大書
陽台上的聯想
葡萄歲歲報平安
回家
昆明路上一扇窗
親近泥土
花園之郵情意濃
田埂上走來的軍醫
路燈下的“寶貝”
境界也是一座山
不朽的記憶
中醫之道
佛肚竹
緘默中的豁達
天使的大愛
外科醫生“馬三刀”
雨後,那一片空白
東方“神手”
老高同志
將軍教授的戰地詩
斯人已去我獨來
戰地醫院哥倆好
鄉間儒醫一生情:“給”
大醫精誠“縫補”破裂腎
93歲種柿子樹,已經吃了七年
吃出來的壽星
——記豎新鎮百歲老人施祖英
“孝子不匱”,創老母死而復生之傳奇
第四輯 同氣相求
客從駐馬店來
世界盃馬後炮
打架也有一本經
回首驚看李小龍
尚武之事
城市的高人
我與朱廣滬結緣為足球
二十路上遇飛賊
一個92歲的“領跑者”
唯義所在
回憶桌球
桌球鑄成一生“錯”
打球並非只是玩
馬琳:只為證明男子漢
打球者說
桌球也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第五輯 他山之石
鋼鐵詩人
——詩人劉希濤印象
不瘋魔不成“活”
——民間工藝師吳根華印象
在田野里放歌的鎮黨委書記
——作家王勉印象
海兒
——青島作家李有利印象
峨眉山,有點距離更美
——畫家曾剛印象
“從我寫字到今天沒有要過一分錢”
——軍旅書法大家、離休幹部李壽頤印象
探看“高人”設計封面
——訪談書籍裝幀平面設計師袁銀昌
沙漠未了情
——強熒《死亡之海》紀實攝影展
外國翻譯文學一朵新蕊
——賀《世界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出版
象棋武俠小說品評
——讀丁旭光長篇小說《獨釣寒江》
生活,更多是淺吟低唱
——讀吳顥散文集《靈魂的舞蹈》
一面映照社會的多稜鏡
——讀桂國強新作《張聲華與803戰友們》
十年“調侃”不尋常
——試論季振邦隨筆風格
城市的“狩獵者”
——讀王唯銘《上海1965一-2005一個狩獵者的城市記憶》
讀解《朋友》做好人
——曾元滄的親情和鄉情散文
“畫”出了現代社會久違了的一種精神
——《畫像——描摹罪犯容貌的神筆》讀後感言
把“生活”寫下來
——李有利長篇小說“大海”三部曲的啟示
他寫出了上海人的神韻
——陳德楹長篇小說《南天風雨》暨其人其事
一本戰勝疾病的女人大書
——潘肖珏《我們該把自己交給誰?》讀後
把身體練得柔軟起來
——《張三豐武息益壽功》讀後感言
打內家拳從不跳起來
——《八卦宗師》拍攝見聞記
跋
文摘
笑臉
生活中,笑臉難得,似乎成了珍品,不肯輕易予人。
女兒剛全托時,僅兩周歲,古人語:父母在,不遠遊。今非昔比,女兒尚在嗷嗷待哺牙牙學語之時就被“狠心”的父母遣送入托。我愧疚,也不安。離開父母的嬰兒總要多吃一份苦。而今,女兒也快“畢業”了。孩子的心最真實,她回家就會說起吳老師、盛老師、王阿婆等。我每次送她去接她來都是匆匆忙忙,託兒所的老師姓氏有時也要叫錯。從女兒的嘴裡,我重新認識了老師們。好幾次周末我都遲到,害得老師獨守著我的女兒等待下班。我在路上把車騎得飛快,我走進大門迎上來的總是一張笑臉。不論是光滑的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臉,還是年老的布滿皺紋的臉。笑臉常開,使我感到不安。新年將到,我曾經思忖送幾本掛曆去表表心意,終因數量不夠而擱置下來。逢到節日,我想買點什麼送給老師,可是送給誰呢?囊中羞澀,不可能給每位阿婆和老師都送一份禮物,再說,像發放福利待遇那樣人家也不會接受。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吝嗇。
可是,託兒所的老師們阿婆們一點也不吝嗇,她們依然慷慨大方地將笑臉饋贈與我,這就愈使我過意不去。作為一介書生,我實在無以回報,只有寫文章來表揚她們。可是,這種良好的感覺沒能保持多久,我的心緒就被另一種沉重所占據。
我在進入所謂的“採訪”中,又發現更多的類似甚至超過我的故事。
