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不能遺忘的歷史殤思

甲午戰爭:不能遺忘的歷史殤思

《甲午戰爭:不能遺忘的歷史殤思》是2018年9月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陳舜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午戰爭:不能遺忘的歷史殤思
  • 作者:[日]陳舜臣
  •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9月
  • 頁數:438 頁
  • 定價:7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422414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歷史小說《甲午戰爭》以袁世凱、李鴻章、日本的陸奧宗光、朝鮮的金玉均為中心,以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為始,詳細講述了自朝鮮的壬午兵變甲申政變,從日本處心積慮發動戰爭到最後李鴻章出面收拾殘局,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整部小說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觀地描寫了那個特殊時代不同利益團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刻畫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動的明治日本打敗的,引發讀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追問。在這場戰爭中,中日之間究竟有怎樣的內幕?朝鮮又扮演了怎樣的關鍵角色?

作者簡介

陳舜臣
華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說界無出其右者”,日本文學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歷史小說創作領域與司馬遼太郎並稱雙壁。他通曉日語、印度語、波斯語、漢語、英語五種語言,作品常呈現無國籍的巨觀視野。他的歷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掀起閱讀中國史的熱潮。
其代表作有《甲午戰爭》《三國史秘本》《中國的歷史》《太平天國興亡錄》等。
獲獎記錄
1961年8月 《枯草之根》獲第7屆江戶川亂步獎
1968年 獲《半日會》神戶市民獎
1969年1月 《青玉獅子香爐》獲第60屆直木文學獎
1970年3月 《重見玉嶺》和《孔雀之路》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1971年10月 《鴉片戰爭實錄》獲第25屆每日出版文化獎
1975年10月 獲神戶市民文化獎
1976年9月 《敦煌之旅》獲第3屆大佛次郎獎
1983年10月 《叛旗——小說李自成》(與陳謙臣共譯)獲第20屆翻譯文化獎
1985年2月 獲第36屆廣播文化獎
1989年2月 《茶事遍路》獲第40屆讀賣文學獎
1992年3月 《諸葛孔明》獲第26屆吉川英治文學獎
1993年1月 獲第63屆朝日獎(創作以中國和日本歷史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對日本文化做出重要貢獻)
1993年3月 獲第51屆日本藝術院獎
1995年11月 獲第3屆井上靖文化獎
1996年10月 獲大阪藝術獎
1998年11月 獲三等瑞寶勳章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提督與青年
丁汝昌忽然羨慕起袁世凱來。這個無官銜的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是河南項城名門望族的後代;而丁汝昌出身於安徽廬江的貧農家庭,從淮軍的一個士卒,經歷千難萬險才升為將領。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鮮是危險的,應當予以徹底隔離。最好的對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國。
第三章 變亂之後
中、日以朝鮮為舞台爭奪霸權,而朝鮮也想乘機擺布兩國。朝鮮的要人們,迂而不愚。歷史教給了他們作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第四章 風雲突變
朝鮮保守派認為近代化即禽獸化,他們願意同清廷保持宗屬關係,但不能同禽獸的美國和候補禽獸的日本相結合。
第五章 前夜
壬午軍亂”時,大院君是反日派,閔妃一族是親日派。但是,兩年後的甲申年,閔妃一族卻成了親清派,於是金玉均的新親日派抬頭。歷史的進程就是如此。
第六章 舉火
金玉均拿出一支鉛筆來,朴泳孝遞給國王一張白紙,國王便在去往曜金門的路上寫下了七個字:“日本公使來衛朕。”這七個字就成為日軍出兵的根據。
第七章 崩潰
金玉均確實是熱切希望祖國近代化,但他依賴外國,尤其是這次“甲申政變”,更依賴得過分,以致最後被踢開,落了個滿腹怨言無處訴的下場。
第八章 還鄉
袁世凱在進士出身的人面前,總有一種自卑感。何況吳大瀓不僅是進士出身,而且是知名學者,就使他更加自卑了。站在這樣的人面前,袁世凱覺得自己好像是冒牌貨。
第九章 歸國之日
國王的生父歸國竟沒有一個人前來迎接,這是出人意料的。對於這種事態,預先毫無準備,必須臨機應變。袁世凱在思考對策之前,就自信他想出的辦法一定要比武夫丁汝昌高明。
第十章 新局面
叫來英艦,是一種示威行動,暗示:朝鮮被清廷拋棄了,但還有英國、日本以及俄國。
第十一章 人乃天
“人乃天”,“天心即人心”,這就是東學的信念。它的主張在很多方面獲得沒落兩班的共鳴,那些追求現世利益的民眾也非常歡迎。
第十二章 自主之路
朝鮮像一條游魚,窺視著清政府的每一個空隙,準備溜走。而駐在朝鮮的各國外交官也不斷向朝鮮政府兜售各種計謀,以致朝鮮成了難以對付的交涉對象。
第十三章 北洋人
“他們至今沒有起事,只是因為力量不足,一旦覺得有了足夠的力量,就會把槍口對準我們。你看看北洋艦隊,那些堅艦巨炮都是漢人的東西,指揮它們的還不是漢族大臣李鴻章嗎?”
第十四章 虛虛實實
這時,朝鮮已不是十年前的朝鮮了。它已經看清,藉助列強——日本、俄國之力,可以踢開清政府的壓迫。不管袁世凱的眼睛瞪得多么圓,俯首聽命是辦不到了。
第十五章 破綻
朝鮮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借款五十萬日元,然而,談判未及結束,服喪已畢的袁世凱又回到朝鮮。他說:“利率太高,能用更低的利率借來。”
第十六章 防谷令餘波
這一問題是僑居朝鮮的日本商人引起的。商人們把自己當作日本擴張的尖兵,他們相信,自己所受的損害由日本政府用武力討還,是理所當然的。
第十七章 亡命九年
金玉均正處於困境,全靠賣些書畫,勉強度日。他心裡把改革朝鮮作為遠景,把改善目前的艱苦生活作為近景,這個近景要比遠景切實得多。
第十八章 暗殺
“逛上海之前,先睡上一覺……太累了……”金玉均旁若無人,根本沒把洪鐘宇放在眼裡。他脫下西服,便一頭倒在床上,拉上了毛毯。洪鐘宇掏出連發式手槍。這么容易狙擊的目標,更待何時呢?
第十九章 屍骨還鄉
朝鮮現政權的要員偷偷給金玉均寫密信,作為萬一之時的護身符的,不在少數。可是,密信不被公開,是以金玉均健在為前提,如今他在上海被暗殺,情況可就不同了。
第二十章 東學黨起義
“朝鮮若是被東學鬧得一團糟,對日本有好處還是沒好處?”“鄰國的動亂正是我們大日本帝國向外擴張的好機會。”
第二十一章 白山根據地
傳說全琫準能呼風喚雨,刀槍不入,神通廣大,這迎合了民眾盼望英雄的感情。過著痛苦生活的民眾,正等待超人的出現。
第二十二章 舊友往來
台灣本是蠻荒之地,這一時期開始變得文雅了。文雅絕不是壞事,但時代卻不容許一味埋頭於風雅。
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來
李鴻章一再指示袁世凱:“要注意日本的動向。”袁世凱從大鳥公使那裡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對中國極其友善。”這是他把同大鳥圭介個人的關係與同日本政府的關係混同了。
第二十四章 風滿樓
按照清軍的慣例,登入、調動等軍隊活動,遇雨就停止。袁世凱以為日本軍隊也會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動。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漢城,哪裡料到日軍爭分奪秒地要搶在清軍前面到達漢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