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烈鄉

甲烈鄉

甲烈鄉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惠水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1公里,距惠水至都勻四級油路7.5公里,東接崗度鄉,西靠和平鎮,南與擺金鎮接壤,北與大壩鄉、貴陽市高坡鄉毗鄰,距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到過的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砂砰村僅10餘公里。轄紅星、新壩、新哨、興章四個行政村。該鄉曾作為著名歌唱家王宏偉演唱的歌曲《好花花的歌美滋滋的唱》和歌曲《故鄉年年好花紅》MTV外景拍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烈鄉
  • 地理位置: 惠水縣城東南部
  • 國土總面積:83.3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6435.87畝
區域概況,建制沿革,資源優勢,特色經濟,社會事業,基礎設施,

區域概況

甲烈鄉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惠水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1公里,距惠水至都勻四級油路7.5公里,東接崗度鄉,西靠和平鎮,南與擺金鎮接壤,北與大壩鄉、貴陽市高坡鄉毗鄰。
土地總面積
甲烈鄉甲烈鄉
全鄉國土總面積83.3平方公里,地形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1150米,土壤以沙壤為主,土層較薄,土質較差。
村、組及總人口數
全鄉轄4個行政村,65個村民組2213戶,10056人,由漢、苗、布依三個民族組成,苗族人口占39%,布依族人口占23%。
耕地面積
現有耕地面積6435.87畝,其中:田3668.85畝,土2767.02畝,人均耕地0.6畝。

建制沿革

1930年置冗哨鎮及甲烈、小壩、擺王鄉。
1941年分屬明浪鎮及大壩鄉。
1953年析設甲烈、小壩、擺王等鄉。
1958年撤鄉併入紅旗公社。
1961年析建甲烈公社。
1984年改鄉。
1991年劃原關山鄉部分地入轄。

資源優勢

1、土地資源
現有耕地面積6435.87畝,其中:田3668.85畝,土2767.02畝,人均耕地0.6畝。沿河兩岸分布著平整肥沃的土地,具有山區耕地的特點。種植模式以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為主,以地膜覆蓋栽培為主結合露地栽培增加土地複種指數,增加單位土地產出率。
甲烈鄉甲烈鄉
2、氣候資源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氣候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16℃ ,年均日照時數1318小時,無霜期300天。
3、水資源
年平均降雨量1214mm,甲烈河流經河邊、大小龍井、雙排、大小甲烈等自然村寨,水資源較豐富,沿河兩岸部分村寨分布著水利灌溉設施,但由於年久失修,沒能發揮較好的農業生產灌溉效用。
4、森林資源
主要林業資源為松樹,多為用材林,有少量的灌木叢林,森林覆蓋率達43%。
5、旅遊資源
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獨特的山水田園風光,苗族、布依民族風情濃郁,每年傳統的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節日,都會舉行賽馬、摔跤、對歌等富有特色的節日活動,但由於缺乏合理的開發和引導,因此未能產生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特色經濟

甲烈烤菸
採取“公司+基地+支部+農戶”模式,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示範帶頭作用,不斷壯大烤菸產業,種植面積及產值實現逐年穩步增加。該鄉2006年被貴州黃果樹集團作為優質煙基地;2007年,共有種菸農戶390戶,新增菸農45戶,種植面積2990畝,產值完成346萬元,嚴格按計畫穩定種植面積的同時,產值比2006年淨增77萬元;2008年共落實種植面積3318畝,烤菸種植面積首次突破3000畝大關,實現產值531.2萬元,比上年增長53.5%。
緊抓烤菸生產工作不放鬆,突出烤菸生產主導地位,在保持糧食總產基本穩定的前提下,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圍繞“穩定種植面積、提高菸葉質量”的要求,推進烤菸科技和規範化種植,提前實現“十一五”期間建立優質烤菸生產基地3000畝的任務目標。
白綿石
甲烈鄉境內蘊藏豐富的白綿石資源,石質純正,可用於石材工藝品加工、裝飾等。

社會事業

教育方面,全鄉有中心學校1所,完小3所,村級教學點4個,中國小教師69人,在校學生155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3%。醫療衛生方面,有鄉衛生院1間,村衛生室2個,從業醫師3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社會保障方面,到2010年,農村尚無居民參加養老保險,農村五保、低保供養人口覆蓋全鄉4個村1106人。
甲烈鄉屬全省三類貧困鄉鎮,工業經濟尚屬空白,第三產業缺乏強力拉動,小加工業、小運輸業未形成規模。種植業方面以常規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和烤菸為主。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農作物品種結構單一、品質低下、單產不高。畜禽產品商品率低下。

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方面,農業種植基礎較薄弱,未進行有效的開發,農業產出效率較低;且農業基礎設施不配套,發展後勁不足。重點是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電力灌溉設備缺乏,造成部分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困難;交通方面,配合實施通鄉油路建設8公里,全鄉交通運輸狀況得到改善。全鄉所有行政村通簡易公路,但路面狀況極差,且仍有部分村民組未通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急待加強;電力方面,全鄉所有村組都通照明用電,農網改造已基本完成;供排水方面,已解決安全飲水3000多人,多數村寨都有管道水,50%的村民都已接通簡易自流水,但由於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和自然條件的限制,水源不十分穩定,多數民眾有時飲水依靠人工擔水,無專門排水設施,汛期排洪泄洪能力較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