陸家嘴二小的沈建平老師,養了一對雙胞胎。幾乎每次周末,他總是姍姍來遲,雖然他滿口歉意但託兒所老師還是感到納悶。負責人葛老師與學校聯繫,問他有什麼困難。學校告訴葛老師,沈建平擔任教導主任,工作很忙,星期六經常要開會。葛老師還了解到沈建平老師收入低、負擔重,撫養兩個孩子很不容易。回來之後,葛老師同託兒所的老師阿婆講了這個情況,大家非常理解,有的拿來衣服,有的送來餅乾,雙胞胎受到了額外的照顧。黃浦區教工託兒所全托部這種體貼入微的精神使沈建平老師非常感動,他像我一樣,無以報答,寫去一份熱情洋溢的感謝信。
如果把教師比作紅燭,那么,託兒所的老師們阿婆們就是支撐紅燭的基座。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笑臉也是一種教育,它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來,一定會盛開出友誼與溫馨的燦爛花朵。
“死”是難忘的
此生有幸,我曾兩次瀕臨“死”境。
第一次是二十歲時。我連續幾天幫姐夫翻造房子,那天回家時,已近午夜。我騎車飛快地從平涼路蘭州路橋衝下去,只見橋堍下有一群遊蕩的少男少女,我急忙打鈴,前面的閃開了,後面的不及避讓,我剎車不及,身體被碰彈後向外檔倒下去。不知怎的,那夜沒有路燈,路上一片漆黑。正好對面疾駛過來一輛25路電車。我腳下穿著海綿拖鞋,奇怪的是沒有滑倒,讓我的左腳撐住了。強烈的燈光刺激了我的視覺神經,頓時,我像走上舞台的演員,高度興奮立刻進入角色,腦子裡像被擯棄了一切聲響,掏空了一切雜念,全部集中在我與車對壘的生與死相持的特定環境裡。我這時的反應異常靈敏,雙手把腳踏車龍頭往右邊提起,身體十分矯健地騰向里檔。只聽見急剎車的巨大聲響之後,電車車頭幾乎擦著我的肩膀過去。車停住時,我已經站在車子中門帆布篷旁邊了。
夜,凝固了。許久,駕駛員才從車窗里探出頭來開始他喋喋不休的咒罵。
我依然鎮定著。剛才剎那間的冥冥之中,我仿佛知道今夜此刻我不會死。一直到大連路口轉彎時,想起來才感到後怕。我只要腳下一滑,也許就此滑向黑暗的無底深淵,生命就此永遠打上句號。
第二次,1975年技校畢業時,我被執掌分配大權的“畢工組”某領導使了個調包計,我的名字被劃到大屯煤礦去了。
在這段灰色的日子裡,我無法掙脫權力的擺布,因為弄權者暗中出於私心明里還要貼上“組織決定”的標籤。我最後只得跑到醫院去檢查身體,心中確實希望用自己身上的器官不幸來換取“僥倖”。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情緒也能致病,我的GPT突然升高。但是,我曾與之衝撞的那位領導不信,親自陪我去驗血。在得知我的GPT確已不正常的情況下,他又提前取走了我的驗血報告單並藏匿起來。
那天,我從醫院配來四瓶垂盆草糖漿後,騎車從通州路轉彎,真是鬼迷心竅,正面駛來一輛小貨車,我競視而不見,迎面撞去。幸好,我的手只是被車頭擦了一下,一瓶“垂盆草”被撞碎,黏乎乎的糖漿和我手掌上殷紅的鮮血一齊流淌開來……
這次,我的腦子像被什麼堵塞了似的,麻木得一點沒有反應,甚至到了手上流血時,仍然沒有一點疼痛的感覺。
最殘酷的打擊是對人的心靈。經歷過“死”,更熱愛生。這就是兩次“死”的經歷給予我生命的啟迪。P3-6
生活中,笑臉難得,似乎成了珍品,不肯輕易予人。
女兒剛全托時,僅兩周歲,古人語:父母在,不遠遊。今非昔比,女兒尚在嗷嗷待哺牙牙學語之時就被“狠心”的父母遣送入托。我愧疚,也不安。離開父母的嬰兒總要多吃一份苦。而今,女兒也快“畢業”了。孩子的心最真實,她回家就會說起吳老師、盛老師、王阿婆等。我每次送她去接她來都是匆匆忙忙,託兒所的老師姓氏有時也要叫錯。從女兒的嘴裡,我重新認識了老師們。好幾次周末我都遲到,害得老師獨守著我的女兒等待下班。我在路上把車騎得飛快,我走進大門迎上來的總是一張笑臉。不論是光滑的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臉,還是年老的布滿皺紋的臉。笑臉常開,使我感到不安。新年將到,我曾經思忖送幾本掛曆去表表心意,終因數量不夠而擱置下來。逢到節日,我想買點什麼送給老師,可是送給誰呢?囊中羞澀,不可能給每位阿婆和老師都送一份禮物,再說,像發放福利待遇那樣人家也不會接受。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吝嗇。
