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甲午戰爭中國之所以失敗,其內政上之基因,在於前此三十年間自強運動之未能大規模積極進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線索:其一,則由於一般認識之不足,致使求自強之洋務工作,飽受牽制,而李鴻章尤成守舊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則由太平天國起事後,漢人新興勢力之崛起,使滿清帝國在事實上漸由中央集權變為地方分權,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領導全國之有力限制;其三,則北京滿人統治集團士大夫之門戶黨援又從而推波助日趨分化,而自強工作乃益難推遂終食其果,後此政局形勢乃迥異甲午戰爭歷時年余,其間政局則李鴻章與淮軍在日本與清流主地,大為失勢,其三十年來在中國其二,則受抑十年之清流勢力,翁同龢一系,尤為之重心,上結德宗,外聯湘軍,一方面猛烈打擊李鴻章之主和,與淮軍之戰敗;另方面則力攻其十年來之政敵孫毓汶等,皆獲相當成功,但其主戰政策,則為太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論,無術挽敗局也。其三,則經此一戰,德宗與太后之見解益分歧,而宮廷內之矛盾亦愈演愈烈,“帝黨”、“後黨”之對立,乃逐漸表面化。其四,則經此一戰,中國軍隊之弱點畢露,於是北洋新軍,遂於戰爭末期,創建於小站。戰爭以後,外患日張,國勢日頹,中國政局遂失其穩定性。李鴻章既去,北洋軍權漸歸榮祿,而袁世凱接統新軍,大加整頓,亦漸露頭角。中樞則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勢力因康梁維新運動之大起,又趨分化,上與宮廷矛盾相結,於是帝後黨爭益烈,遂終爆發戊戌之變,大局從此益不可問。而革命勢力,則始於甲午,乙未間萌芽海外,隨時勢之推移,逐漸孳長,遂終成傾覆滿清帝國之先驅矣。
作者介紹
石泉,原名劉適。原籍安徽貴池,1918年1月生於北京。1938年入北平燕京大學歷史系,1944年考入成都燕大研究院,師從陳寅恪教授,並曾兼任研究助理。1954年調武漢大學歷史系任教迄今。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武大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兼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理事長、湖北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古雲夢澤研究》(合著)、主編《楚國歷史文化辭典》。
作品目錄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甲午以前政局概觀
第一節 洋務運動與守舊勢力之衝突
第二節 滿清統治者對漢人新興勢力之猜防
第三節 宮廷矛盾與朝臣黨爭
第二章 自發端至宣戰
第一節 李鴻章之觀點與措施
第二節 主戰派士大夫之觀點
第三節 中樞態度之演變
第四節 北洋內情
第三章 戰爭初期――一意作戰時期
第一節 主戰派之政治攻勢
第二節 中樞之爭議
第三節 前敵人事摩擦之影響軍事
第四章 和戰並進時期
第一節 中樞人事之重要更動與主戰派之作為
第二節 和議之醞釀及其成熟
第三節 李鴻章與淮軍之失勢
第四節 軍事上之難題與新式陸軍之創始
第五節 宮廷問題與政局之關係・
第五章 和議之成與主戰派之掙扎
第一節 議和時期
第二節 和約之批准與互換
第三節 和後餘波
第六章 戰後政局新形勢
第一節 北洋局面
第二節 中樞政況
第三節 新興勢力之崛起
結 論
(參考書目)