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7N9禽流感神經氨酸酶耐藥分子機理和傳播性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高海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型H7N9禽流感神經氨酸酶耐藥分子機理和傳播性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高海女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禽流感病毒,可以跨物種傳播到人,導致嚴重的肺部感染。神經氨酸酶抑制劑(NAI)是有效的治療藥物,但NAI耐藥株的出現,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困難。 R292K以及E119V是H7N9禽流感病毒中最常見的兩種耐藥突變位點。在前期的研究中,我們對在抗病毒治療期間病毒轉陰滯後的病人中分離的H7N9禽流感毒株進行藥物敏感性檢測,發現部分毒株對奧司他韋的藥物敏感性下降10倍以上,而基因測序並未發現已知位點的變異。進一步闡明藥物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機理對於NA抑制劑改造和H7N9耐藥預測具有指導意義。本課題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使用八質粒共轉染重組病毒以及動物實驗等方法進行耐藥位點驗證,同時在動物實驗水平比較耐藥株和野毒株在毒力和傳播性方面的差別。為新發流感臨床用藥以及針對耐藥突變的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改造提供理論指導。
結題摘要
在我們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對奧司他韋敏感性下降的H7N9病毒株,存在家庭聚集發病現象,因此提出科學問題,是否含某一特定位點變異的病毒株,在導致耐藥的同時,增加病毒的傳播性。本課題首先對2013-2016年臨床中分離的H7N9病毒株進行藥物敏感性監測,對其中藥物敏感性下降的毒株進行測序、比對,尋找新的變異位點。利用反向遺傳學技術,包裝出點突變的重組病毒,在細胞和動物試驗水平,進行變異位點的驗證,確定重組病毒的複製性和傳播性。課題對2013年-2016年間,隔日留取的H7N9 禽流感病人痰標本進行病毒分離,選用病毒始終未轉陰的重症死亡患者、神經氨酸酶抑制劑使用超過5 天而病毒未轉陰的患者、病程中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力下降的患者中分離的36株病毒株進行深度測序。發現其中2013、2015和2016年的分別有1株病毒的IC50值大於100齣現耐藥情況。對這些所有病毒株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序,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通過比對耐藥株和敏感性下降毒株與敏感性病毒株基因的鹼基構成,找出導致耐藥或者敏感性下降的基因變異位點,結合病人的臨床資料,羅列出可能有意義的變異位點。隨後我們發現3株均存在已知耐藥位點R289K的變異,其中2株在NA區域同時存在新的變異位點N79S。同樣存在R289K的情況下,存在N79S變異的藥物IC50值要顯著高於N79S並無變異的病毒株。單獨N79S變異並不增加IC50值。N79S位點變異在同時存在R289K變異的情況下,增加病毒株對奧司他韋的耐藥性。後續還需要在動物水平對兩個位點同時變異的重組病毒進行毒力和傳播性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