可是,託兒所的老師們阿婆們一點也不吝嗇,她們依然慷慨大方地將笑臉饋贈與我,這就愈使我過意不去。作為一介書生,我實在無以回報,只有寫文章來表揚她們。可是,這種良好的感覺沒能保持多久,我的心緒就被另一種沉重所占據。
我在進入所謂的“採訪”中,又發現更多的類似甚至超過我的故事。
陸家嘴二小的沈建平老師,養了一對雙胞胎。幾乎每次周末,他總是姍姍來遲,雖然他滿口歉意但託兒所老師還是感到納悶。負責人葛老師與學校聯繫,問他有什麼困難。學校告訴葛老師,沈建平擔任教導主任,工作很忙,星期六經常要開會。葛老師還了解到沈建平老師收入低、負擔重,撫養兩個孩子很不容易。回來之後,葛老師同託兒所的老師阿婆講了這個情況,大家非常理解,有的拿來衣服,有的送來餅乾,雙胞胎受到了額外的照顧。黃浦區教工託兒所全托部這種體貼入微的精神使沈建平老師非常感動,他像我一樣,無以報答,寫去一份熱情洋溢的感謝信。
如果把教師比作紅燭,那么,託兒所的老師們阿婆們就是支撐紅燭的基座。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笑臉也是一種教育,它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來,一定會盛開出友誼與溫馨的燦爛花朵。
“死”是難忘的
此生有幸,我曾兩次瀕臨“死”境。
第一次是二十歲時。我連續幾天幫姐夫翻造房子,那天回家時,已近午夜。我騎車飛快地從平涼路蘭州路橋衝下去,只見橋堍下有一群遊蕩的少男少女,我急忙打鈴,前面的閃開了,後面的不及避讓,我剎車不及,身體被碰彈後向外檔倒下去。不知怎的,那夜沒有路燈,路上一片漆黑。正好對面疾駛過來一輛25路電車。我腳下穿著海綿拖鞋,奇怪的是沒有滑倒,讓我的左腳撐住了。強烈的燈光刺激了我的視覺神經,頓時,我像走上舞台的演員,高度興奮立刻進入角色,腦子裡像被擯棄了一切聲響,掏空了一切雜念,全部集中在我與車對壘的生與死相持的特定環境裡。我這時的反應異常靈敏,雙手把腳踏車龍頭往右邊提起,身體十分矯健地騰向里檔。只聽見急剎車的巨大聲響之後,電車車頭幾乎擦著我的肩膀過去。車停住時,我已經站在車子中門帆布篷旁邊了。
夜,凝固了。許久,駕駛員才從車窗里探出頭來開始他喋喋不休的咒罵。
我依然鎮定著。剛才剎那間的冥冥之中,我仿佛知道今夜此刻我不會死。一直到大連路口轉彎時,想起來才感到後怕。我只要腳下一滑,也許就此滑向黑暗的無底深淵,生命就此永遠打上句號。
第二次,1975年技校畢業時,我被執掌分配大權的“畢工組”某領導使了個調包計,我的名字被劃到大屯煤礦去了。
在這段灰色的日子裡,我無法掙脫權力的擺布,因為弄權者暗中出於私心明里還要貼上“組織決定”的標籤。我最後只得跑到醫院去檢查身體,心中確實希望用自己身上的器官不幸來換取“僥倖”。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情緒也能致病,我的GPT突然升高。但是,我曾與之衝撞的那位領導不信,親自陪我去驗血。在得知我的GPT確已不正常的情況下,他又提前取走了我的驗血報告單並藏匿起來。
那天,我從醫院配來四瓶垂盆草糖漿後,騎車從通州路轉彎,真是鬼迷心竅,正面駛來一輛小貨車,我競視而不見,迎面撞去。幸好,我的手只是被車頭擦了一下,一瓶“垂盆草”被撞碎,黏乎乎的糖漿和我手掌上殷紅的鮮血一齊流淌開來……
這次,我的腦子像被什麼堵塞了似的,麻木得一點沒有反應,甚至到了手上流血時,仍然沒有一點疼痛的感覺。
最殘酷的打擊是對人的心靈。經歷過“死”,更熱愛生。這就是兩次“死”的經歷給予我生命的啟迪。P3-6
後記
這是我的第一本個人散文集。
自小喜歡看書,靠了在上海工具機廠工作的大姐從廠圖書館借出來的書,竟然就此愛上了文學。隨後的日子也可以預料,我不知天高地厚,喜歡“創作”了。
我最初是寫詩,不唯自由詩,還熱衷格律詩詞。但是正式發表作品,卻從小說、報告文學開始。及至到了報社,時間緊,才忙裡偷閒寫了許多散文,如果它還算是的話。
這本集子也收入了我早期稚嫩的作品,它不是一個作家的作品集,也不是一個業餘作者的“自娛自樂”集,它是一個人的成長記錄,抑或是一個老大不小的男人的經歷。這本散文集中的所有文章,均在《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解放日報》副刊“朝花”、《文匯報》副刊“筆會”等發表。
以前只有自己知道,現在我也想讓別人知道了,在情緒敏感、內心豐富的歲月里,寫出了那么多傷懷、沉思、激越的篇章。於今回眸一瞥,唯有感謝生活。幸福和苦難,包括落寞,都是一種沉澱的財富.此生始信,文章作證。
在此,我要感謝《新民晚報》,它不但改變了我的人生,它還讓我走過了那么多的山山水水。儘管我遺忘了許多,但是我總算努力地記住了一些,我深感祖國的博大和偉岸,我真心誠意地熱愛和我一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他們富有還是貧窮,殷實還是寒酸,漂亮還是難看,我關注和走讀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將一如既往地深情地熱愛他們。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書不是“竣工”,而是奠基、開工。在未來的歲月,我將努力寫下去,不敢說會更好,但是一定更深沉、有擔當。
自小喜歡看書,靠了在上海工具機廠工作的大姐從廠圖書館借出來的書,竟然就此愛上了文學。隨後的日子也可以預料,我不知天高地厚,喜歡“創作”了。
我最初是寫詩,不唯自由詩,還熱衷格律詩詞。但是正式發表作品,卻從小說、報告文學開始。及至到了報社,時間緊,才忙裡偷閒寫了許多散文,如果它還算是的話。
這本集子也收入了我早期稚嫩的作品,它不是一個作家的作品集,也不是一個業餘作者的“自娛自樂”集,它是一個人的成長記錄,抑或是一個老大不小的男人的經歷。這本散文集中的所有文章,均在《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解放日報》副刊“朝花”、《文匯報》副刊“筆會”等發表。
以前只有自己知道,現在我也想讓別人知道了,在情緒敏感、內心豐富的歲月里,寫出了那么多傷懷、沉思、激越的篇章。於今回眸一瞥,唯有感謝生活。幸福和苦難,包括落寞,都是一種沉澱的財富.此生始信,文章作證。
在此,我要感謝《新民晚報》,它不但改變了我的人生,它還讓我走過了那么多的山山水水。儘管我遺忘了許多,但是我總算努力地記住了一些,我深感祖國的博大和偉岸,我真心誠意地熱愛和我一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他們富有還是貧窮,殷實還是寒酸,漂亮還是難看,我關注和走讀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將一如既往地深情地熱愛他們。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書不是“竣工”,而是奠基、開工。在未來的歲月,我將努力寫下去,不敢說會更好,但是一定更深沉、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